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以投资为诱饵来获取企业信任的投资骗局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上当受骗的绝大部分是期待风险投资的中小民企。更不幸的是,不少渴望得到资金支持的中小民企被骗了钱却还一直蒙在鼓里。
作者: 杨宏生 | 2005年11月23日
“民企老板不知不觉受骗”
“近期,一些以投资为诱饵来获取企业信任的骗局呈明显上升趋势。”“新风险投资”中国区项目总监李吉吉先生说。他在致新风险投资企业的一封公开信中说,自2002年以来,已经入围“新风险投资”项目的30家企业中已有多家企业不知不觉地蒙受了损失。少的相当于包括机票和饮食住宿接待等“差旅费”,多则几万元甚至更多的所谓“考察费”、“尽职调查费”、“评估费”、“律师费”、“审计费”等各种名目的费用。 “现在有不少假的投资公司,专门骗钱。前一段时间我还揭穿了一家这样的公司。我手里就有这样的名片,我知道他们当中有骗人的。我还收到过一家骗子公司发给我的邮件,说几月几日要召开一个会议,邀请了商务部某处长出席。结果那一天,这位处长是和我们在一起,根本不可能参加那家骗子公司的会议。”李先生说。 遗憾的是,“有的民营企业即使受骗之后,也没有醒悟过来,总是认为自己的企业项目不行,不够格,才吸引不到投资商。”李先生指出,判断投资真伪的主要方法关键是要考察他们的背景和投资记录,不能或者以任何借口不愿提供投资记录的便可断定是骗局。有诚意的投资商一般不会一开始就要求企业全部或者部分出资做这样或那样的评估、评议、审计等等。企业家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要轻易抱着小费用无所谓或者招待是应该的等善良想法而给这类骗子可乘之机。 在公开信中,李先生比较详细地披露了投资骗子的主要行骗方式。“我不怕得罪人,因为,他们有谁敢反驳我,就是自己跳出来了。”
“非赢利”模式遏制投资骗局
“今年有很多企业主动联系我们,以前是我们主动去联系当地的发改委,去找相关需要融资的企业。”“新风险投资”中国区项目总监李吉吉先生说。在今年11月11日举行的“新风险投资”项目第3届中国投资论坛上,有10家国内中小民营企业在论坛上向众多投资商展示了各自的商业计划。
既然风险投资布满了陷阱、被骗巨款的案例屡见不鲜,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企业主动联系同样是做“风险投资”的李先生? 李先生解释说,“新风险投资”的名字来自“New Ventures”的翻译,听起来好像一个投资公司。“但我们是一个非赢利机构,不是投资公司,并不直接向企业投资。目前在中国,我所了解到的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中介很多,但都是商业化的。而非赢利、公益性的只有我们一家。我们不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关于“新风险投资”项目的名字,“我们也在考虑适当的时候换一个名字,这样就会减少很多误会。” 一位企业老板坦言,当初对“新风险投资”也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但既然是免费的,也就不妨试试,反正也损失不了什么。显然,企业之所以主动联系李先生看中的就是“非赢利、公益性”。记者从“新风险投资”中国项目的官方网站上了解到,2005年度“新风险投资”中国项目办公室共接收到参选国内企业申请88份。 那么,“新风险投资”究竟是什么背景?其采取什么模式来吸引国内企业呢?李先生介绍说,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总部在美国,是一个非赢利性的民间组织,这个组织就是致力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为更大范围内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便于1999年发起了这样一个新风险投资项目。 因为WRI是非赢利的组织,所以它推广这个项目必然需要财力支持。最开始支持的是花旗集团,花旗集团也倡导可持续商业模式,愿意支持在环境和社会两方面都有责任心的企业及其企业家,主要是选择一些中小企业,向他们传达一些新理念,同时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在南美洲运作了3年之后,发起人觉得这个项目反映很好,便开始向亚洲推广。2002年这个项目推广到亚洲,是首先从中国开始的。 “说到风险投资,国内中小企业和一些风险投资商往往只是重视短期利益,比如纷纷上马造纸厂、小型钢厂等项目,尽管其短期利益很丰厚,但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潜质。”李先生说,而“新风险投资”支持的是生态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可再生能源等产业领域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这些企业有一个共性:具备环保和社会责任意识,是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据介绍,新风险投资项目在中国的推广模式是:企业报名→项目筛选→项目辅导→投资论坛。“投资论坛是企业家与投资商交流的平台,为企业融资和发展创造机会。”李先生说,报名参加新风险投资的企业免收一切费用,其中包括报名免费,参与每年的研讨会免费、参与投资论坛免费;如果企业进入十强(辅导阶段),还将为其免费提供专业的评估和辅导。另外,“我们也不会向企业的投资商收取任何费用。”新风险投资项目的资金来自于赞助商的赞助。 刚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个模式的时候,李先生和同事们也碰了不少壁。比如,在与国内一些中小企业打交道时,“企业最开始是有顾虑的,他们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你们怎么收费?’当我们回答说我们是公益性的、义务的,我们不收任何费用时,他们往往不知道下一个问题该问什么。” 所以,当初推广“新风险投资”时,李先生和同事们费了很长时间来解释这个事情。当国内企业了解这个项目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往往是,“我们能融多少钱?”然后,李先生解释说,“我们不是风险投资中介,不是风险投资商,只是提供无偿培训,然后再为企业寻找合适的投资商。”这个时候,有的企业又会说,我们只需要资金,不需要培训。 “参加了我们这个项目的企业现在意识到,还有比融资更重要的事情,比如管理、改变企业形象等。”李先生说,现在,中国共有30家企业参加了这个项目,他们多半感觉收获很大,首先就是自身的融资能力提高了,一旦提高了自己的融资能力,脱离“新风险投资”这个项目之后,企业有能力去寻找其他的投资商。另外,经过“新风险投资”培训的企业,现在也能吸引到研究生、MBA等高级人才了。 “由于人力、精力有限等原因,在中国,我们每年只能重点扶持10家企业,主要就是通过这些企业起到一个表率作用。”李先生表示,从目前来看,“新风险投资”项目的发起人,都希望这个项目能够长期发展下去。“我们的理念和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企业的努力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监督体系要尽快完善
“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个项目在中国的推广,能够影响有关金融环境政策多向中小企业倾斜,另外,有关政策要多支持有可持续性发展潜质的企业。当然目前中国对绿色产品有一些优惠政策,但是希望优惠范围能再广泛一些。”李先生说。
“由于受政策影响,现在很多国际风险投资公司在中国的办事处已经撤走了。”今年1月24日和4月8日,中国外管局曾分别发布《关于完善外资并购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境内居民个人境外投资登记及外资并购外汇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两个文件出台的初衷是为打击非法资本流动,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民营企业融资之路。 除了相关政策不完善之外,现在国内有关投资的监督机制也是空白。李先生说,一些投资骗子的骗术隐蔽性很强,他们一般先找地方政府的招商办,说看到你们有招商项目,我可以给这些项目融资。而政府部门为了自己的政绩,对这些所谓的“投资商”的到来自然是十分欢迎,于是,把他们像贵宾一样伺候着。当然有的地方政府部门本身也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所以很容易上当受骗。 “我们前不久随机调查了某省的政府招商部门,问他们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结果对方往往是避而不答,有的即便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也不愿意承认。”显然,从政府职能层面上讲,有关投资的监督体系也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起来,否则,中小民企很难走出投资骗局。链接 投资骗子的行骗方式据“新风险投资”中国区项目总监李吉吉先生介绍,这类骗子行骗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方面,并有可能采用以下全部或者其中若干步骤:
1.在国外有已经注册的公司,在国内设有分公司或者代表处,冠以某国或国际投资集团或者公司的名字,有的有精美的印刷资料和网址,并租有体面的办公室。 2.他们一般利用企业急于获得投资的愿望,首先向企业表示有投资意向,有时甚至许诺高达上千万元投资的可能性。 3.如果企业表示有兴趣,他们会选择适当的时机提议或暗示企业做这样或那样的评估,并巧妙地向企业推荐所谓他们“认可”的“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这些公司也往往有营业执照)等等看起来似乎跟他们自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公司,实际上他们与这些公司或者事务所之间已经事先勾结好,有时甚至表面上与企业共同承担这笔费用,表示“合作的诚意”,并以此消除企业的怀疑,无论企业在“评估”之前还是之后向这些公司支付费用,他们便可以“分赃”了,最后他们再随便找一个理由拖延或者干脆说明“投资条件还不够成熟”。 4.这些骗子有的先到各地骗取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等部门的信任和热情款待,于是可在新闻媒体上见到有关他们“投资意向”的报道,他们也通过参加各种与投资有关的会议和展览来寻找行骗对象,然后直接打电话或者发邮件联系。 5.其他一切可能吸引企业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