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外多重因素的推动下,一些外资银行对中国区的零售业务进行选择性调整。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下称“德银中国”)已于7月中旬关闭了其在中国的最后一家零售业务支行——北京华贸支行,支行部分员工已被辞退。而退出中国零售业务的消息早在两年前就已经传出。 记者近日亦从接近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下称“东亚中国”)人士处获悉,从去年年底开始,东亚中国一些规模较小的分行已经开始调整零售业务。 外资银行在中国零售市场的耕耘并非一帆风顺。业内人士分析,尽管近期在个别业务发展上遇到一定的瓶颈,但整体而言,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金融市场的更加开放,未来外资行在中国市场渗透的深度和广度仍会不断增强,因此前景谨慎乐观。 前景谨慎中有乐观 外资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等业务很容易就被中资行复制和克隆,所以外资行在开展零售业务时并没有太多优势可言。 德银中国关闭零售支行 德银放弃自己艰难开拓零售市场业务,转而寻求通过参股的方式分享零售业务增长的收益,不失为正确的选择。 由于开设网点的限制,大多数在华从事零售业务的外资银行难以实现盈亏平衡,开展零售业务前期投入的成本反而成为负担。一些外资行采取了主动收缩进行调整,甚至退出零售业务。 据记者了解,7月中旬德银中国关闭的北京华贸支行为其在中国的最后一家零售支行。目前,德银中国的一些分行仍然负责少量的存量零售业务,只是不再开展新增业务。 早在两年前,德银中国就曾被传要主动退出零售业务,主攻批发业务。不过,对于外界解读,德银中国并不完全认同。 “目前我们主要通过与华夏银行的战略合作参与中国的零售银行市场。通过2010年的两次增持,目前德意志银行所持华夏银行的股份已达19.99%。我们认为这个合作模式让外资行在分享优质内资行零售网络的同时,能够把积累多年的国际零售业务经验及理念较快速地施展在一个有规模的平台上。”德银中国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公开信息显示,华夏银行和德意志银行近年来也合作推出了联名信用卡。 分析人士认为,德银放弃自己艰难开拓零售市场业务,转而寻求通过参股的方式分享零售业务增长的收益,不失为正确的选择。 由于受到央行不对称降息和经营支出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多家外资银行在2012年的业绩出现下滑。银监会发布的2012年年报显示,在华外资行营业机构的资产规模在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所占比例,也从2011年的1.93%跌落至1.82%。与此同时,外资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净利润占比也从2011年的1.34%跌至2012年的1.08%。 当前外资行在中国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营批发业务,如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另一类则是批发和零售业务兼营,以汇丰、花旗等为代表。 一位外资银行高层人士告诉记者,中国零售银行业竞争激烈,再加上外资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等业务很容易就被中资行复制和克隆,所以外资行在开展零售业务时并没有太多优势可言。

“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富裕的人群更难找,个人业务的开展不如在大城市那么容易。客户经理拉不到存款,就出不了业绩,很多外资行的客户经理干了不到一年就辞职了,人员流动性比较大。”该人士表示。 不过这段时间以来,外资银行在中国却频频迎来利好消息。6月末,上海证监局公布首批获准代销基金的外资行名单,汇丰、东亚、花旗、渣打、星展、恒生、大华银行7家外资法人银行榜上有名。7月1日,东亚银行中国宣布正式启动基金代销业务。 在国债期货领域,外资行有望成为国债期货交易首批试点银行。据新华社公布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峰会资料简报,中国将允许合格的外资法人银行参与中国国债期货交易。而据港媒报道,上海自贸区试点的细则方案已经获批,未来外资银行在上海自贸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子公司或者合资银行不再需要经过漫长的监管审批。 据了解,东亚中国深圳前海支行已获银监会深圳监管局批准,将于7月19日开业并正式投入服务。该支行是内地外资银行中第一家全新筹建开设的前海支行,也是东亚中国在深圳地区开设的第十家支行。 有业内人士预计,尽管近期在个别业务发展上遇到一定的瓶颈,但整体而言,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金融市场的更加开放,未来外资行在中国市场渗透的深度和广度仍会不断增强,因此前景谨慎乐观。 东亚中国调整零售结构 外资行总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重不足2% 零售银行是东亚中国一直以来大力拓展并重点投放资源的业务;东亚中国对于内地市场充满信心,相信在未来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除了受制于网点数量之外,外资行开展零售业务还受到人民币存贷比的限制。由于网点少、吸存能力不如中资行,外资行也不断调整,试图把有限的贷款资源投入到回报更高的领域。 据了解,从去年年底开始,东亚中国就已经从国内小型分行开始调整零售业务结构,欲提高整体收益。 2012年年报显示,东亚中国的净息差较2011年略有下降。东亚中国预期,2013年净息差将较去年有所改善,主要因为今年银行对存贷款利率重新定价,将更多资源投放于回报较高的项目上。 “东亚中国仅仅在规模比较小的一些分行调整了零售业务,但北京、上海或者青岛这样大中型分行的零售业务并没有受到影响。”前述接近东亚中国人士表示,“随着零售业务结构的调整,东亚中国的人均产出也会有所提升。” 东亚中国高管亦在2012年年报公布后的媒体发布会上指出,为了进一步控制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东亚银行将在发达地区规模较大的分行加强个人业务,规模较小及偏远地区的分行则集中发力企业银行业务,每年可节约5000万元成本。 对于调整零售银行业务的信息,7月18日,东亚中国相关人士回复本报记者称:“零售银行是东亚中国一直以来大力拓展并重点投放资源的业务;东亚中国对于内地市场充满信心,相信在未来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事实上,东亚中国调整零售银行业务的举动,和一些本土银行的做法不谋而合。 去年以来,内地不少股份制银行纷纷压缩房贷,将有限的信贷资源转向中小企业贷以及小微企业贷。除政策引导外,也和此类贷款的利率明显高于房贷有关。 此外,据媒体报道,目前开展信用卡业务的几家外资行在中国亦加大了发卡力度,在发展分期业务和创新产品方面做足功夫。如东亚银行中国信用卡主打大额信用分期业务,掘金消费金融市场,信用卡目标客户精准定位在中高端。 “东亚中国一直对不同发展阶段下的各分支网点的盈利能力、盈利重点提出差异化要求。经过多年的运营积累,结合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东亚中国提出进一步精细化管理的思路,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对于规模较大、发展较成熟的分行,开展综合的银行服务;对于规模较小、开办时间较短的分行,业务以对公为主, 通过公私联动方式拓展零售业务。”前述东亚银行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