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集团2007年报披露,在连续两年亏损之后,2007年实现净利润3.958亿元, 一举甩掉了ST的帽子,验证了李东生2007年初的预言:“从理论上说2007年TCL有可能继续亏损,但是,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股民和媒体为此大声叫好。TCL似乎浴血重生了。
TCL曾经是中国企业的骄傲,在短时间内,大步地走向国际舞台,先后并购了德国施耐德、法国阿尔卡特和汤姆逊公司,让五星红旗在欧洲大陆高高飘扬。然而也正是在李东生的领导下,2005年TCL集团的欧洲区多媒体业务亏损高达25.96亿元,而不得不壮士短臂,退出欧洲,另人扼腕叹息。
鹰已重生?
按照国际上并购成功率的统计数据,80%的并购案例在整合过程中会失败。TCL这只骁勇而卤莽的雄鹰的失败亦无足奇。“大出血”发生在2005年,2006年仍然没有能实现止血,实际上,从刚公布的年报数据上看,多媒体业务仍然亏损。TCL体质仍相当虚弱。
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健康增长首先是看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的增长率。2007年TCL集团的四大业务销售收入都出现了下滑,其中多媒体同比下降30.7%,通讯同比下降11.4%,家电和部品业务也分别下降了7%和2%。伴随而来的是集团营业收入从2005年480亿元,2006年450亿元到现在390.63 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 380.79 亿元。四大业务群的毛利率仅有小幅增加。
最引人注目的是,被称为“房地产与投资”的板块居然获得5.59亿元的收入,增长幅度更高达1400%。物流与服务业务板块中消费电子产品分销收入达到53.55亿元,同比增长了46.7%。这种收入结构让人误以为TCL转型了,而实际上,所谓房地产和投资,不过是TCL出售自身资产获得的现金而已。出售生产用地获得1.6亿元,TCL电脑转让股权获得780多万元,TCL通过投资牛市的股票获利7300多万元,买卖股票超过60支。
尽管如此,TCL仍然还是一家以电子产品为主业的公司。我们可以从其产品结构变化上看到,四大主营中的多媒体业务大幅收缩,其他三项比例只有微小上升,只有消费品分销有大幅度增长。“4+2”的结构表现出主营业务萎缩,辅助业务偏大的不平衡、非稳定形态。作为TCL发家的多媒体产业,还未恢复正常的造血功能。而作为较有希望的后起之秀的通讯业务,赢利能力相当低。
TCL只是侥幸逃过了被迫退市这一劫,靠的是资产变现和投资等边边角角的非经营性收益。从合并报表上看,不算政府补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竟高达2.17亿元,投资收益1.25亿元,对营业利润贡献高达3.42亿元,加上营业外净收入2.6亿元。如果没有这6亿元,利润将会是负数。如果不砸锅卖铁、正巧碰上牛市,以及政府帮衬,等待TCL的也许是一场噩梦。
旭日东升靠什么
TCL仍然给公众留下了希望。年报中发布了一系列在多媒体和通信产品上的设计创新成果,而且TCL多媒体中国市场占有率依然位居国内第一,当初战略失误的LCD电视销量增长迅速。而一直困扰TCL多媒体的欧洲业务的销售效率得到提升,已连续六个月实现经营性盈利。同时,TCL多媒体在越南、菲律宾等新兴市场的市场份额和毛利率都有上升。
2008年TCL必须恢复主营业务的活力,这仍然是相当困难的任务。TCL已经在节流方面下足了工夫,继续提升的空间很小。尽管将中小尺寸液晶电视模组和大尺寸高清晰液晶电视模组项目转移到惠州可以获得省市两几级政府4.5亿元无息贷款和补贴,在首期2009年投产前,无法指望其为TCL多媒体的彻底扭亏作出贡献。
在开源方面,显然不能靠投机股票,仍然有部分资产可供出售,但大幅度出售资产可能会伤及自身。四大业务群组的毛利率已经相当高了,再提高的空间不大。通过股权转让,TCL已经基本退出了电脑行业,部品业务也形同鸡肋,且核心竞争力大受影响。家电业务在国内一直处于过度竞争状态。TCL只能集中优势资源,集中在少数有潜力的视听和移动通讯重点产品上做精做强,大幅提高销售额,在保持平均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下,增强高端产品开发国际市场力度,用中低端有价格竞争力的传统产品继续扩大国内市场份额,或有一线生机。
TCL重新站起来,还需要资金。可以预期,将马上提出增发融资计划,次前已提出将剩余募集资金2.5亿元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加上一季度完成股权交割的TCL无锡低压电器4亿元和2007年核销坏账5000多万元, TCL的胜负机会各半。炼狱之后,TCL能否重新焕发青春,见仁见智,但上市公司摘帽之后又戴帽的例子也不少见,在良好愿望之余应留意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