不打无准备之仗谁说的 不打无准备的仗
在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互联互通的。所以人们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叶落知秋,云来知雨。同样,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组成的,是对立统一的结合体。所以,此文虽为“战”道,然其目的却是为了不“战”。“战道”将从十个方面阐述十个最基本的也是最有用的道理,相信它会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是第一个道理,即不打无准备之仗。 《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这是千真万确的,意在动先者胜,动在意先者亡。最好的防范首先是在观念上的防范,因为只有在头脑中有了防的思想,才会在行动中不断的去完善行动,真正的做到防患于未然。用一个现实中的事例阐释一下,那就是中国台球的第一人,神奇小子丁俊辉,看看这个中国(大陆)历史上第一个台球(斯诺克台球)世界冠军是如何有备而出的。丁俊辉1987年出生于江苏宜兴,8岁时在父亲的鼓动下打了第一杆台球,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10岁时便已是家乡的一流高手了,11岁打出了单杆118分的好成绩。此时做买烟等小生意的父亲似乎看到了什么,决心让儿子全力以赴,专心练习打球,于是他让丁俊辉退了学。这是“准备”的开始,但是目标是什么,希望在哪里,我想那时的他们也未必清楚。然而客观规律却是铁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心一意准备的结果便是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直到成为世界冠军。 当然,在丁俊辉的成长历程中,还有一段经历可谓是“准备”意义的完美展示,那就是换球杆的历史。用古语讲,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丁俊辉至今共换了四次球杆,而且“每次换杆我的成绩都能提高”(丁俊辉语)。同样还有一点不可不写,丁俊晖在战胜马克·威廉姆斯后说:“在世界排名前10的选手中,威廉姆斯的技术是最一般的,所以我赢他是必然。”这种言语间的自信极像当年迈克尔·乔丹在赛场上说的“来吧,罚球线上见!”而这正是“准备”的另一个方面,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见,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心理上,抑或是战备上,小丁都有了充分的准备,在此基础上的“一飞冲天”,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这也让我们更加明白了“准备”的重要性,不打无准备之仗,“磨刀不误砍柴功”。准备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先人告诫“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多一分准备,多一分把握,少一分准备则少一分信心。不管主观意识能不能体会的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历兵秣马,然后方可马到到成功。小丁的现在的成功是基于他方方面面的准备之上的。同样,如果他想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他的奇迹,那他所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的做好对今后的全方位的准备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我看应该是技术和心理。因为这才是继续创造辉煌的根本,这才是超越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
用哲学的道理来讲,准备就是一个量变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量变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会发生质变,即成功的突破。这正是功到自然成的原因所在。之所以在这里将准备列在第一位,是因为准备是任何事业和辉煌必不可少的前提。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更加主动、更加自觉的去准备;去丰富知识,提高技能,完善自我,而不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欲速不达。 事实上,不打无准备之仗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准备到“水到渠成”的程度,就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甚至不是谁都可以认识到的。
更多阅读
谁说“生命在于运动”,多少谎言害了多少人 生命在于运动是谁说的
“生命在于运动”,若从这句话的语境,其本身而言,也是不对的。至少这句话太武断,太偏激了!“生命在于运动”表明,如果不运动,就没有生命,也就是会短命。 果真如此吗?是否人人都要运动?是否人人都适合运动?从辨证的角度看,很显然,是要因人而异、
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 天才出于勤奋 天才出于勤奋是谁说的
1、“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2、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4、百学须先立志。5、
“生命在于运动”的谎言,害了多少人? 生命在于运动谁说的
因为心率和寿命成反比,运动导致心率加快,新陈代谢就加快,细胞的分裂和老化也必然加快。比如:木讷的大象,心率每分钟 40次,寿命 80年;陆上速度第一的猎豹,寿命却只有 20年;乌龟的心率10,寿命百年以上;而迅捷的老鼠,每分钟的心率 900次,寿命却只有
“君要臣死,不得不死”是谁说的 寡人不死尔等终究是臣
“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到底是不是儒家说的?吴钩老是听到一些蠢蛋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说成是儒家教义。可是,你若问他,那到底是哪个儒家说的?他们肯定答不出来。没办法,这帮人反儒基本上都是基于脊髓反应。
仙道无凭 仙道无凭是谁说的
在书话看到老E的帖子,说《罗刹夫人》中一段,有关武当张松溪的。此人历史上实有其人,是张三丰弟子,《倚天屠龙记》中他也有出场,被认为是道法玄妙,武艺高深的人。晚年他为求证大道独自出走,来到罗刹峪洞府修行,留给弟子一封书信,嘱其于五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