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改善和修正早期工业时代“服从命令听指挥”的管理原则,并不是来自企业组织内部管理者的良心发现、而是来自企业外部的社会性变革,即:企业产品时代正在逐渐萎缩,顾客服务时代开始悄悄降临。实际上,从“产品时代”到“顾客时代”,代表着企业效益的来源与发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革,即:企业的利润来源,从组织内部生产能力转向了组织外部服务能力,这时,即使是传统的制造企业,也被迫的“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企业效益不再是来自产品本身、至少是来自于产品+服务。
由此,个体的价值,尤其是底层员工的价值,开始逐渐的凸现出来,因为仅仅是早期“服务”概念的出现,就意味着态度、热情、个人服务技巧等等原本纯粹的个人性的所属物,开始纳入到人员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之内,这时,管理者的严厉命令与被管理者的严格执行,开始逐渐的失效,通俗的说,你可以管理一个员工是否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生产任务,但是,你却无法管理一个员工的热情和态度。
这时,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开始松动,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才开始出现,它是起始于管理大师德鲁克的提出的目标管理。实际上,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出现,已经动摇了传统的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权力组织模式下,个体仅仅是对组织内部的上级负责、而不是对组织外部的顾客负责,个体仅仅关心具体任务是否完成、而并不关心任务是否会带来效益,它是一种金字塔状的权利负责游戏,最终是以企业整体产品或形象对顾客负责。
l “被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当我们将传统的“资本创造财富”所形成的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转变为“知识创造财富”所形成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或是市场交易关系后,我们忽然发现,早前我们绞尽脑汁也无法解决的“知识工作者的效率”问题,竟然是由“管”到“不管”。
通俗的说,当你无法管理企业里成百上千的知识份子时,那么,你就不要吃力不讨好的去管理,而是要以“不管”为“管”,让他们以独立的个体状态存在,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在上海,一位搞工业设计的知识分子忽然辞职,离开了曾经效力的大企业,而加入到了自由职业者的行列中,他辞职的理由很简单:我受不了严格的上下班的打卡制度,受不了按照事先计划开发设计产品的要求。
真正有趣的事情是:不久之后,这位搞工业设计的知识分子,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开始与原公司开展合作,曾经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如今成为了业务伙伴的合作关系,一切竟然发生了神奇的改变,企业部门负责人开始恭敬地、平等地对待昔日的下属,而这位下属也以从未有过的敬业精神对待工作,双方合作开发的设计计划,是在协商下共同制订出来的,不仅比原企业开发计划缩短很多时间,而且设计创造方案也是在反复修改中,实现了最佳的设计效果。
当然,有一种质疑是:假如未来的企业组织,真是管理越来越松散、边界越来越模糊、内部越来越市场化,那么,企业的各种生产制造工作还不一塌糊涂?!我们不要忽视一个社会时代的背景变化,那就是基于生产制造的工业企业已经越来越少,至少我们今天已经看得见的未来是,仅仅需要不足20%的工业制造企业,就可以满足全世界人类生活基本需求,它意味着目前的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都需要转型成为服务类或生活方式的企业,否则就将无法存活。同时,即使是基于生产制造的工业企业,所使用的体力劳动者也越来越少。
至少,在中国,总是忽视这样一种管理逻辑:企业(内部)究竟应该如何管理?并不取决于企业的内部、而是取决于企业的外部,也就是来自外部的社会时代背景。在传统生产方式管理时代,工业企业在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质优价廉的“标准工业品”的同时,也将整个社会生活塑造成了标准化、格式化、统一化的生活方式。整个社会在长期的生产标准化、可复制性、可衡量性的严格训练下,一个具有独立个体意识的“社会人”,就被塑造成了一个标准化的“工业人”。
因此,我总是将传统的“生产方式”的管理体系,称之为“车间管理”,它只代表着简单的产品生产的管理意义,而不代表也不能够解决“创造生活方式”的管理意义。事实上,从工业时代走向信息与知识时代的过程,就是从“标准化生活方式”走向“个性化生活方式”的过程。
那么,应该如何构建未来的“生活方式”管理体系哪?汽车出租公司为例,按照传统的“产品”定义,汽车出租公司属于运输行业,它的“产品”是典型的运输服务,因此,它的管理通常来说,它是采取统一着装、统一标志、统一标准用语等等规范服务,由此形成可复制性的连锁品牌效应,当然,它还会严格规定“不许拒载”等等惩罚规定用来提高服务质量……这就是典型的传统“生产方式”的管理体系。
但事实上,汽车出租公司是提供一种随来随走的运输服务,也就是说,不是“运输服务”、而是“随来随走”,才是汽车出租公司背后的真实产品,它代表着一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带给我们基于“生活方式”的管理体系启示的,是上海一个普通出租司机臧勤,他以其“快乐的自我管理”而赢得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同时,他自觉自发地运用起“目标顾客、成本核算”等一系列原本只属于“公司”才会使用的管理原理,这意味着一个普通的被管理者,开始感受到管理的价值和意义,意味着自我管理意识的悄悄觉醒。
因此,“你”的管理或者说“自我管理”,才是未来“生活方式”管理体系的基石,它意味着未来管理的重心,正在悄悄地从公司和管理者,走向被管理者的自我管理,显然,“公司”的意义和价值,更多的在于为个人(个体)提供施展才华的商业平台。确实,在已经来临的信息与知识时代,“人人都是管理者”,已经成为了未来管理的主题,它彻底颠覆了过去对于管理者的定义,即:所谓的“管理者”,并不是以管理多少人为衡量标准,如果你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公司或社会做出了贡献,即使是你没有一个下属,你就是一个管理者。
同时,“快乐”成为了“你”的管理(自我管理)的核心,它代表着我们正在从工作的意义,回归了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在过去以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隐藏着一个原则性的假设:个人在组织里处于所属的被动地位,人才的个性发挥和才能展现,需要依赖组织制度或组织管理者的限制或激发。兴趣和爱好,成为了白领阶层最直接的、也是直觉式的第一工作动力,在此之前,“兴趣和爱好”通常被看作是正式职业之外的业余嗜好、甚至常常被斥责为是不务正业,但是现在,兴趣和爱好在成为白领阶层工作效率的原始性的原动力,或者说,基于纯粹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的工作,才是他们不用组织或上级激励、却能贡献全部智慧的真实动力----他们使用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在自己“激励”着自己。
也就是说,“工作人”和“生活人”合二为一,才意味着企业可能为社会输出或创造生活方式、而不再是纯粹的生产产品,事实上,老牌的生产制造商IBM,正在将“服务”打造成自己的产品----这是一个老牌企业艰难的转型,当“服务”成为了IBM的产品时,只意味着这样一个事实的出现:每一个员工,都成为了IBM产品的一部分,它当然意味着IBM必须抛弃传统的生产方式管理体系,构建起基于生活方式的新的管理体系,否则,每一个员工,就不可能IBM产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