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的企业,处于动态不确定环境中,企业本身也是一个动态不确定系统,现代企业的管理逻辑已经不再适用,需要运用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逻辑来指导。
现代企业管理逻辑是为现代工业服务的,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环境和需求的相对稳定,在环境和需求相对稳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规划、计划、控制、命令、执行、服从、监督等等一系列机械式的逻辑是合适的,现代工业时代的象征是机器,比如汽车。任何系统都可以象对待一辆汽车那样被设计、分解、生产、组装,最后获得确定的性能,企业管理也如此。在这样的思维逻辑中,系统的组分具有惊人的确定性却少有活力,类似的系统这们称之为机械系统(简单系统)。
与机械系统不同,复杂性系统的组分是具有学习能力(智能)的主体,比如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经济系统的实体和个人、语言系统的单词、生态系统的生物、社会系统的人……主体之间相互适应,涌现出复杂现象。
为了通俗,我们把复杂系统理解为动态不确定系统。
企业是一个动态不确定系统,而我们目前大多的企业仍然是以确定的方式(确定的流程、职能、标准等)在运行,这是一对矛盾。我们不可能用确定的方式满足不确定的需求、应对不确定的环境,确定性的方式只能满足确定性的需求。
我们需要“柔性”的确定,来应对需求和环境的不确定。
把确定的产品或过程分解为更小的“确定性”产品或过程,不同组分之间的组合,就能体现一定程度的“柔性”。
我熟悉的自行车厂商有两家——捷安特和禧玛诺,捷安特以经营整车为主、配件为辅,禧玛诺则只经营配件。刚入门的自行车爱好者大多选择整车,而真正的发烧友则大多选择自己组装。
捷安特的方式属于“以确定性的产品满足确定性的需求”,禧玛诺的方式属于“以确定组分的组合满足不确定的需求”。
张西振、王甲佳所在的东经包装,一直提倡个性化解决方案,曾经在三条生产线上每天频繁更换几百个不同类型的品种,排单压力不堪重负,质量、交期难以保证,产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后来发明了基于模式语言的“能力延迟整合”方法,把内部生产活动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能力单元”,针对不同类型的订单组合成不同的生产链,产能利用率迅速提升。产能利用率提高以后,企业便有实力选择性地生产,品种数量最后从百位数减到个位数,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制造企业一旦细分为相对独立的能力单元以后,制造业就更像“制造业”——定位更“专”数量更大。当内部能力单元不足以满足顾客个性需求时,外部能力单元会自动补充进来,这个时候,企业的边界日渐模糊。
要应对如此复杂的环境,就参照神经系统,改造企业结构吧,让每一部分都显现出活力,别再象设计一辆汽车那样“规划”经营或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