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总是以民营企业为参照对象,是因为民营企业是在自我积累资本的过程中快速成长起来的,资本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在摸索中发展,它们值得我们敬意。
——题记
是机遇碰到了民企还是民企抓住了机遇?
80年代初是机遇最多的年代,也是人们思想很封闭的时代,那时候,市场产品奇缺而且信息不流通,长时间的惯有思维让人们按部就班,这时候往往一些胆大之人能“吃常人不能吃之苦,忍常人不能受之事”赚到了第一桶金,于是,他们成功了,有人戏言:这第一拨富翁是“劳改犯”的居多。看来是环境改变了命运。在市场不健全,改革“摸着石头”的时候,能大胆出手,抓住机遇发展起来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市场经济需要商人,老百娃传统的世俗观念又看不起商人,“万般皆下品,唯恐天下不乱有读书高”,可是物资的极度缺乏,过日子讨生活解决温饱才是大问题,在这种矛盾下,当时流行一个笑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产品需求量大,但附加值却很低,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却能产生泡沫般的经济回报,这让全国经济利益者乐此不疲,可是,“3亿条裤子换一架空中客车”,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勤得我们津津乐道。
如:我有一个朋友,借着九十年的钢材紧俏,看准了一个机会,倒卖了几手,后来也赚了上百万元,成立了一家公司,前几年,日子倒也过得有滋有味。现在这种投机机率是没有了,公司发展到今天,才发现还是他一个人在决策,公司一个成熟的产品也没有,市场发销售大多是在酒桌上敲定的。何以为继?同样,今年初武汉有一家房地产公司因为有一项膏药技术而想进入医药行业,并且希望能借此公司做成上市公司,这种机遇现在存在吗?一个大众化的传统膏药单品要想上市,谈何容易?即使是收购几家医药公司也是不可能的,持续运营和资本良性运转才是作为上市公司的先决条件。具我了解,该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是有闯劲,以前也正是用3:7的倒三角让利于员工才获得资本的积累,但不能以此为“资本”,进入一个自己不了解的行业,何况他还对于这个医药公司的掌舵人不信任,处处以“我不懂医药营销”提出自己种种看法和意见,在意识形态上影响公司运作,结果怎样?失败只是早晚。
是勇往直前还是整合待发?
经过20多年的时间,中国经济得以蓬勃发展,据有关数据统计占国民经济产值65%的民企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与世界结轨,与国外同步,一下子众多外企以各种形式涌入国内市场,一下子固有的市场平衡就被打破了,虽然我们的企业发展得很好,但与国外相比,我们的差距仍然很大,这个时候,众多赚到第一桶金的老板们的发展之路,何去又何去呢?是勇往直前还是整合待发?拼着现在的实力,与外企们拉开距离再歇会儿,还是先歇会儿再赶路呢?
这个观点现在是众说纷纭,于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有的企业成功了,他们说,我把机遇抓住了。我是一个劲儿的往前冲,先在市场上占稳了脚根,来个居高临下,有的企业在市场上“消失了”,据说,这其中也是一些企业是想停下来,做一些内部整合和转型,结果呢?沉默者自然不再发言。
如,比较典型的就是三株集团,在三株的辉煌期,全国销售达80个亿,下属的子分公司近百个,分散投资的行业是各行各业,真是有一种放在四海皆准的意思,真是意气风发。同样,汲取前者教训的红桃K,在红桃K生血剂取得空前成功的同时,也不遗力的进入医药、宵药、酒类、印刷、房地产等行业,可成效甚微。
多行业多元化投资就能延伸公司的成长和壮大吗?这是普遍企业发展的一个通用方式,有没有一个更好的增长方式呢?贪多嚼不烂,可是你不吃还不行,前有狼后有虎,如今西方公司在大做减法的时候,我们在解决自己的生存之道,大概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吧。
是经验重要还是体系重要?经验是用金钱和时间换来的,有的甚至是用生命的一部分,代价太大了。因此,经验管理一直是保持一个企业有效成长的重要因素,乱世出英雄,主要靠的是胆识和个人魅力,体系的存在是解决非不了问题的,汉刘邦的“约法三章”与诸葛亮的“乱世用重典”是一个道理。公司自运作那天起,就停不下来了,发展与持续都要一直继续下去。
第一代的成功,至少它的余荫是可以延续到第二代,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随着竞争和时间的加剧,公司的发展瓶颈日益突出,在内部就会形成经验层与新生代,如何创新,如何保持传统,这又是一个矛盾。在两者之间孰重孰轻?
最痛苦的就是如何取舍,取与舍之间的平衡难以把握。
如有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先在汉中起家,后在北京设立总部,凭借研发的一款家用电子针灸治疗仪就行销了二十年,其老总还沉浸于九十年代未电视广告和科普讲座的推广辉煌业绩中,总是回味无穷,面对国内不断萎缩的市场不顾,却要另辟国外市场,年近七十多的人亲自奔波,至今公司里还找不出一个合适的接班人,还自认为自己识人有一套,刚愎自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在中国能成立有二十年的民营企业并不多,但谁能保证下一个二十年里,它依然存在吗?而同时,同样是87年创建的星巴克,如今正是如日中天,星巴克的文化已经成为了美国文化中的一部分。
企业完成了成长还是正在长大?
从来就没有百年老店,西方国家的成立也不过百年时间,企业的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企业的延续。更多的是改变,沉淀下来的只有文化,既使这一份文化的继承者,也是与时代的产物相结合的,世界上不少家族企业传承至今,家族成员在公司的比例也并不多,更多的只是那份荣耀。例如,在沃尔玛“天天平价”是否就真的能作为一种对顾客的承诺,传播到全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这一份理念也只是“由发展中国家生产,发达地区销售”的平衡式发展,绝对的平衡是没有的,相信,“天天平价”的向顾客省钱的口号只能成为沃尔玛文化的一个部分。
成长和长大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即使是垄断,也不会长久的,只是时间的问题。在美国的IBM在郭士缪的领导下,成功的进行了转型,变成了一个服务商,它长大了吗?没有,它说它正在长大。而我们很多企业则认为自己已渐成气候,好像已经豁然长大了,长大了就应该做一些大人该做的事,没有约束,没有监管,公司收益的多与少取决于领导者的持家之道。,
在市场发展和竞争中,我们的企业只会面临成长和死亡,企业是没有长大的概念的,长大就意味着成孰,成孰就意味着停止生长,世界哪一个企业敢说自己已经停止成长了?企业不能停止生长,市场不允许,消费群体也不允许,企业的发展动力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