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夏志清、王洞夫妇:“可惜张爱玲没赶上这个时代”



     夏志清十年前整理完第103封张爱玲来信之后就此搁置,直到2009年大病才想起来交代信件问题。夏志清大病后身体需要调养,连自己“定做”来的《小团圆》都至今未读。《张爱玲给我的信件》一书最终的出版整理都由夏夫人王洞完成。时代周报记者连线纽约访问夏志清、王洞夫妇,请他们讲述自己印象里的张爱玲美国生活。

  夏志清有些事情已经记不太清,大多数问题由王洞女士回答。提到关键问题时,夏志清会积极地在电话那头出声:“我来讲!”回忆模糊的时候,真正能在他脑中浮现的内容才令人唏嘘不已。夏志清能清晰地记得自己“离经叛道”给张爱玲地位时的果断,记得自己年轻时饱读诗书的自信,记得张爱玲是“a great writer”(伟大的作家),苏州腔调里夹着英文,还是一派旧时江南才子气度。

  张爱玲是很有距离的

  时代周报:我们在信里能看出张爱玲“保持距离”的那种姿态,但也很惊讶她和夏先生通了那么多封信,他们之间感情的维系是在哪里?或者说她和夏先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王洞:大家都觉得,夏先生对她这么热情这么帮忙,她对夏先生这么冷淡。他们是完全两个性格不同的人。夏先生他喜欢开玩笑,见了人说些个没有分寸的话。可是他跟张爱玲见面不多,所以也不知道张爱玲对他有没有这种印象。还有一个原因是,张爱玲跟夏先生年纪差不多,比夏先生大半岁,她是一个大家闺秀,可能觉得男女之间不可以太……(亲近),要保持距离。其实张爱玲和他通信不大讲隐私的,跟宋淇当然不同,因为她和宋太太是好朋友。不管是跟庄(信正)先生的信也好,夏先生的信也好,张爱玲根本不讲自己的感情隐私,都是很有距离的。

  但夏先生欣赏张爱玲才华,其实连不像张爱玲这么有才的,夏先生都愿意帮忙,张爱玲他当然愿意帮忙。当张爱玲在美国出版界打不开路子的时候,只好什么都委托夏先生,换句话说,她对夏先生很信任,皇冠的合同是夏先生帮她订的。其实夏先生是很不会做事的一个人,居然给她搞了这么好的条件。他们之间就是,一个尊重,一个信任。

  我觉得夏先生对待张爱玲,真的是无话可讲。

  时代周报:通信里他们有对文艺作品看法的交流,他们在文学上的品位很相似吗?

  王洞:夏先生和她的品位差不多。夏先生说的话,她都同意,她说的话,夏先生也都同意,但从信里看得出来,她读的西方名著并不多。虽然她的英文很好,因为她母亲很重视她的教育,希望她到英国去留学。

  夏志清:她看的(外国文学)不算多。

  王洞:她喜欢看一些人类学,喜欢《叛舰喋血记》,这种故事看了好多,好像经典的作家她看的不多。

  时代周报:夏先生现在怎么看当初对张爱玲的评价?

  王洞:当年张爱玲在上海也挺红的,可是没有很多人把她当做一个很serious(严肃)的作家。夏先生当时也当然考虑很多,很大胆地把张爱玲的地位提高了。

  夏志清:I made her a great writer ,and she was a great writer (我使她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而她也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我写了以后,大家都相信了。

  我是学英国文学的,看过很多西方名著。我的看法与人家不同。我有confidence(自信心), 对自己的自信心很高。人家都听鲁迅讲什么话,胡适讲什么话,我根本用不着。

  王洞:夏先生在中国是学英国文学的,他在中国的时候,不大看中国的小说,所以他就不受成见影响。别人都是,一定是鲁迅好呀,一定是老舍好呀,他自己完全是凭他的感觉。夏先生胆子很大啦,把张爱玲提得很高,我想张爱玲的确是好,就像夏先生把王德威捧得这么高,的确是这么好啦,人家就是站起来了嘛。不要说得他好像那么自大,别人比不过他,就是因为他没有受过成见的影响。

 独家专访夏志清、王洞夫妇:“可惜张爱玲没赶上这个时代”
  她希望做畅销作家

  时代周报:很多大陆读者都很惊讶,原来张爱玲在美国过得有点落魄。

  王洞:张爱玲在上海的时候挺不错。后来你看她的小说,看她的文章,她一辈子都缺钱花。到了美国,自己结婚也结得不好,嫁的老头子年纪又大,身体又不好,又穷,她一直为了谋生很忙,到了年纪大的时候,很多时候又很苦,所以很多人觉得,“哎呀,不知道张爱玲这样苦”。

  时代周报:怎么看待她在美国的英文写作努力?

  王洞:张爱玲到美国来,刚刚出了《秧歌》,虽然不畅销,可是书评是很好的,她对自己大概也有一些的期许吧,想要用英文写东西。结果你英文写好的东西,第一要有出版商啊,出版商对你没有兴趣就没办法。她没有好的经纪人,出版弄不出嘛。后来,夏先生虽然把她捧得很高,但夏先生只是一个学者呀,但你看张爱玲,希望能够做畅销作者,能够多卖钱。

  现在哈金那么出名,因为在美国有一个脱口秀主持人叫奥普拉·温弗瑞,在节目上建议大家读他的书,那本书就畅销,又得奖,哈金就出名了。但张爱玲可惜没有这么一个人去捧她。

  时代周报:夏先生其实为了她进入主流做了很多尝试。

  王洞:是。可是夏先生没有这方面的人脉关系,只能在学术上帮助她。但她希望出名,所以她让夏先生拿给这个人看,拿给那个人看。夏先生没有为他自己或者为我求过任何人,但为了她,他硬着头皮叫教授看她的东西。一般美国人看东方小说都想看些exotic(奇异)的东西,但张爱玲的作品不对他们的胃口。

  时代周报:张爱玲在美国不受认可,主要是什么原因?

  王洞:我想,一方面是媒体,一方面是时间不对吧。现在中国开放了,中国强了,所以大家都去学中文,中国人哪个方面都扬眉吐气了,现在这么多人去学中文。张爱玲太早了一点,没赶上这个时代。

  时代周报:夏先生对华裔作家进入美国主流出版界,有没有一些观察呢?在张爱玲的时代,韩素英好像比较受欢迎,现在是哈金。

  夏志清:哈金还可以了,韩素英不算,看她干什么?

  王洞:夏先生觉得,一个作家懂英文,外国的书读得多,看法就会不一样。

  说到认可,我觉得这是世界的通病,大家会觉得你在美国出了名就重视你。莫言本来也是不错的作家,拿了诺贝尔奖,在国内(内地)、香港、台湾就红起来了。张艺谋、李安,拿奖都红起来了。这跟自卑是没有关系的,这是个国际问题。

  时代周报:夏先生对莫言有评价吗?

  王洞:他没看。夏先生退休以后,身体不怎么好,看书不多。他喜欢看英美经典作家。莫言得奖了,他就说:“我要看看莫言。”王德威就送他些书看,但他后来也没看。我太忙了,就看了一本《檀香刑》,我觉得挺好的呀。

  无法评价她的后期写作

  时代周报:《小团圆》是在夏先生的建议下写的?

  王洞:是,她自己说是为夏先生“定做”的。当初夏先生看她写《张看》,觉得她应该把家里的祖父祖母都写了,结果发展成了一个自传体小说,超过了夏先生给她的建议。写出来之后,很容易对号入座,那个时候胡兰成刚好在台湾,张爱玲又怕胡兰成乱说什么话,宋淇建议她不要发表,夏先生就没看过她的原稿。等到书出来的时候已经2009年了,夏先生在医院里,到现在还没看这本书。

  时代周报:夏先生对张爱玲后半生在美国的写作有什么评价?

  王洞:夏先生没什么评价了,也不能说她不努力,她在努力修改自己的东西,她到美国的后半生,都在反反复复地修改。但你看她写给夏先生的信,她根本是在为生活奔走、奔波。她是一个作家,连大学都没有毕业,根本不是一个学院派的人,不是一个会写论文的人。这些工作就是要她教书、做研究啊,像夏济安、庄信正可以做的事,但她没这些训练做不了,虽然她比他们更有才。这些事对她来说都是一个苦差,都是为了钱,所以真的讲起来,是非常不幸的。

  时代周报:有人说信件披露出来损害她的形象。

  王洞:可是我觉得这个东西大家看了,当然都觉得她很可怜,我想对她的形象不该有什么损害。因为夏先生出这个东西,是希望能增进对张爱玲的了解,对张爱玲有兴趣的人,从信里能够看出她是怎么样的奋斗,是生不逢时。但她当然是一个不朽的作家。我朋友看了信以后说“我以后不要做张爱玲”。

  时代周报:张爱玲在美国一直在修改作品是心理问题吗?好像有点强迫症了。

  王洞:我想王德威的文章中好像透露了这样的一个意思,可不一定是这样。要写东西,就要写身边最熟悉的东西,她最熟悉的就是她从前写的东西,而且她的文章常常被盗版,被别人翻译她都不喜欢,要改。她求好心切啦,一直在改来改去。我没见过她,我相信她自己也知道她这些作品将来会留下来,她希望写得好。

  时代周报:王德威还说她生病是某种身体艺术。

  王洞:夏先生对这些身体艺术不欣赏,他是老一派的人,王德威这样看的话,夏先生不一定同意。

  我看张爱玲写的《张看》、《对照记》,她的母亲、姑姑、祖母,都有点孤僻,也许这种孤僻是有家里影响,那种环境,还有这种遗传。她可能有一点孤僻吧,到后来变为逃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9955.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绿林起义首领王匡、王凤 绿林起义

原文地址:绿林起义首领王匡、王凤作者:京山China黄旭升 蓝良彪  王匡,生于公元前(不详),卒于公元26年;王凤,生卒不详。两人均是新市(今湖北京山)人。西汉末年,由王匡、王凤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起东汉王朝,

王俊峰:为中国法律人赢得全球尊敬

“30”也只是一个数字,而不是一个门槛。因为真正的历史是在不知不觉中把“饭”蒸熟的。然而,30年给予我们一个很好的总结回顾的时机。改革开放30年的峰回路转,承载了太多希望与唏嘘。人们曾因选择太多而紧张莫名,但他们依旧被希望的光

王彬彬:这是一个产生妄人的时代

2014年5月,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了“百家小集”第一辑。五本书都是文化思想随笔集。分别是:王彬彬的《有事生非》、王跃文的《读书太少》、谢泳的《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智效民的《教育在民国》、丁东的《文化界遛弯儿》。小说家王

夏志清往生 中国古典小说 夏志清

夏志清 讓埋沒的作家重見天日記者曾慧燕/紐約專訪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December 31,2013 06:00AM|134次|0|0||中國文學巨擘夏志清談文學。(記者許振輝/攝影)slideshow夏志清談文學路,需要太太王洞協助。(記者許振輝/攝影)slide

声明:《独家专访夏志清、王洞夫妇:“可惜张爱玲没赶上这个时代”》为网友浅笑醉红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