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之道,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同一个人,不同的领导对他有不同的用法,取其长处,抑其短处。张良、韩信本来都在项羽部下做事,可是项羽不能发挥他们的长处,但刘邦把他们用好了,成就一代帝王之业。刘备曾经评价他与曹操的用人风格之不同:“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这说明,在不同的领导,使用不同的用人方法,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马谡本来学识聪明,熟读兵书,作为一个军中参谋可谓游刃有余,但诸葛亮将他作为主将去带兵,没有发现他实战能力的欠缺,终于导致街亭之失,被迫唱了一出空城计。刘邦在起兵之初,广纳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长,完全不管这个人品格如何,甚至做过伤天害理之事,也委以重任。等到汉家天下基本安定,他却把一个从项羽那里带兵投降过来的老朋友的头给砍了,罪名是卖主求容,此所谓用人因时而异。
学习用人之道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借鉴历史,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从里面可以挖掘出众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东西。作为企业老板,或者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经理及其他中高级管理人员,从企业长期发展角度考虑,用人学习用人之道,任重而道远。
《资治通鉴》中曾经记载过唐太宗与房玄龄关于用人的一个故事,唐太宗因感到缺乏人才,让房玄龄去发掘举荐,可是过了很长时间一个人都没有推荐,太宗觉得奇怪,就找房玄龄问话。房玄龄回答:“陛下,不是为臣不用心,可是好的人才实在太难找了,有些一技之长的人往往在道德或其他方面有缺陷,那些道德品格良好的人却往往没有什么实际技能。我一直想找到品格才学能力都完备的人来向皇上举荐,但到现在还是一个都没有遇到。”
唐太宗说:“用人如器物,人就像器皿一样,每件东西都有特定用途。毛笔是用来写字的,你把它用来当筷子使就是用非所当。杯子是用来承东西的,你要求它象布帛一样柔软光滑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就是要发掘他们的长处,将各种人才放到我们需要的地方去,为我们的事业服务,并不是要找一个什么优点都有什么缺点都没有的完美的人。”
《回归人本:中国本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攻坚历程》简介:
内容摘要: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著名人力资源管理者包政强力推荐,首位本土人力资源总监从实战角度探讨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真正需要留意的是那些来自于实践者的思考,留意那些用自己亲身经历并付诸于心血总结提炼出来的经验。
管理者能否在“选、用、育、留”各个方面生成人力资源管理的本事,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羽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人的间接经验,他人客观而真实地记录下来的“鲜活故事”,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从人力资源总监的实战角度,探讨了中国本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本书力图突出一种动态的管理,展现中国本土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呈现出中国本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本土性、能动性、生机性、创造性和艺术性,以期对中国本土企业的规范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推进企业规范化管理进程。
本书将复杂的“选人”工作比喻成一项投资决策,选人过程类似投资项目可行性论证过程。选“对”人是用“好”人的前提,选人=理念+技术+流程+策略=适才适岗。用人最重要的是做到知人善任,激活人的特质点,顺应和激励人性中高贵的一面,释放潜能,最终实现价值增值。
“用人”既是科学的,更是艺术的,用“好”人是需要能力和智慧的。本书告诉读者学习用人之道的最好方法就是借鉴历史。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从里面可以挖掘出众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东西。
育人=理念+体系+制度=发展的“加速器”,建立源源不断产生人才的机制,避免使人才“才智枯竭”。
留人最重要的是有一颗“留人”的心,留人=“硬机制”+“软环境”+艺术=核心人力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