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里有一条“替代效应”,说的是如果一种消费品价格上涨,而和它功能相近的消费品的价格不变的话,后者的需求量会增加。就象面条和米饭;馒头和花卷;苹果和桃子。有人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是一对此消彼长的关系。现在股票市场低迷,资金因此大量涌入房地产市场,造成房价的上涨。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因为现在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是从股票市场退出来的。但是这是静态的变化,动态的变化。股使和楼市之间真的存在这种替代吗?如果是吃习惯了面条,怎么也吃不下米饭的人呢?要是他们以前吃过米饭被里面的沙子硬到了再也不敢吃米饭了呢?于是,要是面粉涨价,他们也许原来吃上等面而改吃下等面了。
人们还没有看到,就是如果日后,资本从房地产市场出逃,那又会走向何方?是股票吗?还是外汇?这个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历史总会给人们最客观的启示。请看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十多年的光景可能不能一下子作很好的总结,那就看最疯狂的几年吧。市民挤在证券营业厅柜台前,那时还没有电脑交易,只能人手票据交易。人们从清早就排队,排到开市,再排到收市,饭也顾不上吃,就想买到“股票”,他们也许连该公司是什么行业都不知道,因为他们确信只要买到股票,就能涨,就能获利。经过那一段众神狂欢之后,股市就兵败如山。到现在的情形,大家都知道了。在股市崩盘之前,人们起码是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房子也可以拿来投资,因为国企职工有“职工房”,个体户则要自力更生,努力争钱买房。现在房地产的投资市场形成了,大家看到投资房子有利可图,于是又再次一拥而上。当年他们投资股票是真金白银,现在投资房子银行还有70%的按揭,相当于资本放大了三倍,可谓一小博大。
知难而进是国民的本性,资本也总是往高价走,仿佛真的就是“价廉物贱”。在我国,只要一听到涨价了,不管是盐巴还是面粉,百姓们都是争先恐后排队争相购买,而不管用得上用不上。听说曾经还有人听说砂糖要涨价,一大早就赶去市场买了一麻袋,价格是涨了,但是不久又降下来了。只是那人的糖还没吃完就化掉了。
一种投资工具的消逝催生着另一种工具的兴起。我们不是也经历着集邮,钱币,粮票……等等的投资热吗?股票过了,有房地产,房地产过了还有后来人,但绝对不是股票了。投资过股票的人都知道股票就像玩“击鼓传花”,那花秋落在谁手里谁遭殃。但是如今投资房地产的人却身陷数字怪圈,一如从前那些望着电子刷屏而疯狂的股民。每一种投资工具都有自身的生命周期,因为他们不是面条或者米饭这些日常必需品。股票市场已经逐渐走向完善,谋取暴利的工具的角色正渐渐淡化。长江后浪推前浪,如今让人们狂欢的“房子”,也终究会走回其原始状态——人们的栖身之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