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量:丰田诉吉利商标侵权案内幕》--中国路吉利车(1)



文章节选自作者出版作品《较量:丰田诉吉利商标侵权案内幕》

第二编:吉利创业史

编首语

传说,挪威人捕获沙丁鱼时,总是喜欢将鱼放入鱼槽里运回码头。如果船抵岸时,沙丁鱼仍然还活着,准能卖个好价钱。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船长在沙丁鱼中放进一条鲇鱼。由于环境陌生,又生性好动,鲇鱼便四处游动,整个水槽里的水便振动起来,大量的沙丁鱼因此而紧张起来,害怕敌人的攻击而加快了游走的速度,如此这般,沙丁鱼活蹦乱跳地被运回了渔港。

后来这个方法就在大西洋沿岸流传开来。

aihuau.com

 《较量:丰田诉吉利商标侵权案内幕》--中国路吉利车(1)
吉利作为私有经济成份介入中国汽车行业,打破了原来的行业垄断壁垒,曾给中国的汽车发展和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冲击。过去,吉利引发了国内微型轿车的四次大降价,并且自觉不自觉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而被人称为中国汽车的“另类”。但是,由于吉利人的那份执着与热情,在短短8年的时间里,就有30万辆吉利车奔走在大江南北。

可见,吉利就好像一条“鲇鱼”,通过借腹生子、老板工程、降价风暴、成本控制以及技术模仿等手段,在我国沉闷的汽车市场“四处游动”,创造了一种紧张,激活了原先“死水一潭”的中国汽车市场。

第四章 中国路吉利车

第一节 借腹生子

据说,李书福小时候玩的车,是用泥巴做成的,汽车、拖拉机都有,做了很多。因为床底下比较凉,泥巴放在下面不容易开裂,他就把它们放在了床底下。他爹发现后,就打他,说床底下是家里放稻谷用的,却被他的泥巴车堆满了。

吉利刚准备造车时,找到黄岩县计委,计委说轿车你根本没法造,不上目录就不能上牌也就没人买。李书福到省里找相关部门,要求生产汽车,主管官员立刻瞪大了眼睛,好像遇到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疯子”。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李书福又问,如果不让搞汽车,可不可以搞汽车实验?官员想了很久才答道:“搞研究是可以的嘛。”得不到主管部门的许可,固执的李书福还是在临海征地850亩,打着造摩托车的幌子,筹建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

当时李书福的想法的确很简单,如果能够建一个适度规模的汽车厂,生产大公司不愿意生产、又是国内老百姓需要的低成本、高质量的汽车,让消费者少花钱,就能拥有一辆汽车,这样一定受到市场追捧,就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其实,李书福造车的思路根本就不是国有企业那样的发展模式。他是要利用全球多余的汽车制造资源包括生产线、零配件和大企业的富余人才,利用国企小厂破产倒闭的机遇,通过走全球化配套的路子来发展自己,制造出一些大企业认为利润少、不想干的产品。可见,只要吉利能做到价格比别人低、质量与别人一样,薄利多销,就一定有机会。

听到吉利当时要造轿车,许多领导和专家闻讯也来规劝:第一,你造不起汽车;第二,即使你造出来也没有市场;第三,进入汽车业,你将很快被消灭掉。有人就明了地对李书福说:你有钱干别的什么不可以,为何偏偏要瞄着集资金、技术知识和劳动力于一身的轿车工业呢?而且中国这样的工厂已有13家,其生产能力已达100万辆以上,目前的有效需求只不过六七十万辆,你来凑这个热闹,不是要把大把的钱往大海里抛呢?你是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然而李书福却不服气:“汽车工业真的就那么了不起吗?许多传统的看法得改过来,汽车不再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汽车说起来很复杂,什么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理性客观地看待汽车,它还不就是一个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吗?只要我们挺起胸膛,敢于正视困难,直面竞争,就一定能够成功。不仅能够参与本国的竞争,完全可以参与国际竞争!有些东西不能太迷信,只要用户喜欢,市场需求,不要怕别人说什么。”

李书福的话也不无道理。轿车虽是技术难度大、生产要求高的产品,也面临着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课题。但作为已有100多年历史的汽车产业,从总体上来说已经成熟、规范了,把人家成熟的东西拿过来,为我所用,这可能是一条捷径。

1989年,李书福到深圳,花6万块钱买了一辆深圳产的中华轿车,他拆开看了一下,发现并没有多少高科技的东西。

1995年,李书福又特意买了一台奔驰,在他的摩托车厂选了一个小车间,为了不被外界干扰,用窗帘把所有的窗户给裹起来,也学着丰田喜一郎的做法,在昏暗的电灯下一声不响地玩弄起汽车来。他先把整部车的零部件全部坼下来,然后又把它装上去,反反复复地练习。

也就是这年,李书福亲自领着两个人到浙江临海去准备生产汽车。那时的临海吉利厂是一片荒地,没有电,没有路,没有桥,只有蚊子。他建了避雷所,造了桥,修了路,光填平850亩地就用了五六百辆汽车,这时依然没有人相信他能生产汽车。尽管如此,李书福还是派人去买了几车的轿车配件,开始用土办法造车,有时侯甚至就拿摩托车零部件、空调冲压板来练手,后来又请来几位大学汽车专业的老师,开始在市场上已有的成熟平台上“改”汽车……

但吉利还是受到了行业政策的限制。吉利汽车厂建起来了,才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准生证。为了获得生产汽车的许可,吉利惟一的出路就是曲线救国——花钱收购小型汽车厂。这时候,四川德阳一家生产小客车的汽车厂濒临倒闭,吉利投入1,400万元把它收购,对方以目录、生产权、部分设备等折价入股,联合成立四川吉利波音汽车制造公司。这次机会让吉利死里逃生,吉利靠“借腹生子”终于拿到了微型客车、面包车的生产权。

吉利拿微型客车的生产目录在政策上打擦边球。在吉利汽车没有进入国家轿车生产目录的时候,两厢的吉利汽车一直钻着微型客车的空档在销售。

1998年8月,吉利推出了第一代豪情车,但其销量并不能令人满意,总共只有几百辆。产品推向市场一年后,吉利继续对这款车进行了多项改进,最明显的就是换上了彩色保险杠,销量有所上升,但不是很明显。可见,开发新车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但是让人吃惊的是,2001年6月28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人们惊奇地发现,在密密麻麻写满224种车辆产品和无数个技术参数的公告里,吉利申报的新产品及改进车型都没有被列入。

这意味着,耗资数亿元造出的“豪情”与“美日”换代新车型,理论上都不能进入市场销售。吉利只能继续生产原有的几款车型,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不太可能批准其改进型或第二代产品。乃至有人说,新产品不批,吉利只能是死路一条;就此收手,吉利又心有不甘。可见,当时困扰吉利最头痛的问题并不是制造、市场以及资金问题,而是来自政策层面的限制。

这下靠低价赢取市场的吉利震惊了。

针对国家政策,没有靠山的吉利第一个原始的办法就是四处呼吁,希望通过舆论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李书福作为一个往汽车产业投进数亿自有资金的民营企业家,开始上下联络,甚至表现得不像一个忌讳露富的浙江商人,频频以豪言面对媒体,无形中使自己迅速变成一个炙手可热的新闻人物。

“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做轿车梦,几十亿的投资我们不要国家一分钱,不向银行贷一分钱,一切代价民营企业自负,不要国家担风险,请国家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壮士断腕般的豪情并没有融化国家政策的铁板一块。

李书福打了个比方:“马拉松如果只有两三人参加的话,成绩肯定不好。汽车工业也应允许大家参与,可能会造成一些损失,但是因为参加的人多,你追我赶,会跑出成绩来。”汽车工业是个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跑,李书福是否在暗示人们,民营企业必须进入这个行业。它实际上提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中国汽车的振兴,是靠政府一手包办,还是引入民间资本,打破行业垄断?

李书福甚至放言:“外国人能在中国干汽车,我们自己人却不能干;用国家的钱干汽车,赔了可以债转股接着干;用自己的钱干汽车却不给干,我想不通这是什么道理。”

此时,市场上对吉利汽车的流言蜚语四起,称吉利汽车没有被列入国家有关部门的新产品公告,属于“黑户”。此后,又有谣传说,吉利汽车不能卖了。吉利的竞争对手甚至落井下石,拿着报纸到处散发,吉利汽车的销量明显受到影响。

针对对手的恶意攻击,吉利急忙解释,《公告》方式其实是《目录》管理改革过渡时期,对汽车的生产企业将是分批公告。再说《公告》是针对新增《目录》部分,并不意味着原《目录》不能使用,吉利作为轻型客车的两厢车市场继续走俏。但刚开发的吉利跑车、三厢车暂时领不到“准生证”。

在一段艰难呼吁公平竞争、重建市场机制的日子里,吉利的不公遭遇一时成为社会难以回避的焦点,吉利通过这种方式也赢得了部分消费者、媒体和部分官员的怜悯和支持。

 吉利的生死之路就是设法获得“准生证”。

在整个产业政策没有任何松动的时候,能拿到生产牌照,哪怕是仅仅一款生产牌照,是吉利的心愿。

获得“准生证”的路径不外乎两条。一条是直接申报。看起来李书福对此信心十足:“虽然因为产业政策的限制,现在申报新车有困难,但我相信总会有一天能够成功。”事实上留给吉利的时间并不多,李书福需要的是只争朝夕,而不是坐待形势逆转。剩下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与手握“准生证”的国有汽车企业寻求合作。像安徽奇瑞一样,把20%的股份白白让渡给上汽集团,获得了它所需要的“准生证”

迫于出路问题,吉利很早就开始积极寻找投靠者,前前后后与国内外的一些汽车集团都进行过接触。

据说,吉利也希望能够获得上汽的青睐。在北京召开的汽车高峰会上有一个细节,当时是主持人在台上向李书福介绍上海通用原总经理陈虹,李书福长时间握着陈虹的手,客气地说:“我一直在问别人谁是陈虹,我可是天天都想见你。”遗憾的是,迎接他的仅仅是礼节性的微笑,而不是商业上的热忱。其实,上汽集团麾下已有柳州五菱,自是没有收编吉利的必要。

吉利也邀请美国通用方面的人士到厂来过三次,他们看过之后没有表态。

李书福又亲自出马到过长春一汽,一汽对吉利的态度与上汽类似。

吉利以前的一位高层黯然:我们太小了,没有谁愿意要我们。当时寻求投靠的吉利并没有多少推销自己的本钱。看来,吉利即使要傍“大款”,也难找到合适买主。

一个偶然的机会,吉利与东风牵上了线,双方的谈判也有了些名目:按照初步意向,神龙汽车提供各种零部件以及半成品,同时负责技术、质量和售后服务。吉利负责组织生产和销售。值得注意的是,新车将不采用富康或吉利品牌。在这个协议里,吉利什么都得不到,还要付高额的技术使用费。

当时,吉利内部意见就不统一。反对者认为,在这个新公司里,吉利负责组织生产和销售,又不能使用“吉利”这个品牌,要去培养一个新品牌,市场推广费用是极其高昂。而且此次合作的车型是富康改装型,也就是说,吉利没有拿到其梦寐以求的东西:上马自己的自有车型。甚至在这个合资企业里,占有主导地位的恐怕也不是吉利,而是神龙汽车。赞成派的想法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样吉利可能寄望于通过富康来为自己申请一张“准生证”。

业内人士却认为,东风看不上吉利,只不过想卖技术给吉利从中渔利,对与其合资根本就不感兴趣。

结果吉利与东风也不欢而散。

李书福并不气馁,“其实打心眼儿讲,好什么?拿出一部分来,与别人技术上、设备上与品牌上的合作,可以;局部的合作,可以;不可能说把吉利全部拿出来与国外企业合作。合作了,给你百分之几十的股份,又能算得了什么。只要你加入了它的体系,你就什么都没有了。”李书福也道出了缘由,“几大汽车厂的老总们对吉利不感冒。汽车厂的老总们喜欢把造汽车说得很神秘,但是我偏偏打破了这种神秘,他们认为我打扰了他们的正常秩序,破坏了他们好梦。”

受到冷遇的吉利发誓:一定不做国外汽车列强的附庸,也不做国内汽车行业的配角。

于是,吉利就把眼光瞄准中小型汽车企业。这时,吉利相中了江南奥拓,希望能从江南厂那里再次“借腹生子”,采取迂回战术上公告。江南厂全称为江南汽车实业有限公司,属于兵器工业系统,根正苗红,而且具备轿车生产经验,它曾经是奥拓的生产厂之一,原来生产的主导产品是微型轿车“江南奥拓”,只是后来举步维艰,2001年以来产销量很低。但对吉利来说,一个根正苗红就是一切:它有轿车目录,能上公告。

此后不久,吉利就与江南机器厂签定了协议,吉利和江南厂合资成立江南吉利汽车制造公司,吉利投资2,400万,占合资公司49%的股份。不久,新公司也注册完毕,资金到位,开始运行。吉利派出得力干将前往湖南湘潭的新合资公司,领军的便是吉利汽车常务副总安聪慧。

江南吉利公司的各项生产准备工作还在积极进行当中,模具正在调试,2002年3月,江南吉利汽车制造公司当时计划投产的车型正是刚刚公布的《公告》产品目录中的NJ7130。下线时极有可能是“吉利江南”而不是“江南吉利”。其实新车品牌是叫江南吉利还是吉利江南,并不那么重要。以吉利汽车当时的产能与销量之比,浙江的两个生产厂已足够。此次接手一个老国企,确实用心良苦——不能居于控股地位,不能用自己的思路去改变这个老国企,必然会给吉利新战略带来一些麻烦。其实,吉利一直想取得对新公司的控股权,但为了上公告,一直隐而不发。

但李书福万万没想到中国汽车工业向民营资本的开放进程有这样快。

2001年11月9日,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第6批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吉利JL6360榜上有名。国家经贸委的公告,明确了“吉利”是国家汽车定点生产基地的地位,从而也给李书福吃了定心丸。众所周知,中国第一家民营汽车制造商吉利曾是无依无靠的“野孩子”,历经摸爬滚打之后方才得到一纸“正式户口”。

吉利发表了公开讲话:“不让你干或许还是别人的错,但是让你干却还干不好就没有任何可以解释了。吉利就是从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走过来的,吉利不怕打阵地战、攻坚战,吉利期望的就是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吉利的竞争对手确实很强大,所以逼着我们尽快地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优势,熟知变化的市场。吉利的最大优势就是了解市场,能适应市场的瞬息万变。只要能捕捉到理想的市场切入点,产品有新意、有特色,老百姓能接受,就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吉利愿意参与到这个竞争当中,竞争其实是狼和羊的关系,有了狼,羊就会奔跑,要逃生,羊群就会健壮,竞争有成功就有失败,这很正常的,但我们追求是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

得到了“准生证”后,吉利又开始诉苦:“国家应首先鼓励自主开发的企业,应该给予政策支持,也就是说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从源头上给一个动力,使每个汽车厂都能很主动地去设计,或者把外国的设计公司搬到中国来,这样的话我们中国就有更多更好的汽车诞生。别老是搬过来人家都设计好的老车型,可能都代表落后的车型。如果我们永远用已经落后的东西,那我们中国汽车工业怎么能发展呢。比如说我们设计一个车型,国家立项后,在这个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应该给你多少贷款,给你哪方面税收的减免。像现在的一汽一年动辄1个亿或者几个亿进行技术改造,但对吉利就缺乏这样的支持。”

吉利认为除了政策上的不平等以外,还有一个名份上的不平等,令他不安。

以前吉利开始造汽车时,别人可以说是“野孩子”、“黑户口”。吉利开发了新款车型,由于申报程序等原因,没有进入国家公布的前五批《公告》,有人又说吉利车是“流星”。后来吉利车进入了国家有关部门的“目录”,又有人说吉利车是“模仿秀”。

吉利高层很有些不满别人这样看吉利,“怎么老是要分得那么清楚呢?吉利也是国家的定点汽车生产企业啊。”看得出,吉利对其“正规军”的身份还是相当在意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98181.html

更多阅读

声明:《《较量:丰田诉吉利商标侵权案内幕》--中国路吉利车(1)》为网友执笔写伤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