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往外企的年代,我们开始谈论逃离外企。一名网名叫“船长”的外企职业金领,改变了他的航向。他说,其实外企并不值得夸耀,更不值得崇拜。他说,短短的12年外企职业生涯,他见过太多太多,怀有外企梦想的失意者;他说,其实商业规则都是相同的,哪里有鲜花,哪里也会有陷阱;哪里有付出,哪里也有回报。俞雷,网上著名的“船长”,多年外企市场总监的职业历练,才让他的文字架构出了一个他眼中的外企世界。俞雷说,因为我相信中国本土经济的崛起,所以我才离开了外企。事实上,还有一种隐约的可能。那就是,40岁,对于一名外企职业人来说,太老了。高,高不上去,高处不胜寒,何况,还有那个玻璃天花板在挡着。低,低不下来,谨小慎微、按部就班的工作习惯,已经让人丧失了从头再来的豪迈。一位外企职业经理人,他尊严所系不过是职业和职位。失去这些,他们什么都不是了。对这点,俞雷洞若观火。他说,他见过了太多的30多岁的外企经理人,昨天还是西装革履,鲜衣怒马,风光无限,整天穿梭于北京、上海的五星级酒店之间,但,可能是小小的一场公司办公室斗争,或者总部决策层的一次常见的并购行为,转眼间就变成了失业者。俞雷的笔下,虚拟了这样一个他如此熟悉的人物——主人公李白。高流动频率已经成了现代的特征,他必须时刻面对着各种不确定性。即便一直保住了自己的职位,但是,企业的层级是金字塔型的,做主管也许只要一年,做经理也许要五年,做总监也许要十年甚至更长,再往上呢?……离开外企吧,你们已经遭遇了等待在那里的“集体瓶颈”,如果要再说得明确一些的话,营销总监们,你们请注意了。在总公司以外工作的销售经理会首先遭遇到职业危机,这些销售经理虽然能力大多不错,但是在教育背景和英语能力上,普遍不及总部其他部门的经理,并且多年的“Field Sales”生涯,或多或少已经让他们有点不适应总部的沉闷气氛,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江湖习气。他们必须“逃离外企”,归根结底,这是一种对延续职业生涯的渴望。aihuau.com“在外企,中国员工无论英文多好,与外籍员工沟通起来都有障碍;无论职位多高,你都只是一个工具。何况,大多数中国人在外企不可能坐上真正的高位,就像一个透明的天花板,更高更美的天空你看得到却够不着。”俞雷说。

虽然,外资企业也不断地在中国推广人才本土化的策略,但是,真正能成为策略制定者的中国人是凤毛麟角的。占据高位的中国人,不是来自港台地区和海外的华人,就是海归派,大陆本土人才很少有能突破中层的。此外,对经理人的个人能力重视,本土企业也普遍超过外企。外企通常以市场导向为主,借助国外成熟的品牌经营的经验和公司管理经验,制定完善的市场策略,职业经理人要做的,并非是创造,而是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些策略。这是成熟的公司管理系统的表现,但是也迫使很多经理人以打工的心态而并非是创新、创造的心态去投入工作。由于人文背景的不同、语言的不同等等原因,要让那些官僚的外资企业去听取来自基层的声音是件很难的事情。而在本土企业却完全不一样,本土企业缺乏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基本上是在中国由零开始创建自己的公司与品牌,需要非常地倚重经理人“打江山”的能力,本土企业更多地是在靠人才而并非是市场营销、管理的系统在争夺市场份额,当人的因素超过系统的因素的时候,人才的受重视程度和流动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逃离,是为了寻找归宿地。中国的本土企业正在崛起,一开始就与狼共舞的中国企业可能会比跨国巨头们更加适合中国土壤。正如书中描述的,在跨入职场的最初,主人公李白曾经是自己所在跨国公司的忠实崇拜者,认为这些系统化的销售与营销的技术会无坚不摧,也梦想着会在这些伟大的企业里前程似锦。但真相并非如此。这些企业,或许只是职业道路上的一个过程,一个好的学校,并不是自己真正的伊甸园。事实上,中国企业正让世界500强在感受到了全球市场前所未有过的顽强阻击,而有责任,有义务,帮助这些企业完成这场阻击战的,可能正是时下数以百万计,年近不惑,正处于进退关口的外企职业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