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之一,在此期间“中国市场”与“中国制造”成为并驾齐驱的双引擎,并呼唤着中国营销的作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巨大的市场激励众多“英雄”前来寻找中国市场的战略机遇。
《世界是新的》(安东尼·范·阿格塔米尔著)一书这样开章明义。作者形容西方人面对中国等经济实体的崛起的复杂态度,有如人们面对生命威胁时的拒绝、害怕、愤怒终至接受的感情反应过程一样。焦点还不在这里,作者直接将市场竞争的坐标由西方转移到东方,并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新词汇“新兴市场”——从而使其对于全球化经济的动力意义跃然纸上。
其实,展开中国市场近30年的历史画卷,“创新营销”是其中最生动的写照。即使到了今天,为什么尽管很多行业的竞争已经表现得“白热化”,却仍然有新的产品、新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中国市场的“多娇”,不仅仅表现在巨大的空间和容量,更在于发展中不断演变的人文环境和层出不穷的消费需求及营销策略,为每一个后来者提供了施展宏图的机会。那些市场新贵们,莫不是在自己的体认与洞察中,发现了影响行业轨迹的新生变化或者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短板,进而顺应、推动这种变化,抑或突破行业短板,最终改写了自身地位甚至行业格局。
相对于成熟市场,正是这些变化和短板,构成了还在发育中的中国市场上一个个战略性机遇。任何一家企业,如果希望在竞争的泥沼中铺起自己“又好又快”的成长之路,首要的思考就是:怎样找到并抓住这种机遇?尤其是中国市场快速变化的独特背景,使这个问题成为企业需要持续思考的方向。
这里的关键词是“寻找”,而不是“撞到”。这就意味着中国市场近30年的发展阶段性机遇的不同。安东尼·范·阿格塔米尔敏锐地指出,一股非传统思维的力量在崛起。他把这些新崛起的企业的成功概括为“创造性适应”,并通过一种特殊的“新兴市场革新战略”,创造了一种新的和独有的商业模式以及一种与众不同的发展战略。
“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成功地走出来了”正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探索模式的高度概括。在“中国实践”中,对于营销创新的大课题而言,第一个贡献是打通体制内外的瓶颈;第二个贡献是确立制造型组织向服务型组织转型的可行性;第三个贡献就是发现产品的桥梁价值,把产品的第三属性(三个属性即功能、精神、投资)激活,把品牌变成关系,即建立双回路系统,打破原来单向的通路,形成闭环。
创新思维意味着无限可能。这是一个“新兴的市场”,每一条路都意味着创新。而现在,中国式营销面临着升级,它需要实践家与理论家共同破解。
而创新营销这个“新兵”,则驾驭着潮头超越前人,一举确立了自己的市场领导者地位。它策动的这场热潮,意义并不只是销售达成的数字,更在于将一直处于“夹生”状态的中国市场向前推进了一步,由此改写了这个市场的格局。中国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中国市场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蓝海、最长的长尾!中国的市场阶段,远远没有从大乱走向大治,许多品牌弱不禁风,许多品类群龙无首,许多领域仍是空白,许多行业亟待整合。中国经济的持续看好和消费市场的历史性升级,使得很多领域都蕴含着建立帝国的战略性机遇。这是绝无仅有的全球性战略机遇!
放眼世界,已经有不少国家和企业开始改变“中国策略”,把中国从世界最大的加工厂,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市场,甚至是全球市场的大救星。由此可以预言,未来5年,是中国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战略机遇期!对中国式战略机遇的敏锐捕捉和果敢把握,提升创新营销理念,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典型体现,也是成功企业家的睿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