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北京的企业,总似乎有一种占据置高点的优越。一个不点大的企业,动辙就是全国视野,至少也暂时将目光投向长江以北。一些稍微大一点的企业,也总想想着自我冠以国际化特色。“我们的某项技术在国内是领先的”,“我们的对手只有国际上”等等语言,若出自于外地某个县城或地市的企业,说话的人也会感到不安,但在北京似乎是理所当然,不容置否。于是,你会看到,可能是一个偏僻写字楼的一个小小房间里的小小公司,员工也会以职业化的形象给你描绘企业将红旗插遍全国的计划。这一场景,常常让你感叹北京企业里人的眼光、胸怀及能力。可是,如果你试图走进浮华背后的这些企业人的世界,你会发现那些人背似乎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北京很少会有山西或陕西煤老板们暴富的故事,坊间也很少会流传如温州炒房团一样的老板们的传说,可是还是不得不说北京还是有那么一大批有钱的人。这些人很多都是经营一个或几个不大不小的公司,在京郊某个地方拥有别墅,有一个或几个私家车,可能还对外投资着一个或几个项目。许多人拥有的资产并不比那些整天在报纸杂志电视上混的企业家少。在我们普通人眼里,他们过着所谓的无忧无虑的日子。
这些人中有一部分是技术革新浪潮中的幸运儿,一个网站有什么,就获取了巨额的财富,但是大部分还是传统行业的经营者。凭着北京特有的地理优越性以及对改革动向的先知先觉能力,把握了一个机会,他们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可是让这些老板们不能理解的是,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停滞了,想大也大不了。再看看其他企业老板,当年在自己面前称小老弟的,十年不到就做起来了,一个个成了大企业集团老板了,可以集中精力抓战略了,而自己还是一个人忙着营销,而且公司的营销似乎永远就自己一人。自己要是一闲下来,企业就要关门了。许多人感到困惑,能不能做成那种依靠机制而不是依靠个人的企业?靠一个机制,钱可以少赚点,但可以长期发展,不更好吗?但是往往却不能,“高薪聘请的职业经理人使不上劲,员工又不敬业”。
其实,这些企业老板之所以忙碌的背后有一个悖论。企业之所以能够产生并发展,很多程度上依靠的是关系或机会。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北京有很多机会,也有很多关系,而且可能是含金量非常高的。可是,这些关系和机会都属于老板的,老板很难能够将其转移给下属。企业就是在某一个关系或机会不断衍生的关系或机会中成长的。如果不通过组织运作,企业无法做大。但是通过组织运作,任何获取关系或机会的下属都可能自己出来单干,北京创业的环境也真是太好了。再说,许多关系或机会是根本无法转移给别人的,许多关系只认老板一人。这样,你会发现在北京有很多身价不低的人,仍然比蚂蚁还忙。
企业必竟是不同于生意的。做企业可能是从做生意开始的,但是做生意必竟不等做企业。这种类型的企业的出路可能只有一条路,那就痛苦的转型。用文人的语说,就是认真地从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用非文人的语言来说,就是投资一个可以依靠人才、技术、资金、管理发展起来的项目,认真地做着事业。当然乐意的话,也可以过目前的生活,也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