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企业家朋友交谈时说起了国学和修行的事情。时下在企业界,国学相当流行,那些把企业做得好而且自己轻松、别人快乐,关键还能不出事的企业家,据说都有相当长时间喜好国学文化的经历,有的企业家甚至从一般喜好走向了实际修行。 谈到国学提升修养、开启智慧等功能时,大家基本上都是认同的,只有一个留洋回来的年轻企业家冒了一句半开玩笑半自嘲的话:“这国学不就是两千多年前的那些思想吗?人类都进化到21世纪了,人都可以进入太空了,还需要去学习两千多年前的那些老古董吗?当然,我也不太懂那些,只是乱说的啊。” 这位年轻企业家的话马上招来几位大哥的开导,前者最终表示要好好学习国学。 朋友们谈着谈着,就一个观点发生了争执:一个学国学的朋友说:“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修心,心修不好,人生不可能真正有智慧。你生活中的一切实际上都跟你的心有关系。”此番话引来几位朋友不住地点头称是。但一个反对的声音却说:“这么说就有点唯心主义了,左一个修心右一个修心,把这个心提到了绝对位置,这不是唯心主义吗?”当然,那位被质疑的朋友也不能接受这样一顶“帽子”。于是,两人你来我往地展开了辩论。 这场争论的主题提到的“唯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知道,哲学可分为两大派别,即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者是对立的理论体系。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等等。作为唯心主义哲学典型表现形式之一的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做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批评主观唯心主义的人认为,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唯我论”,尤其是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开创的“心学”学派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这场哲学家的争论,似乎对人类的生活轨迹没有发生什么作用。你说宗教是唯心的,全世界却很多人信仰宗教,因为它让人心里平静;你说科学是唯物的,许多科学研究却是先在头脑中建立假设,然后再去验证。 实际上,唯心与唯物不像我们一般人理解的那样水火不容。

毋庸赘言,唯心主义的极端观点将万事万物的存在置于心的活动之下,肯定是荒谬的。这个世界,你认识它,它在那里;你不认识它,它照样在那里。这个道理没有什么神秘的。实际上,生活中的唯心,讲的是万事万物对于人生价值的意义。你积极乐观,石头对着你笑;你消极悲观,鲜花对着你哭。这种“笑与哭”实际上都是人心境的“外化”。 唯物主义说的是世界的存在方式,即世界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了。而中国国学中的所谓“唯心”思想主要是在谈人自身修行的责任,这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内因决定论”。我们无法用意念改变世界的存在方式,但可以改变世界对于我们人生的主观意义。每个人是不是都有同样的体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