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中设计、艺术以及出版影视等产品展示和推介需要场所,而现代化的会展场馆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有点格格不入,缺少文化积淀,在以工业或者故居生活区中展示对于某些创意产品具有更加的积极效果。 ③创意产业的公共活动场所需求 工业遗产的特点是大尺度,这对满足市民的公共活动需求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地方在工业遗产处理中并没有大拆大建,而是结合一些工业元素整体包装成为公共活动场所,如城市公园、主题公园、电影院等。 ④城市与空间设计的商业化运作 可以结合工业遗产的部分空间,以艺术创作为基础,开一些酒吧、餐厅等商业和日常生活及娱乐设施。 历史是一笔巨大的资源,但又不能仅仅成为资本。我们不仅应当把发展创意产业与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结合起来,把发展创意产业与旧城改造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结合起来,而且应当把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作为艺术品加以创作,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件文化产品来对待,在创意城市的过程中创作城市,在创新城市的过程中创造城市,让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乃至整个城市都能成为一件艺术品,一件文化产品。 (2)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竞争力 从产业的划分来看,很难将创意产业划归到传统的第二产业或是第三产业中,创意产业是新技术日新月异的结果,也是新技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创意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因此,从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创意产业体现了产业融合的产业发展新趋势。创意产业最大的投入是以人的创造力为标志的知识产权、并依托现代的互联网和电脑技术作为工具,因此,它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体现了现代产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同时它是一种典型的节能产业,因而可以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目前我国各类产业升级的空间还比较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助推创意经济升温。以典型的制造业为例,中国制造正面临非常大的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煤炭资源、各种矿产资源压力巨大。与此同时,我国现有制造业文化含量低,品牌、创意、设计水平低的劣势已经显露无遗。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资源培养起来的制造业,依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只能成为世界工厂,产品的核心技术依旧掌握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企业的手中。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以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方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创意产业的高附加值,可以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增值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创意产业,能够加快现代城市服务业发展,改变目前传统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唱“主角”的局面,迅速推动第三产业的优化与升级。
我国对创意产业的需求巨大。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例,人们对文化内容的需求巨大。电视产业最清晰地体现了供需失衡,我国该产业每年有约600万小时的节目缺口。以儿童节目为例,我国18岁以下人口达3.67亿,但儿童节目多依赖进口卡通,而且经常定位不当。如果有创意的儿童节目出现,很可能会像超级女声一样,引发巨大需求。据报道,超级女声决赛吸引的观众超过4亿。此外,我国网游市场潜力不可小觑,目前全国有5000万左右的网络游戏玩家,手机用户超过3.6亿,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总和。
国际经验表明,大多数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后,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因为创意产业在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作用巨大。正如著名经济学家罗默所说,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创意产业已不仅是一个发展的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实。据欧洲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工业品外观设计上投入1美元,将能得到1500美元的回报。可见创意产业的基础在于创意,前景在于产业。只有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通过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进行深度开发,才能充分获取创意产业的效益。
如果我们一定要严格区分创意和创新,如果我们一定要把创意工业归结为以高新文化工业为主的产业集群,把创新工业归结为以高新科技工业为主的产业集群,那么创意工业和创新型工业、高新文化工业和高新科技工业就是新工业的两大战略支柱。如果我们严格区分文化工业和文化产业、高新科技工业和高新科技产业的不同含义,严格区分创意工业和创意产业、创新工业和创新产业的不同含义,如果我们一定要把创意产业归结为以高新文化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把创新产业归结为以高新科技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那么可以说创意产业与创新型产业正是当代经济发展特别是后工业经济的两大领导产业。
因此,我国发展创意产业,应实施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的战略,集中优势兵力聚焦若干重点行业(主要是工业与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强化品牌战略,包括做强创意产业园区品牌、创意企业品牌和创意产品的品牌,从而极大地促进产业升级和增强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3)促进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
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的行业,其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从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看,还远不适应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据报道,纽约创意产业人才占工作总人数12%,伦敦为14%,东京则达15%,而我国创意产业发展较好的上海不足1%。不仅因为缺少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导致原创作品少,创新模式少,而且也缺少擅长将创意作品“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经营人才和营销人才,即所谓的“新媒介人”阶层(如艺术经纪人、传媒中介人、制作人、文化公司经理等)。以动漫为例,国内市场上90%为欧美日韩的作品,国内市场对国产片的需求远大于供给,而我国的上海从事动漫设计制作的人员不足2000人,而韩国有3万多人。此外,由于缺乏优秀的“新媒介人”,对创意产品的推广、衍生产业的发展、品牌的塑造、价值的挖掘都还很不理想。因此创意产业要起飞,必须集聚大批优秀的创意产业人才。为此一方面要通过高等院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训培养一批人才;另一方面要创造宽松宽容的文化氛围,构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提供一定的激励政策,从而为更多的人才提供就业机会。
(4)从经营城市走向创意城市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我们既要增强城市的硬实力,改善城市的硬环境,又要增强城市的软实力,改善城市的软环境。我们不仅应当让城市强大起来,而且应当让城市美好起来。在城市资源体系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但最可宝贵的是人的创造力资源;在城市资产体系中,人力资产是第一资产,但最可宝贵的是人的创造力资产;在城市资本体系中,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但最可宝贵的是人的创造力资本。加强城市能力建设要求增强城市资源能力,提升城市经营能力,但最根本的是要增强城市创造力,也就是增强城市创意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创意城市和创新城市。因此我们不仅需要经营城市理念,而且需要创意城市理念。新城市运动应当内在地包含创意城市运动。
在城市分工体系中,已有肢体型城市和首脑型城市,体能城市和脑能城市、体力城市和脑力城市之分,但是创造力城市成为最高级城市。片面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片面强调科技创新,或者片面发展高新文化产业,片面强调文艺创新,只是半脑城市。只有高新科技与高新文化、创意社会与创新型社会和谐发展,才是全脑城市。在新城市运动中,从体能城市走向脑能城市,从半脑城市走向全脑城市是其战略选择,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和高新文化产业,走向知识型城市和文化型城市,是其优先方向。创意城市和创新型城市正在引领城市发展的方向。
4、在城市更新中发展创意产业的建议(1)打造出若干创意产业链,并围绕产业链培育出一批富有竞争力的创意产业集群。
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各项政策的同时,要广泛吸取各地在政策制定和创新方面的有效作法,灵活、主动地制定相关政策,关键是发展创意产业园区。创意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载体,其主要构成应有相关文化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有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如数字网络技术)的企业,有国际化的策划推广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还有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和在文化经营方面富有经验的经纪公司等。这种相互接驳的企业集群,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对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实际意义。而目前以行政区域划分或行业分割方式构建的创意产业园区,毕竟会受到传统利益格局和资源配置的影响,难以达到理想的要素组合和产业的深化。
(2)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分属文化、文物、广电、新闻等部门,政出多门,管理重叠,利益分割,各自规划,弊端迭出,阻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从政治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角度出发,为转变政府职能、理顺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建议合并有关政府管理部门,组建单一的行政部门。如由于体制原因暂时难以做到,可由政府内部设跨部门的、拥有管理职责的联合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行使统一管理。
(3)改变资源配置方式
现有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在政府与政府之间进行“自我循环”,而政府之间网格化的行政壁垒和信息不对称,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极大地消耗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突破体制瓶颈,加快制度创新,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建议政府积极营造适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重点是降低准入门槛,降低创业成本,打破政府对文化资源的垄断和对文化产业的过度干预。政府要有勇气退出市场,专注于文化公共服务职能;要建立一套全民创意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创意社区、创意社会,让创意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中。
(4)实施创意人才战略
发展创意产业,关键是人才。建议创造必要的条件吸引有创意思维和灵感的专业人才来我区发展和创业;对能带动整个行业发展的文化产业领军人物或高级人才,实行特殊政策给予引进,在住房、家属工作安排及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完善分配制度,鼓励拥有特殊才能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意人才,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作为企业股份参与利润分配;加强人才培养,充分利用我国各类教育资源(包括大专院校、中等技术职业学校、社区学院和党校),打造多层次、多规格、多手段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公共平台,重点培养具有领先的文化产业策划能力、文化产品创意能力、文化市场营销能力和开放的国际视野的创意人才,以及中高级产品制作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
(5)设立发展专项基金
政府负有培育和扶植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建议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资金投入,优化财政在文化领域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作用,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政府应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并制定与产业导向相配匹的基金使用办法,支持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文化项目的产业化,支持关键技术的开发,支持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奖励创造出良好社会效益的文化创意产品,放大基金的投入效应;实施制度创新,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依法进入文化领域,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利用各大城市CBD的金融优势和国际化优势,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资金,提高我国文化产业水平和质量;鼓励国外企业和国内非公企业在文化企业的设立、管理、投资、兼并、收购、上市等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吸引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参股、收购、兼并各类文化企业,畅通资本退出渠道,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6)充分利用市内老建筑旧厂房培育创意设计园区
城市在中心城区“退二进三”的政策,为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市场导向和场地空间。譬如通过改造市区工厂搬迁后的老厂房,以其宽敞的空间、适宜的租金来吸引创意公司,形成从设计原创到市场销售的产业链;将一些历史建筑保留历史外貌不变,内部装饰成颇有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设计中心;引进民间资金,把一些旧城风貌地区改造成既保留怀旧建筑,又可用作影像、出版、设计、制作的公司办公场地。这样既可保留好文化建筑,又能给城市旅游增添新景点,同时可加快推进都市型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增财税收入。
(7)积极建设创意产业园区
建设产业园区有其必要性。园区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利于在园区内形成产业链,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的市场机会。一个城市的创意产业能够分散发展,就应该可以集群发展。一个宣称要发展“创意产业”的城市如果连一个真正的“创意产业园区”都无法形成,其发展“创意产业”的基础是值得怀疑的。建设园区,从短期作用来看,对推广概念,形成氛围,都有直接的效果。当然,也有人对建设园区持反对意见。只要利大于弊,则可为之。“创意产业园区”怎么做?可以不新增用地,依托老厂房,利用工业用地建设园区,或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文化街区、文化产业园等建设创意产业园。在建园初期,对一些有基础的企业、基地授牌、正名是必要的。但仅仅如此则不行。一定要通过园区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公共市场体系,打造产业链,推广新业态。 作者:于今,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
E-MAIL:[email protected] 邮寄地址:北京市100031信箱35分箱报刊媒体选载本博客文章应遵循以下条例:1.欢迎网络转载,报刊转载应遵守著作权,需征得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