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中原:十一五发展战略研究



  关于十一五发展战略的研究,完全是研究,不是对已经公布的十一五建议的解读,完全从研究的角度来听,千万不要理解为对建议的一个解读和辅导。因为我们这个研究是在建议公布之前做得,我们既然是在以前做得,差距就很大。所以在这里跟大家声明。

  第一部分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研究未来中长期发展战略,我们要看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中国经济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不是对十五的一个总结,我也没有这个能力,就是为了看未来中长期发展,我们站在什么样的起点。世界银行,包括发改委组织了专家座谈,未来中国是什么样的,也在总结。

  我认为有四个起点。第一个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新的增长态势。第二有了新的空间。第三有了新的态势。第四个是有了新的目标。就是一个非常概括的观察未来,我们有一个什么新的起点。

  第一个新为什么说中国态势发生的变化。我认为十一的中期,中国经济走出了经济低迷,这是一个转折性的变化。预计年均增长可以达到8.3%。现在全年看,比较权威的预测,都认为可以达到9.4%。从2002年开始到今年,已经维持了三年。我们再可以概括一下,当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就是小幅区降,已经进入了稳定增长的平台。未来中国十一五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把稳定增长的平台,能够延长一些。最近大家都在说,经济增长是有波动性的,根据我们的分析,一些收缩性的因素,在05年、06年将要出现,如果收缩性的东西多了,经济可能下滑的比较大一些。我们十一五面临的问题,就是使稳定增长的平台延长一些,不要让它下滑的速度太猛。不是说我们要关注速度,要看这个速度带给我们的要求是什么?方向是怎样的?我个人的看法,既然是高位、稳定,小幅区降,没有必要恐慌,就是保持宏观经济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延长稳定增长的平台。我们十五开局面临的什么情况?三个五年计划一比,十一五的基础确实不一样。

  第二个新是我们的发展空间扩大。消费结构的升级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结构加快。一定要看影响周期性变化最深厚的因素是什么?我们以往更多关注的是产业结构变动,现在发展市场经济,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消费结构的变化,就是最终的市场需求,有什么新的变化。如果不研究这个,我们可以陷于被动,缺乏前瞻性。十五就有一个教训,就是能源,这一轮消费升级带来的产业升级。主要表现为住房、汽车,这类的耐用消费品,成为主要的热点。过去是农产品,叫温饱型的消费阶段,现在叫小康型的阶段。它拉动的产业就是住房、建筑、汽车以及相当的电子通信、石化、机械加工等等,终端的需求发生的变化,就是高耗能这样一些产业,使煤电油运跟不上,能源规划的保守,供给的紧张。要使我们的规划宏观调控的政策有一定的前瞻性,科学性,才能使预期的目标完成的比较好。小康阶段的消费升级,带来了新的十万元档次的耐用消费品,这个拉动是很强劲的。未来我们建设的时间,要持续到2020年,与此相关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它增长一个单位的产值,要求其他部门三个单位的产值,叫做产业的关联影响系数。这样一些产品,没有这么高的关联程度,未来经济的拉动没有那么高的力量,这一轮产业的升级对未来的拉动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现在的五年相当于过去的二十五年,城市化带来的投资,城市对农村消费投资的带动,农村向城市的流动,这样一种循环,过去也没有遇到过的。未来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话,也会对中国的中长期发展产生非常深厚和长远的力量。

  第三个基础,我们在十五期间进入了新的调制。一方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汇率机制在改革,证券市场的股权分置在改革,另一方面向计划经济发起中坚战。我们的投资在改革,行政审批制的改革,垄断行业的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就是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准。到十一五期间进入了后波动期,还有成品油市场,都要兑现我们的承诺,这样给我们带来的发展空间,有一个从外部扩大了。再有我们遇到的挑战也更加的尖锐和复杂。

  第四个新基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我们的发展理念有了非常大的升华。这一点也是十五期间出现的,必须大书特书的一笔。一些专家和官员提出以人为本,但是在那个时候,没有形成共识,没有被高层决策所接受。但是十一五建议当中,就成为规划的主导思想。在2003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提出了以人为本。这种发展理念的升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服务的,是也是为提供指导思想。就是全面建设小康是什么思想?中国在2000年的时候,总体上进入小康了,只有四分之三的人口达到了指标,这个小康是初步的,低水平的,发展很不均衡的。因此未来20年,就是要建设一个全面的,比较宽裕的,水平更高的小康,十六大把这个规划弄清楚了。前20年就是全面小康,就是比中等发达国家层次要低,中国的现代化怎么样一步一步往前走,原来提的过高了,现在往后推一退,更务实的。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半个世纪要达到战略目标的一半,这样大家就看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百年可能还要长。全面小康就是更符合现在发展阶段这样一个水平,全面小康前十年要干什么,现在就看的更清楚了。为了达到这目标,就要有新的发展理念。过去讲综合国力,全面小康,很重要的是科教要进步,生态要改善,民主更加健全,很全面,就要有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不久以后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构想,是指导我们未来达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的科学指南。再往后走,现代化建设,仍然是具有统帅意义。我们回顾来我们的新起点,光看物质基础是不够的。我我看的发展空间,主要是靠物质基础和需求前景,发展体制的变化是更深层的东西。十一五是落实科学发展的观的第一年计划。未来的五年干什么,就是要实现行动的转变,把现有的经济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前两年2003年到2005年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实行观念上的飞跃,未来不是光转变观念上的事,还要落实到行动上。十一五就是把这两个构想落实到行动里面去。我们已经维持长达27年的增长,年均9%,未来全面小康,要实现工业化,改善人的生活,实现人全面发展,至少得有一个物质基础得保持比较快的增长,没有增长就业不能增加,税收也不能增加,加强社会薄弱环节也是纸上谈兵,所以还得保持比较快的增长速度,能不能持续,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明显,中国整个人均资源占有量于世界平均水平,最丰富的煤炭也低于世界平均,石油、天然气更明显了,维持这样持续快速的速度,资源环境能不能允许,这么低的人均资源拥有量,我们消耗量排世界前位,中国再有9.4%的增长往前走能不能维持,也可能维持,但是付出资源环境代价非常惨重的。环境质量十个字概括,局部有改善,整体在恶化。这样判断是硬约束,未来中长期发展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模式转如何把发展过来新的日益差距,还要看到未来城市化工业化继续加速,加速到什么时候可以稳定,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化水平55%-60%大体可以比较稳定,现在还在加速期工业化还在中后期没有完成工业化任务,这两个加速还得占资源,占能源,消耗比较大,污染排放也不可能一下子减少,这样的资源瓶颈走什么现代化道路是第一位的压力,要害是什么?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的技术水平低,经济效率差,如果不突破现有的技术水平,不突破现有的体制、政策不合理之处,这种局面很难根本改观。

  第二个面对的挑战和资源环境压力有非常深刻的关系,现在反复出现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2003年以来部分地区和行业的过热,背后就是体制性根源没有切断,投资审批制改革没有到位,去年七月份才出台,以往都是一直搞审批,投资审批制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财税体制不规范,地方政府干预经济的动因没办法消除,很多地方特别沿海发达地区,预算内收增值税、营业税,预算外倒腾土地,因此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干预,预算外收入再投资,可能公共投资但是不上,就上赢利性项目,政府收入往往是失败的,用什么来调控,现在调控的不理想,就说明现有财税体制存在比较大漏洞,要实现科学发展观,你要统筹发展,他不会这样想的,所以波破采取行政手段,这在特殊情况下非常必要的,不动用不行了,比如开发区乱建,靠银行信贷紧缩能管用吗?管不了,靠减少国家预算财政投入也没有用,我靠土地收入。未来十一五会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折腾,还会的,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性,现在说引导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资源价格严重不合理,没有反映资源稀缺性和市场供需关系,也没有反映造成的损失如何补偿,前面这么大发展空间出现了,现在资源价格成本这么低,谁不上马谁傻瓜,这种条件下经济理性就是上上上、而不是下下下,也不是集中到节约型发展,效益型发展,必然是数量的扩展,这是我们面临非常严峻的难题,再一个土地制度不合理,地价不合理,土地税、交易环节、增值环节批复环节都存在很大的漏洞,这样使整个资源的配置在政府不断干预情况下发生很大的扭曲,这就是这一轮经济高涨的问题,我一向反对轻易说过热,但这种结构性问题要非常冷静的看到,不承认也是不现实的。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中国政治周期的问题,除了经济大起大落经济体制不合理还有政府换届导致投资经济发展速度都达到高涨,换一届新政府要有新的政绩,所以每年换届之后头一年都是经济投资增长的高峰。

  第三社会领域发展滞后的矛盾非常尖锐。社会领域发展滞后主要表现第一个公共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特别基础教育还有公共卫生,现在农村基础教育已经面临着危机了,主要表现初中辍学率反弹,危房改造不能落实,教师工资发不出去,这都应该是政府保障的,公共资源是政府配置的资源,目前向高校或少数重点高校倾斜,基础事业得不到保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要引起严重警惕的。另外医疗卫生服务严重向大城市倾斜,农村基本医疗服务得不到保障,世界卫生组织判断,中国是世界上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最低、配置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191个成员国中国排倒数11位。这给我们提出非常严峻的挑战,社会领域还有很深刻的问题,社会流动分层加快,怎么协调新形势下的矛盾,靠过去纵向单位的协调机制够不够,特别互联网新形势出现之后怎么以新的手段引导社会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现在封杀很难了,怎么引导,任其情绪化发展也不行,中国现在确实社会矛盾比较多,利益主体复杂化,利益矛盾复杂化,利益夙求多样化。我们如何用更好的手段协调它疏导它给社会提供更多出气筒,限压阀,使社会稳定,出现火星慢慢就消失了。此外人口问题仍然是中国基本国情很长时间很难改变,人口发展态势很严峻,基数大,素质偏低,未富先老,这是一般发展国家没有遇到的问题,穷国年轻人比较多,但中国人均GDP1400美元,但是老龄化社会的门槛已经迈过去了,这种状态都是在比较发达的国家才出现的,这是我们面临的矛盾,总人口适龄劳动人口,老龄人口在未来2、30年相继达到高峰,有的高峰量长一些,出现晚一些,但是适龄劳动人员在2010年达到高峰,有一些如果下降就比较好办,但是三个全是往上涨,总人口2035年达到顶点,老龄人口还要更长,现在要应对的人口局面非常复杂。最后社会领域面临挑战,贫富差距有所拉大,主要城乡出现很多新的贫困问题,收入差距是更复杂的问题,现在关注的是贫困无助的群体,如果扩大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第四个挑战区域协调发展面临挑战日益严峻,市场经济要素是自由流动的,必然按照产业,投资条件,专业化分工率,运输成本等基本规律流动,中西部地区条件不好就不在你这,因此各个地区要讲这个,不能炒作,区域差距现在很大了,怎么着了,客观规律还在那摆着你怎么解决,我们如何客观看待这种差距,我认为这是一个因素。第二个因素人口流动要考虑,流动以后各个地区GDP比重会发生变化,不是现在中西部比重那么低,因为人口留到东部,东部GDP创造靠中西部人口流进来创造的,光算户籍人口不对的,要算常住人口,这样一算东部GDP会下降的,中西部GDP会提高的,现有GDP不能反映东中西部差距。另外中西部专业化程度上升高了,要素流了没关系,你比较优势就出来了,光看GDP份额也不能说明区域差距的真实情况。还有资源价格不合理,中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差距,不是不努力,是现有价格体系导致利益分配不合理,如果资源价格改革到位,中西部和东部利益分配会发生有利于中西部变化的。既然发展市场经济,尽管有这些因素,区域间的经济差距还是要扩大,大国经济就是这样,而且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分布是全世界差距最大的国家,这种差距在未来一、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有没有可能扭转和扩大的趋势,我认为很难,不扩大就不错了,因此政策导向就要很清楚,一定要讲清楚客观性、复杂性、艰巨性,现在对收入差距区域差距炒得非常热,问题怎么客观看待,一炒作之后中西部领导、群众都不高兴,你换一个来试试,把我调别的地方试试,所以区域差距要客观讲这些影响因素,冷静分析不可炒作。但是政策导向要非常清楚,现在中央区域政策整合能力不够的,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也是不足的,当地公共服务能力也是比较差的,那区域政策的重点放在哪儿?应该均等化公共服务,创造平等的服务条件和各地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是中央布局发展资金如何拉你发展,事实证明政府直接投资缩小差距的做法是不成功的,还得靠市场起基本配置资源重要,政府区域政策是缩小社会差距,比如流动中西部大体上可以享受比较一致的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孩子上学可以享受差不多的基础教育,如果政府这方面失职,地区差距解决不了。

 卢中原:十一五发展战略研究

  第五个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和不稳定性日益增加。加入世贸组织机遇非常多的,外部发展空间也大了,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的回旋余地也在扩大,但是很多外部冲击和风险是不确定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来,这就是我们面临很严峻的现实,贸易保护主义,现在全世界遭到反倾销起诉最多的国家,已经持续九年了,未来还得持续此外还有很多新的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企业责任壁垒,90%农产品出口遇到绿色壁垒,沃尔玛在中国的订货40%供货商刷掉了就是达不到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这些方面是确定的,达不到标准就不行,但是对经济发展稳定性是有不稳定影响的。还有扩大开放,世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国际市场价格大起大落都会影响中国,现在进口产品就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暴涨,一出口商品价格暴跌,国内外向型导向的部门、企业以及员工就要受到很明显的冲击,使得各地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如何应对冲击和影响。原有恶劣的用工条件再发展下去引进外资的时候,或者招商引资的时候,包括国内独资企业,韩国、台资独资企业用工条件最恶劣的,靠这种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竞争力还可不可以维持,新的贸易壁垒横在我们面前,不是消极的,表面是公正的,但背后有很多不公正的东西,只有吃哑巴亏,所以要求我们转变增长方式,把注意力放在国内搞好应对能力,完善弹性机制,这样才能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中国未来发展确定性因素很难说清楚,但是不确定性因素可以看到很多。

  我们对未来做一个展望,十一五建议点一下题,根据我学习体会,其中基本思路24个字,或者基本要求,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这里面特别新的就是着力自主创新,如何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如何使发展转轨,自主创新如果不能提高能力,可能很难提供技术支撑。整个十一五建议的主线就是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个主线贯穿通篇,为了达到基本要求,落实这条主线提出七大目标,还有七项经济发展主要任务。目标经济增长,降低能源消耗,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政治文明科教发展等很全面。但是对于经济发展定量性指标只有两个,人均GDP到2010年比2000年翻一番。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比十五期末降低20%。这个标准都不是很低的,要经过努力才能做到,不努力可能又流于纸面。

  下面从研究的角度看中国发展是什么样的,首先还是经济增长要平稳要持续,综合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根据中心两个部门的测算,大体上十一五期间能够保持年均8%-8.5%,这样到2010年人均GDP达到1700-2000美元的状况,可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GDP是850美元,翻两番问题并不大。后十年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放缓到7%-8%,按照7来算2020年人均GDP可以达到3200美元,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上门槛,现在还在中低收入国家,低门槛是756美元,高门槛2650美元。上中等是9250美元,因此小平同志讲本世纪中末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什么概念,我们只能按照2000年来算,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大概是什么样子来算,但是到2020年我们达到3000美元以上仅仅刚刚改变中低收入国家的面貌。这就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给大家报告这些数字可以深刻理解小平提的第三步战略应该怎么走,前20年可以达到什么状态?前20年的头十年可以达到什么状态?中国现代化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在修正在看自己的过程,在我看来有时候必须后退,要退够的过程,同时又要给大家一个看得见的努力方向,因为有新的起点了,这定的目标太低没有号召力也不符合这个基础,我们现代化进程是非常艰巨的,再经过15年奋斗也不过这样。

  有没有潜力呢?有,中国的潜力非常巨大,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内市场,13、14亿人口,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市场潜力,是最终消费,劳动力供给非常丰富,素质不断提高,这样保持低成本的优势可以比较长时间,居民储蓄率非常高就可以保持比较高的投资率,这是一般发展中国家做不到的,一般发展中国家,缺资金,依靠外国资金,最后变成经济结构单一化,被跨国公司控制,中国现在至少从国内资金来源这一点来看,不必陷入这种被动依赖的状态,社会总储蓄率高大47%,居民储蓄占一半,美国总储蓄率15%,居民储蓄率只有5%,所以主要靠消费信贷,现在老比中国消费率低,投资率高,没法不高,这是中国的客观现实,东亚传统,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有高储蓄率的传统。因此研究中国发展问题,一定要看到中国的特色。这不是坏事,这样的中国才能有不依靠外源性的发展要素,比如市场和劳动力,输不出去引不进来,市场可以引进来吗劳动力输得出去吗?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要把这优势发挥出来,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储蓄率高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西方经济学研究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理论,发展中国家投入很低,必须有资本大推动,经济才能起飞,然后进入持续循环阶段,中国不需要,自己的内部金融资源就很高,经过金融改革调动出来,中国内源性要素非常雄厚的,这种内源性要素一般发展中国家没有的。再考虑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带来的投资消费需求也是很强劲的,如果考虑改革开放继续深化,还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未来的中长期发展保持比较快的速度应该是有基础的。

  第二个展望投资消费要达到合理调整,投资率太高不合理,但是要按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客观规律,妥善调节,使老百姓从经济增长得到实惠。

  第三要分阶段实现工业化,稳步提高城市化水平,根据预计最重要的工业化实现标准是什么?我以为是农业就业比重下降40%以下,现在是46%,还是一个工业农业国,未来降到40%以下中国的现代化、工业化才能基本完成。城市化达到55%-60%大约在2020年实现,但是在十一五期间最多达到46%,也就是将近2千年的中低收入国家的水平。

  在十一五期间乃至后来经济增长方式还应该取得较大的转换,十一五期间有较大的进步,后十年取得重大进步这也是循序渐进的,十一五重点放哪里,节约资源减少排污。

  第五点发挥中国人力资源的优势但是要加强开发,使中国的发展建立在人力资本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第六就是社会和谐程度应当有较大的提高,主要解决贫困问题,还有建立覆盖面广,但是水平不能太高,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养老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不是一下子把城乡统在一起,另外分配方面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政策体系,也有比较合理的调节手段。最后健全社会疏导和协调机制。

  未来五年中国整个发展政策导向,我认为四个战略,第一内需主导、整个发展立足于内需,一是发挥比较优势,另外转换粗放增长方式,正确处理好投资消费的关系,同时也可以缓解国际贸易摩擦,扩大出口也是满足内需。

  第二个战略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主要支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也符合五中全会提出来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提高,要给产业提供新的应用技术,同时完善政策,让技术供给有了以后还要愿意用。

  第三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重点放在农村中西部、低素质人口贫困人口不能往高校重点高校少数大城市倾斜。

  第四个制度创新战略,要保障经济转轨到科学轨道,必须协调推进改革,投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和土地管理体制,这都是非常关键的。十一五期间中央提出来四条,第一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这已经是关键了,转换政府职能、第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现代企业管理的各种各样体制创新。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第三完善财税金融制度,实行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公平竞争,资源节约和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财税政策和金融体制。第四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十一五建议提出的重点更明确表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要想走入正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就要靠这些方面的改革深化提供保障,这是前面讲的24个字完善体制机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98421.html

更多阅读

谈谈电力行业信息化'十一五“一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谈谈电力行业信息化'十二五“期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电力行业信息化近几年发展现状和特点1、全面加强电力企业信息化的领导随着电力行业的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原来发展的基础上,信息化在企业生产和管理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信息化

周生贤:打好十一五环保决胜战

 专访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胡雪琴/北京报道  “环保”与“经济发展”,谈及它们的关系,有一个词总是如影随形,那就是“代价”。在快速发展的中国,人们见证了诸多因对经济目标的执拗而付出的环境代价。发达国

标准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我国《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

  由国家标准委组织编制的《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标准化工作依托国内相关产业、行业、地方和企业,在充分发挥协会、中介组织以及科研机构作用的基础上,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制修订

声明:《卢中原:十一五发展战略研究》为网友狂野狩猎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