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理论中的“蝴蝶效应”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西方国家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蝴蝶效应”就是“《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从这个民谣中可以明显看出,这就是一个“连环效应”。 其实,人类创造的很多理论和效应论,其自身都是一个连环,而且它们还都是可以相互连环在一起的,笔者统称它们为“连环理论效应”。比如“鲶鱼效应”、“马蝇效应”和“弼马瘟效应”基本就是同一个概念,讲的都是外界压力和威胁的激励作用。 “没有马蝇叮咬,马慢慢腾腾,走走停停;有马蝇叮咬,马不敢怠慢,跑得飞快。”这就是“马蝇效应”。 而在经济学上被称作的“鲶鱼效应”则是这样的,“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当渔民们把刚捕捞上来的沙丁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后,用不了多久沙丁鱼就会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鱼味道不好销量也差,倘若抵港时沙丁鱼还存活着,鱼的卖价就要比死鱼高出若干倍。为延长沙丁鱼的活命期,渔民想方设法让鱼活着到达港口。后来渔民想出一个法子,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因为鲶鱼是食肉鱼,放进鱼槽后,鲶鱼便会四处游动寻找小鱼吃。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自然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来,沙丁鱼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 “两千多年前,我国一些养马的人在马厩中养猴,以弼马瘟。据有关专家分析,因为猴子天性好动,这样可以使一些神经质的马得到一定的训练,使马从易惊易怒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对于突然出现的人或物、以及声响等不再惊恐失措。马是可以站着消化和睡觉的,只有在疲惫和体力不支或生病时才卧倒休息。在马厩中养猴,可以使马经常站立而不卧倒,这样可以提高马对吸血虫病的抵抗能力。在马厩中养猴,以‘辟恶,消百病’,养在马厩中的猴子就是‘弼马瘟’,‘弼马瘟’所起的作用就是‘弼马瘟’效应。” 再比方说“晕轮效应”和“首因效应”讲的都是“先入为主效应”。“晕轮效应”道:“你对人或事物留下的最初印象将会影响到你对此人或此事件其他方面的判断。”
![曾自力:连环策划理论七](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422367752797.jpeg)
而“首因效应”曰“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在我们的世界中,还有很多能够互相连环在一起的理论,虽然具体上是不同,但本质上却是相同的。 《连环策划理论》的应用,远可达宇宙之形成、地球之起源、人类之萌芽,近可至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超越可入未知的未来。这是每一个策划人必须超越应用的实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