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受让股权 国有企业股权改革



基本观点:

1、 股权改革的实施是为了使国有资产从竞争性行业退出,即按市价减持国有股

2、 非流通股减持(主要是国有股)50%,流通股将增加一倍

3、 国有股减持所获得的资金将离开股市

 

想要完全的理解股权改革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今后资本市场的深远影响,我们就不能抛开中国股市的特殊性而去就事论事的谈论股权改革,因此,让我们通过对中国股市的历史回顾来分析股权改革的实质内容、实施手段以及影响。

 

股权分置时代中国资本市场的畸形发展

 

中国股票市场从诞生就被设计为股权分置的模式——少量股份允许公开交易,而大部分股份处于冻结状态——显然这样可以令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较少股票就可以获得大量融资,并且溢价高得出奇,往往国有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后公司净资产会增加1倍甚至更高,非流通股东只是通过发行股票资产就可以翻番,多么神奇的资本游戏,因此大量的企业不管是否有融资需求都千方百计地谋求上市,上市后对于增发,配股乐此不疲。业绩造假、大股东占款等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设计者初衷已经没有必要去探讨,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圈钱成为大部分上市公司最喜欢的游戏,这恐怕是政府所不愿看到的结果。股权分置导致市场上股票数量有限,并且不存在做空机制,做多是任何投资者在股票市场获利的唯一机会,因此投机盛行,中国股市的市盈率远远高出了国际水平,远远高出了基本常识,远远高出一个理性投资者对于风险的起码谨慎。在2000年,中国股市平均市盈率在50倍以上,市盈率在100倍甚至几百倍乃至上千倍的股票比比皆是,而国际成熟资本市场平均市盈率为20倍左右,即便是作为高风险的纳斯达克市场同时期其平均市盈率也远远低于此。这时股票已经不再是投资的品种,而是投机的筹码。作为投资它已经完全丧失了获得合理水平股利回报的可能性,而它只能沦落为投机的工具,通过炒作题材获得价差然后离场,因此中国的股市总是直上至下,从一楼窜到十楼然后再玩蹦极跳,如此循环不息,股票市场总是剧烈波动,每次行情维持时间很短,长则一到两年,短则几个月(这与国外成熟市场行情的持久性有很大的差别)。中国股票市场哪怕最垃圾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也异常活跃,甚至ST类股票要比正常公司股票更容易走出令人大跌眼镜的行情。所以有专家把中国的股票市场称为“赌场”,真是名副其实,这个赌场如此壮观,上市公司、庄家、散户、各类公司实体、甚至政府均参与其中,进行疯狂的搏杀。这就是股权分置时代中国股市的生动写照。

 

股权改革前由于大量非流通股(特别是国有股)的存在,尽管证券市场有上千家上市公司,但流通股份仍显不足,其后果是中国的股票市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资金市,尽管市场几经充斥大量资金,但市场的繁荣与否仍然取决于入市资金的多寡,因为大量资金存在,使得整个市场市盈率高的出奇,这样上市公司业绩已经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微不足道,因为任何一个投资者很难通过上市公司的股利获得相应报酬。把投资者买股票的钱看作固定投资,即便上市公司盈利全部用以发放股利并且不考虑股利20%的所得税,这个投资者至少也要用50年甚至几百年上千年才能收回投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已经成为不可能,而投机是唯一的选择,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上市公司预亏公告发布后其股票反而大幅上扬,正是因为亏损提供了某种题材——资产重组,更有甚者,一些上市公司被打成ST后反而成为了市场追捧的明星,这更变表明了市场对于题材的渴望,相反一些业绩稳定的公司股票反而表现平平,因为他们没有什么题材可以炒作。看一下中国证券市场市盈率在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股票比比皆是,而人们仍在叫喊市场资金不足,呼吁政府资金入市,从这些可以看出中国股票市场的“资金市”特征是多么明显,投机是何等强烈!!

 

2000年后中国股市创历史新高,整个市场风险已经高度集中,此刻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令嗅觉灵敏的投机者断然离场,因为这部分人非常清楚,这种没有多少业绩支撑的非理性行情不可能长久维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或者说皮球已经升到了最高点,是回落地面的时候了。而大部分散户由于知识所限,难以对股市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他们早已经被火爆的行情给迷惑了烧晕了,仍然沉醉在自己的幻想当中而难以自拔。恰在此时,政府出招了——再次进行国有股市价减持——股票市场就像决堤的河,开始疯狂下跌,各类投资者开始拼命逃离股票市场。河坝挖开缺口容易,但是想要重新堵上就困难了。尽管政府很快发布公告暂停国有股市价减持,并且不断出台所谓的利好消息,但股市照跌不误。这就是市场规律,即便没有这次国有股市价减持股市也要做出调整,只不过是它加速了这一调整趋势,大盘几经反复,最后跌到了1000多点,表面最大跌幅近50%,实际上由于权重股影响真实的点位,沪深两市大部分股票跌幅都在75%以上。如果仅考虑流通股,大盘2001年的历史高位接近3000点,而2005年的8年新低真实的点位大概在700——800点,对应跌幅77%——73%,由此对中国股市投机性之强可见一斑。

 

股权改革的必要性

 

股权分置改革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问题,制度缺陷,各类矛盾空前严重,股市异常低迷的情况下推出的,可以说中国的股票市场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不改革必然是一潭死水,或者依旧作为一个活跃的大赌场而存在。这里我打算用反证法来论证股权改革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从虚幻回归真实的必然过程。我们假定不进行股权改革,即仍旧保持股权分置状况会有什么结果哪?这个假设很有意思,我的观点是就算不进行股权改革中国的股票市场将仍然会逐渐向一个正常的市场靠拢,其前提是股票市场的不间断扩容,因为这样才能够不断弥补因为大量非流通股存在而带来的市场流通股份相对不足(相对资金供应而言),只有如此证券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才会逐渐显现,那就是市场交易将不断集中于少数优质上市公司,而大部分缺乏业绩支撑或未来没有发展前景的股票将会被逐渐边缘化——交易清淡、同时价格极低、再融资困难。但这个过程将极其漫长。而股权改革则使得中国的证券市场快速地完成这一过程——一个必需的过程,只不过方式令人不敢恭维。说到这里已经很清楚的表明了我对股权改革的态度,那就是我非常赞成股权改革,但是我对这种改革的方式持强烈保留态度。我认为:中国的股票市场问题已经空前严重,股权改革已经到了不得不进行的时候。作为最大制度缺陷的股权分置,当前也只有股权改革才能快速解决股票市场最大的矛盾。我不反对股权改革,但是我不赞成过低的对价,我认为整个市场只有平均对价高于5(10:5)才算是公平。像中石化等这样的大盘股对价10以上甚至更高才算合理。

 

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质涵义

 

此前的几次国有股减持都是在资本市场市场处于顶峰的时候由一些对资本市场缺乏基本了解的官员悍然推出的,而且是以市价进行减持,结果每次国有股减持都导致了沪深市场的暴跌,投资者损失惨重、怨声载道,最后每次国有股减持又都草草收场,迫使管理层紧急喊停,又信誓旦旦推出一系列利好。但是市场对于未来“全流通”的忧虑预期没有改变,只是政府一次又一次的承诺国有股的暂不流通,因此投资者就是在这样一种不可信的承诺下战战兢兢的进行操作,渴望获得可怜的投资回报。国有股的流通预期已经成为一颗滴答作响的定时炸弹,成为一把悬在投资者头上随时会掉落的利剑。

 

通过对比发现,2005年的股权改革是对以往国有股减持的一种变通:首先,通过分类表决它增加了讨价还价的机制,流通股东对非流通股东和上市公司拥有了一定的制衡力量;其次,他增加了对价,流通股东名义上可以获得一定补偿;再次,非流通股东普遍做出了某种承诺,如锁定期、不在低于某个价格的情况下抛售股票,甚至股票低于某价位的时候进行增持。这三点是广大投资者容易看到的,也是这次的股权改革与以往的国有股市价减持的明显区别,很显然,这个方案容易获得流通股东认可,避免了民怨沸腾。但是本人倾向于认为:2005年股权改革实质上仍然是国有股以市价方式减持,因此股权改革同样可以称为国有股改革或者国有企业改革。理由如下:第一、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占绝大多数。第二、 流通股东所得到的对价水平普遍偏低,特别是非流通股比例接近70%,非流通股股东送出率在不低于20%的情况下流通股东才有可能获得收益。第三、就目前已经实行股权改革的上市公司看,流通股东获得对价后经市场除权并没有获得实际收益,这表明对价收益低于“全流通”预期损失。

 

就目前已经通过改革方案的上市公司分析,流通股东并没有获得合理的补偿,相反所有含有非流通股的上市公司最终非流通股都将进入市场,这显然不是前几次国有股减持仅仅是几个试点企业进行市价减持可以比拟的。以前的国有股减持,我把它定位为“掠夺”,而且是赤裸裸的毫不掩盖的,笨拙的。而当前进行的改革显然比以往要高明很多,它给了广大投资者特别是广大散户一个想象空间,给了一点蝇头小利,但其中的欺骗意味更加浓厚。简单来说,这次股权改革仍然是国有股市价减持的核心,只是外面多了一层糖衣,而这种甜蜜又能维持多久哪?。

 

股权改革中政府动机分析

 

从政府宏观目标来讲,股权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更确切来说是对国有资产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即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行业,而侧重于在一些重点行业、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进行重点控股。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股权改革后绝大数国有上市公司国有股将会进行减持。2、个别重要企业(譬如中石化)出于控股需要减持幅度较小,但相对市场而言其减持数量仍然较为可观。3、整体而言国有股减持比例将不低于50%,相当于流通股份增加一倍。

另外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政府部门通过股权改革追求国有资产增值最大化,这一目标不管是在以往的国有股市价减持或者今年的股权改革中都能得到体现。我个人以为追求国有资产的增值,应该把精力放在提高国有资产的生产经营效率上,而不是通过资本运作的魔术来实现国有资产的爆炸式增长,作为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如此殚精竭虑的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与市场上的投机商有何区别?当然“让利于民”、“藏富于民”的愿望更加无从谈起!回顾历史上的数次国有股市价减持,无不证明了这一点,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失望且不解。不得不说我们的政府监管部门显得有点缺乏战略眼光,历史已经证明,政府控制过多的经济资源并不利于社会整体生产效率的提高。在这里高价减持国有股同样也是政府监管部门试图控制掌握更多经济资源的一种表现,毕竟货币才是最为活跃的经济资源,政府从社会(资本市场)抽走大量资金,首先从狭隘的货币政策角度讲,这抑制了社会公众的消费和投资能力,进而降低了社会的经济活性;其次从战略高度讲,这加剧了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政策已经向集团利益做出了最大的倾斜,这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不敢断定所谓的国有资产的收益的真正最终获得者就是全体国民,即便大部分社会民众缺乏高深的经济分析能力,但是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也能感觉到,国有资产早已经成为某些部门或者某些集团的利益工具。打着全民利益代表的旗号肆无忌惮的掠夺国民,这如何能不令人悲痛万分??!!难道说:政府希望我们的国家也变成俄罗斯那样的寡头体制?如果真是这样,这才是我们国家最大的悲哀!本来假如股权改革尽可能的让利于民,以较低的价格,甚至是象征性的代价来把国有资产出让给社会民众(不单指股民),很有可能有利于在中国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中产阶层,毕竟中国有7000万股民啊!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毫无疑问会成为我们这个社会市场繁荣与政治民主的坚实保证。看来我们的政府需要更多的智慧呀!

 

股权改革影响分析

 

现在分析股权改革的市场影响,本人倾向于认为,在不同阶段,市场对于股权改革的判断也不会相同,这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也是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的逐步升华:短期内股权改革(股权改革结束前,预计2008年基本结束)将是投机题材,中期(股权改革完成后2-3年,时间段大概在2009年-2011年)将是重大利空因素,长期(本人判断为2012年以后)来看则为根本性利好因素。

 

1、股权改革短期市场影响分析

 

短期来看,特别是在股权改革得初期,这将是一个重大的投机题材,一方面是股权改革所造成的实质性影响尚未全部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则是以往投资理念的延续,即炒作市场题材,确切来说就是炒作对价预期。本人的判断是这种炒作在股权改革的初期可能效果比较明显,但随着股权改革的全面展开,这种炒作将失去价值,因为这种题材的稀缺性将不复存在(稀缺性是任何题材炒作的重大前提,譬如权证的火爆,假设股票市场有上百种权证,恐怕就是另外一种情景了)。相反由于大部分上市公司支付对价导致流通股份增加,这将对市场的上涨形成一定的压制,当然这种压制还是有限的,它远远不能与非流通股东大规模抛售股份对市场造成的冲击相提并论。所以本人判断在此期间内,大盘将在1000——1200点震荡,具体的点位取决于股权改革的进度以及其他不可预料因素,这并不是本文所关心的重点,这里不再详细探讨。

 

2、 股权改革中期市场影响分析

 

这是股权改革本质显露阶段,本文假设非流通股份将在此阶段内进行大规模、集中减持,那么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会有多少非流通股份会减持,以及非流通股份减持后对市场所造成的冲击。

 

先说非流通股究竟有多少会抛售,你先看一下这些上市公司的糟糕的业绩,再想想上市公司背后的大股东一贯的做法,你不得不认同这一点:圈钱是大股东最喜欢的游戏,持股成本如此之低,在二级市场抛售方便而又利润惊人,何况大部分股票已经没有了持有的价值(因为上市公司差不多被掏空了)。也就是说,在持有与抛售之间,显然抛售可以令非流通股东得到更多的利益。国家持有的股票可能抛售的比例要小一些,但不要忘了,毕竟我们的政府还有“有进有退”的思维哪!在利益的驱动下,恐怕“退”的冲动会战胜“关键行业控股”的理性。何况历史上的国有股减持,哪次不是在历史的高位进行的市价减持???“不与民争利”还真是天真的想法。现在,流汗了吧?!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非流通股的减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国有非流通股,二是其他非流通股(例如民营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份)。先说国有非流通股的减持,这主要取决于国家的经济政策,可以说这几年政府的经济管理思维变化很大,以前强调国有经济在总体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确是很愚蠢),结果导致很多问题,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社会经济资源浪费很大,国家垄断行业缺乏活力,而同时期政府干预较少的行业(即竞争性行业)则发展迅速,市场表现较为繁荣,例如家电、手机等行业。现在政府应该已经认识到直接经营经济往往效率不够,现在政府更加倾向于脱离直接经营改为进行间接的管理(也就是说国家退出竞争性行业),但是这种认识还没有到位,因为政府还要在一些他所认为重要的、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进行垄断,这是政府比较保守或者说反动的一方面。这里面提防国民的意味很浓厚,难道说民众经营这些行业就会发生卖国行为?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国家是人民的国家,政府是社会成员而并非主人!说到这里有点跑题了,还是言归正传,看一下众多的国有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一般性质(竞争性行业)的企业,也就是说这部分企业的国有非流通股很可能全部陆续减持,这部分股份大概占全部国有非流通股份60%。剩余的40%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性行业了,这部分股份是不是政府会长期持有那?目前来看或许政府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我认为从长远角度来观察恐怕未必如此,原因有两点,一是国家的经济管理思路肯定会随时间的推移发生缓慢的变化(进步),政府会更加彻底的退出经济领域(这里指政府直接经营),另外一点就是发生所谓的财政困难,也就是政府的极端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可能会出售国有非流通股(尽管这部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这并不奇怪,回顾历史上的政府经济改革,很多时候都是发生了经济困难才进行姗姗来迟的改革,结果这些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极大发展,但从本意看,政府并不希望进行这样的改革,因为这意味着政府对社会控制的减弱,权力的缩小!!本人对国有非流通股进行不厌其烦地论述,并且对政府动机,政策变迁进行推论,无非是为了说明大部分国有非流通股会进行减持。再说其他非流通股份的减持幅度,这主要取决于上市公司的业绩,股票市场价格和这部分非流通股份的成本。简单来说,这部分上市公司业绩很糟糕,内部差不多被掏空了;股票价格相对来说还是偏高(市盈率远远高出正常水平);非流通股股东单位股份成本很低,大都在1元甚至接近零成本。不用多说,这部分股份究竟会抛售多少,我想大家都应该有所推测。

 

再来看看这段时期的市场状况吧!由于股权改革中流通股东获得的对价微不足道,而非流通股东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流通权,可以说,对大多数上市公司来说,一股独大的国有股东已经成为了天然的庄家,而国资委正好是这个庄家的总代表。考虑到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无论以前的财政部还是现在的国资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习惯,可以想象股权改革后的证券市场投机性将更高,而证券市场中的广大股东特别是散户股东其处境将更加令人忧虑,也许他们今后面对的将是财富的不断缩水。总之:寡头将会逐渐形成,而普通民众在经济领域将会越来越失去话语权。之所以会有这样极端的判断是因为我不敢相信这部分以近乎掠夺的方式实现暴利的国有资产会用以全民福利的提高。

 

这段时期我对市场判断有以下几点:1、非流通股将会进行大规模减持2、股指将急速下跌,有可能最低探至500点,这段时间整体来看是一个单边的下跌行情3、股市成交量减小,相当一部分投资者离开股市4、以前的市场主力(基金等各类庄家)丧失控制市场的能力,非流通股东成为市场新的庄家5、市盈率不断降低,部分股票开始显示投资价值6、交易集中化与大部分股票的边缘化,市场成交量集中在少数股票(沪深两市股票的10%),大部分股票会交易清淡甚至没有成交量,同时出现越来越多低于1元的股票。7、因为非流通股东存在减持倾向,市场不会像以前肆无忌惮的炒作使股票价格高得离谱,因为这会促使非流通股东加速减持,也就是说非流通股东会对股价的上扬形成有力的牵制。

 

要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有点奇怪自己,为什么要起这么一个题目,难道说只是我的一种直觉?我听说过太多次的底部了,2001年大盘从2200多点跌到1800点的时候各种媒体开始喊底部来了,再后来跌到1500点的时候政策底的说法出来了,再到1300多点的时候又有了铁底的说法。而现在哪?1000多点就绝对数值来说确实这是比较低的了,八年新低啊(差不多是狠狠抽了中国证监会一记响亮的耳光),但是现在再也没有人敢于断定这就是真正的底部了。而我的论断是:目前中国股市仍然处于顶部阶段(并且这个顶部是“空前”的,所谓的“空前”是相对于今后的调整幅度来说)。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背景,那就是在股权改革的今天现在的1000点要比2000年的2200多点所面临的调整压力还要大得多,所以说,现在的顶部是空前的。

 

为什么现在1000多点是顶部而不是底部?因为股权改革的前景现在已经很明确了,那就是不用多久非流通股将可以全部流通(尽管非流通股东信誓旦旦的保证不在低于某个价格下抛售股票,你相信这种没有约束的承诺?即便他们真的做到了,但市场还是会有明确的流通预期,既然这样市场必然做出除权的反应),据统计中国股市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比例大概是6.5:4.5,现在计算一下流通后的市场价格指数这里要先做几个假定:1、非流通股50%全部流通2、非流通股股东抛售股票所获得的资金仍然投资于股票市场,即这部分资金不离开股市3、没有新的资金进入股市,即我们只做静态分析。好了开始计算:除权后价格指数=1100×(4.5÷(4.5+3.25))=638.71点。看到了吗?是不是很吓人?也许这个模型过于简单机械,但是它却反映了基本市场取向。并且这还是乐观的假设,这里假定非通股减持所获得的资金仍然留在股市,其实这是不成立的,因为国有股减持的资金大部分会离开股市作其他用途,你总不能盼望我们的政府也天天炒股票吧?或者你要说政府基金之类的救市资金进入。好的,下面我们再来分析。

 

 国有企业受让股权 国有企业股权改革

政府基金救市。必须明白政府不会成为市场投资主体,当政府决定进行干预的时候,。市场差不多已经惨不忍睹,且不说政府救市资金的规模,在大多数投资者退出股市的情况下,政府基金恐怕作用有限,最多也是延缓市场下跌的过程。我喜欢引用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理性人”,在不好的市场预期下聪明的投资者不会因为政府的有限干预而改变对市场形势的判断。(这点很可悲。在我们国家,只要政府发一个文件我们的投资者就热血沸腾,认为“大牛市”来了,可悲啊,政府是不可能取代市场规律的,这说明我们的投资者还很不成熟)。再者,政府投入股市的钱还是打算在某个时刻离场的(通常是市场繁荣阶段),这也相当于从市场抽血吧!所以说无论是政府的救市基金还是社保基金都很难改变市场的大趋势,更何况,用社保基金的钱来进行危险的股市拯救,真是不负责任的政策!

 

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市盈率和业绩问题。第一,中国股市市盈率偏高,中国股市的调整必将回归正常的市盈率9——15倍。2,上市公司业绩差,这不是一两天的问题了,这还不打紧,关键是业绩造假,我估计,整体上中国股市上市公司真实业绩大概只有对外公布的80%甚至更低。结合这两点,可以看出市场的调整压力与幅度是多么可怕!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国股市许多亏损严重甚至净资产低于零的股票仍然可以卖几块钱,这说明我们的投资者太疯狂了,太不成熟了。今后所谓的壳资源将失去价值,退市与破产也必然会走向规范,自己兜里的钱还是慎重一些吧!

 

基于以上分析允许我对中国股市的中期走势作一个大致的预测:

1、2009——2011年,中国股市将运行在600——950点。

2、到2011年市场平均市盈率大概13倍。

4、以上两点成为现实之后,中国股市开始显现投资价值,真正的投资时代来临。

 

 

对于投资者的建议:暂时离开股票市场(注意是暂时不是永久),最好2011年之前不要参与,因为机会不多,这段时间将是中国股市痛苦而必然的调整,调整完成后真正的机会才会来临,不然损失的是自己的血汗钱。当然对于高手来说也许可以做几个波段。很多散户还在期待从股改中得到利益,期待从非流通股股东那里得到对价,放弃这样幼稚的念头吧!上市公司大股东习惯把流通股东称为“猪”,可以肆意玩弄于股掌之间,现在本人不得不认同这点,毕竟广大散户大多缺乏专业技能,很多情况下看不到问题的实质。要知道:非流通股东的每股成本要远远低于市价,想想看,限制期限过后,必然会出现非流通股东疯狂减持,到时流通股东恐怕想哭都来不及。加之上市公司质量惨不忍睹,届时必然出现非流通股股东套现资金,而这些套现的资金大多将离开股市。 至于何时重返股市,本人颇难下定论,不过可以明确的是,以大多散户投资者的水平,2011年以前很难有机会,盈利的可能性很低,建议2011年以后股市比较明朗,股价回归合理水平之后再作投资。并非每天都持有股票才可以称作投资,也不要感觉有一天不进行交易心里不痛快,应该明白我们的资金是用来在股市盈利的,而不是为了交易而交易。这里要特别纠正一个错误的认识,不要认为跌破净资产的股票就有投资价值,说得干脆点,股票跌破净资产的上市公司变现的话,每股变现资金绝对达不到每股净资产帐面金额,甚至有可能为零。没有盈利能力的股票只是作为筹码存在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在以前这样的股票还能用来炒作题材,作为投机工具,但是今后这种作用将不会存在了。打个比方:这里有两张证券,一张是100元面值的人民币,另一张是100元面值的零利息率的无期限债券,应该选择哪个,我想傻瓜也能做出正确的回答,持有这种债券,不如把钱放在银行(事实上这种债券已经丧失了价值和变现的可能)。在中国股市许多垃圾股票就相当于这种债券,以前可以卖高价,就是因为有投机的需求。

 

最后谈点个人对于中国股权改革的感性看法:股权改革牺牲了流通股东太多利益,得到的对价微不足道(我认为10送5甚至10都不过分,区分情况);非流通股东是这次改革最大的胜利者(当然包括政府,毕竟股市有大量的国有资产,这下国有资产恐怕“增值”不少)。

 

我认为今后几年中国股市的重心将不断下移,原因在于一是股市的急剧扩容,,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上市公司业绩太差,市盈率偏高,未来几年中国股市市盈率将回归正常水平,想想看,以现在的市盈率来判断,中国股市还有多大的下降空间!!应该说股票市场的前景已经很明确,那是什么前景??那是一个股份供应在不远的将来将增加为现在的3倍左右,所以说,中国股市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股票已经由原来的不规范市场的稀缺资源转变为供应过度的不良资产凭证,股市已经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原先的高股价高市盈率并非股票的质地优良或者说具有高成长性预期,而是其稀缺性导致的投机行为产生。想想看吧!股市规模再扩大3倍,显然中国股市将会“飞流直下三千尺”。最后,大喊一声:离开股市,否则面对的是灾难!

 

3、 股权改革长期市场影响分析

 

我坚持认为,从长期(2011年以后)来看股权改革是根本性利好因素,因为它解决了中国股票市场最大的制度性缺陷——股权分置,因此他将给中国的资本市场带来广泛积极深远的影响。

 

首先说2011年以后中国股票市场的长期走势。客观上讲,股权改革后即非流通股全部无限制流通后中国的股票市场才会从幻象走向真实。那就是大盘指数不断趋低,平均市盈率不断趋低。指数将长期运行在1000点以下,平均市盈率长期维持在20倍以下,股票市场两极分化:交易的集中化与部分上市公司的边缘化,具体表现为20%股票价格低于面值(不是净资产)也就是低于1元,这部分上市公司将被不断边缘化,同时整个市场至少70%以上的交易将集中于15%的股票(优质或相对优质股票)。这些是2012年以后股票市场所表现出的一般现象。

 

接着说股权改革对于投资理念的积极影响。随时间的推移,价值投资理念将会被广大投资者真正接受,投机行为将会受到市场强有力的制约。长期来看,假定上市公司业绩维持不变,因为整个市场市盈率的降低,一部分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将显露,长期持有可能获得稳定的股利收入。同时因为市场取消了流通的限制,任何机构操纵股票的难度加大,假如某只股票被肆意炒高价格,使其远远脱离真实价值,必然刺激部分股东抛售股票,而这部分股东很可能就是以前的非流通股东,因为他们手里持有的股份较为庞大,这给传统市场庄家控制筹码造成很大的困难。当然,这只是从客观条件分析了价值投资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至于价值投资理念真正广泛接受,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

 

再说股权改革对上市公司的长期影响分析。很显然,长期来看中国股市股票价格回归正常水平,上市公司不太可能像以前那样在股票市场高溢价融资,这点很重要,这将抑制上市公司盲目融资行为,其融资行为将更趋于理性,因为不必要的融资未必符合现有股东的利益(在股权改革前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融资对非流通股股东有极大好处,可以获得高溢价)。同时由于“全流通”的实现,全体股东利益趋于一致,这将促使上市公司管理层开始关注股票价格,努力提高上市公司业绩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再说市场主导力量的变迁,那就是“旧的庄家消失,同时新的庄家开始登场”,“旧的庄家”是指以前市场上的基金等机构,因为“全流通”的实现,这部分力量在一段时间内会丧失对于市场的控制或者说牵引。“新的庄家”说的就是原先的非流通股股东,因为他们手里掌握大量的股份,显然他们获得流通权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能够主导市场行情(主要指做空市场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随时间的推移将会逐渐减弱,那就是这部分股东最终确定自己的持股比例后开始减少其市场参与度。

 

人民币汇率与资本市场(股票市场)联系更加密切。随着人民币管制的放松,人民币下资本项目将会逐步开放,同时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更加市场化;再加上股票市场投资价值的显现,股票市场将会吸引更多的国外投资者。可以预见,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的互动将更加活跃,人民币长期升值预期有助于国外资本流入中国股票市场,届时中国的资本市场将具有国际意义。作为新兴国家,拥有众多人口能维持较长时间的低成本优势,较高素质的劳动者,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国际贸易日趋自由化,这些条件长期来看,有助于中国成为世界生产基地,而“世界工厂”所产生的群聚效应会进一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劳动者收入,消费市场随之扩大,进而刺激投资。展望未来:中国企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股票市场相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98984.html

更多阅读

受让平半15 受让平半什么意思

(1)利勒斯VS罗森博51主队主场:431 19 8客队客场:340 8 4交锋:310,近期00近况:主队近5轮不胜,客队5连胜。推荐:受让平半,部分到受让半球,看好主队取分。赛果:1:2赔率:亚盘:赛后分析:近期客队表现出色,而主队表现很差,给出受让平半盘,给人感觉

薪酬改革 国有大中型集团性企业薪酬改革共性反思

国有大中型集团性企业薪酬改革都存在部分共性,如何对这些共性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也是每一个薪酬管理业者孜孜追求的目标,本文主要对这些共性谈谈些看法:1、在薪酬方案的设计中实际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每一种方案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在为

统计方法制度改革 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统计改革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企业统计工作也面临重大变革。以真正的企业立场与观点构建市场经济环境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统计模式,是深化我国企业统计改革的最为切实可行的起点,也是企业统计改革与发展

声明:《国有企业受让股权 国有企业股权改革》为网友混世吉他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