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经济发展:漫谈沿海经济现象文化根源
广东及沿海江浙一带,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变化之大,不仅国人注目,而且举世闻名。
我们知道,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是个非常落后的地区,民众食不裹腹,食不遮体的现象很多、很广,这种现象随着改革与开放的深入,其发展令人瞠目结舌。其发展速度除了得益于国家政策的优惠之外,更主要的,与其自身的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本文尝试从文化的角度,对这种经济现象作如下解读。
一、沿海“海洋文化”与内陆“黄土文化”的差别
是造成经济反差越来越大的重要原因
(一)、海洋性文化的核心探源
海洋性文化的背景是面临大海而居,打鱼为生,这里的居民每天需要在关注月圆月缺、潮涨潮落的同时,安排第二天的生计,逢上好天气,就会 怀着希望出海,撒网打鱼,解决一家人的每天的生计问题,祖祖辈辈用生命积累着关于云团、风向、月象等等天体现象与自然界的关系,在那个很不发达的漫长的历程中,沿海人民面对自然界的生生死死,与自然抗争,与生命抗争。这种与自然抗争的精神很有一股“潮去潮来、只争朝夕”的精神,于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文化犹如其所面临的大海一样,核心当是“无所畏惧,只争朝夕”。
当历史的车轮走到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改革开放的号角让积累了无穷力量的沿海人,带着这种“无所畏惧,只争朝夕”的人文特质,得以放开手脚。
我们都还清晰的记着:深圳的拓荒之路创造过人间奇迹,汇成了一个名词,叫“深圳速度”,小平同志的确很英明,如果没有很好把握这种特质,就不会有“一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这一奇迹出现。
我们都还清楚的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曾用审视的目光,去打量遍布神州各地的“发廊”,但是你可能不曾深思吧,那微笑着的女老板,就是我们沿海的温州女!!
我们现在还能够看到:在国际市场上,有十个烟民手中那只小小的打火机,可能就有七八个出自我们的温州人之手,值得骄傲吧。
所以,我们就有更多的理由相信:正是这种“无所畏惧,只争朝夕”的文化背景与文化特质,才成就沿海今天的成就,这才是其深 层的根源。
(二)、内陆文化背景探源
内陆文化的背景当是建立在黄土地上的典型的“农耕文化”,亦即耕读文化。这种文化的历史渊源我们可以给之一个合理的想象:源于黄河、长江边缘的先祖们,在肥沃的土地上,“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颗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企求一年又一年的风调雨顺,企盼一年又一年有好收成,而农耕之余,则慢慢过渡到了诗书画相伴,亦耕亦读,耕读传家,久而久之,与土地结下了难分难舍的缘,终其一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生息息都离不开这片黄土地,一代代,一辈辈,“老婆孩子热炕头”,所有的进取之心,发展之力,都随着一年四季的太阳升落而软化、弱化直至消失殆尽,这一点在我们先辈的文学作品中就可以看到,比如鲁迅先生的那篇有名的《少年闰土》里,就为我们刻画了一位这样的形象,堪称代言。当风调雨顺,粮仓丰盈,衣食无忧时,我们的先祖一心只读“圣贤书”了,最能为此起注释作用的当是西部黄土地的那些火辣辣的、充满哀怨的、不失浪漫的民歌如《走西口》《信天游》一类,试想想,如此缠绵的故事里,能有多少走出“西口”呢?!
黄土地的耕读文化核心当是“辛勤耕读,尽享天伦”,这种文化的核心可能就是“小富即安”了,于是传统的儒家思想里就多了一句“家有良田万顷,日食不过三餐;纵有广厦万间,夜宿不过五尺”这句“聊以自慰”的话,在这种状态下,如何有那种豪气、那种豪情去争去创造财富呢??
就在95年前后,笔者前往延安,在同行那里得到了一个“说法”好象找到了一点答案,可能还很“精确”,他是这样讲的:“反正老了以后回家,祖上留有几孔窑洞,现在党给咱的待遇也够花了,就是让我吃喝玩乐的,,,,,”于是在延安的那条长不足五公里的长街上,遍布了200多家咖啡屋、歌舞厅、练歌房等等纯消费场所。
这可能就是存在于西部人心中“根深蒂固”的那些想法与思维,在这种思维状态下,经济的发展,如何能长足呢???这可能是西部很难快速发展的根本所在,即人的问题,人的思想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这种浓重文化背景所产生的问题。
二、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
没有离开中西部地区资源的强大支持
从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海洋文化的那种“无所畏惧,只争朝夕”的特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原动力,我们尽可以放眼细观,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的那种干劲,已经呈现出了其巨大的威力。而内陆文化“耕读传家,尽享天伦”的人文气息较浓重的特质,则成了经济发展的一个羁绊。
沿海地区的科工贸集约发展构筑的其美丽的城市框架,但这种发展的背后,始终没有离开中西部地区强有力的“资源”的支持:每年的春节前后,当大批的南下打工者,潮水般的涌向那些城市的时候,我们惊回首:中西部地区已经同时还是正在向这些地方输送着青壮的劳工、劳力、青春、才华与梦想。这些廉价的劳动力为那些城市的变化依然的背负日月,流洒着汗水,从建筑工地,到居民家中的小保姆,应该说是无一例外,而中西部地区的妇女、孩子、老人们依然默默的守候在依旧贫困的田地上、房屋里。
当我们的打工者从沿海城市劳累一年的劳动所得,在漫长的归乡之路上,又消耗了一部分,比如“捐献”给社会的交通运输、食堂旅馆等等,如果再加上一点治安因素与问题的话,那就更该另当别论了。
当我们沿海的老板们指挥着一帮帮“打工仔”“打工妹”时,也许并没有想的太多。
如果我们再把时间往回拔个若干年,我们不难发现前几年的那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南方人来中西部考察学习,是在看哪项资源可以利用,而北方人前沿海考察,则多是看的人家如何会享受,楼如何高,车如何好等等。
我所居住的地方有条河,是长江流域、丹江上游一条较大的支流,古时称作“析水”,通过我的研究,我发现,这条析水的名字的由来是这样的:析,用刀、斧伐木为“析”,而“析水”则是专门用来放流伐木的河道。这里处于秦岭褶皱山系伏牛山脉,远古时的造山运动的确很奇特,以秦岭为线,这么一“抖”,西南边出了个“八百里秦川”,东北边来了一个“八百里伏牛”,对称得如此完美!!
而我所在的这个八百里伏牛山的腹地,又的的确确是一个林业大县。当我们今天漫步这群山之间,我们就可以亲眼见到一些残存着的、硕大的、被伐掉的朽树根、树盘。
这些树通过自然的水路,被“放排”到南方沿海,非常廉价的卖出,然后便制造船舶,修房建屋,制作工具等等,也许我们今天所见的西子湖畔、苏州园林等地的画舫雕栏就有不少出自己这些地方,很久以来,中西部以资源一直在为沿海地区的生产与生活提供着方便与便利。
那么现在呢??我们大批的青年劳力结伴而下,带着自己的青春、思念、激情与梦想,而下“淘金”,能达到么???
我们不能去责怪些什么,阻挡着什么,但我们应该为这种现象来一次反思,找找根源,找找深层的原因,以便中西部的战略调整与开发。
综上所述: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得益于中西部人力、资源等多项的配套与“跟进”,正如其所面临的大海一样,广纳百川成其气势之磅礴、之壮观,其根源与沿海地带的这种“无所畏惧、只争朝夕”的海洋文化背景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中西部地区的“耕读传家,尽享天伦”带着深重的儒家思想,而这种漫长的农耕文明所沉淀的人文特质,重农轻商,重教育轻实践,某种程度上讲,已经成为制约和羁绊经济发展的阻力了。“解放思想”仍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特别是党政部门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的思想解放问题
近年来,关于解放思想问题,全国已经进行了几轮,同时从政界官员、干部的南下交流,沿海干部的内地任职,到民间的劳工输出,或多或少的为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开发起到了不小作用,但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民工潮的南下,囿于其文化知识的残缺,并不能从深处领会其经济发展的实质;而我们南下交流的干部,不同程度的为其外部的繁华所迷目,不能清醒地认识到事物的内核,相反,倒是被沿海地带经济现象表象的繁华所“醉迷”,被所谓“看看人家的大奔”,“瞧瞧人家的楼房装饰”,“啧啧,人家的歌厅多气派”等等所迷住,不能从事物的表面去认真思索与探讨人家的根源在哪里。
时下有一种说法是:中西部地区比沿海地带经济发展落后“30年说”及“50年说”,于是我们的中西部地区要快速发展,如何快速发展,心里没底,不能量力而行,好象只能多盖楼,扩城建,建市场,建广场,有限的资金多用于非生产性建设项目,所谓“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一把手工程”等等,城市建设从县城到乡镇一哄而起,真是不可想象,一个仅有五七千人或两三万人的小乡镇,你的城市建设会有多大潜力???
客观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却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因为经济的发展要遵循其发展规律,这样盲目的发展只会是受到市场的教训与惩罚的。比如我所在的县城有一栋13层的高楼,这栋高楼是一家银信部门的,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但八层以上基本空着,有一段时间,因为支不起电费电梯一直停着,到了盛夏中央空调用不起,上楼仍需爬楼梯,这算不算瞎折腾呢??(相关论题见《县级城建误区》一文),这座县城有一条中心大道,近期以来,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临街门面店铺纷纷要求转让,笔者好奇,遂作了抽样调查,通过对20家商户的调查,七成以上的原因是税赋太重所致--原来,税赋番翻,比如一家以文化传播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性民办非企业单位,用了两名员工,原来税收是每月80元左右,最高时120元,而目前则番至200多元,是原来的三倍,更多的商户难以经营,只好转让了。
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稍微有点权力的单位和部门,横征暴敛,以钱为上,是导致商业死滞的主要原因。(详见《谁敢与税务部门叫叫真?》一文。)
思想解放,并不是让你去盖楼,而是让你好好的专心的去思索、去研究、去如何谋求经济的发展。多上几个能够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项目,多安排一些下岗职工,多关注一些失学儿童,多发挥一些区域的优势,让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走出困境,多创造一些经济的亮点,而不是让你去盖楼,炒地皮,征横暴敛。这些也正是我们中西部地区不能够很好的谋求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类似的执法执纪部门“以钱为本”的现象太多太普遍,总体上不是放水养鱼,而是在放水网鱼,竭泽逮鱼,这可能也是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个体经济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根源。这一点上,前河南的李克强省长在调查郑州下岗职工生产自救处处受堵、关卡重重各种证件卡人,“三乱”现象严重时,曾非常气氛的“发火”:为什么一个下岗职工想自谋生路要通过这么多关卡???重重围堵,让其如何生存?!比如一个下岗职工想要办一个养活自己的小门店,就需要下岗证或失业证、健康证、计划生育证、居委会证明、卫生许可证、租房许可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物价收费许可证、从业资格证、公共场所经营许可证、消防证、户外招牌准挂证、特种行业许可证等等等等,一大堆证,很简单的事却变得越来越复杂,往往这一大堆证下来,人已经累爬那儿了,那么一些农民朋友们呢?农闲想干点什么,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如此关卡重重,哪个部门又都不敢得罪,这些地方的经济能够发展起来???
思想解放,当是我们一些党政部门及其职能部门的当务之急,否则,那地方经济的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和好的愿望而已,而这中间的过程却又是那么的漫长,可以断言:什么时间这些关卡问题解决不了,那么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只能是“望洋兴叹”。
(作者韩涛,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