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声说出来猜忌 第33节:第五章 笑疯癫竟成疯癫辟谣者难逃猜忌(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435460019954.jpeg)
系列专题:《讲述危机发端的真实内幕:恐慌害死熊》
第五章笑疯癫竟成疯癫辟谣者难逃猜忌 “这其中只有一个圈套,那便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军规规定,凡在面对迫在眉睫的、实实在在的危险时,对自身的安危所表现出的关切,是大脑的理性活动过程。奥尔是疯了,可以获准停止飞行。他必须做的事,就是提出要求,然而,一旦他提出要求,他便不再是疯子,必须继续执行飞行任务。如果奥尔继续执行飞行任务,他便是疯子,但假如他就此停止飞行,那说明他神志完全正常,然而,要是他神志正常,那么他就必须去执行飞行任务。假如他执行飞行任务,他便是疯子,所以就不必去飞行;但如果他不想去飞行,那么他就不是疯子,于是便不得不去。” ——第二十二条军规 当约瑟夫·海勒于1961年编写《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小说时,也许并不知道自己对军人所持有的些许讽刺的观点会如此迅速地成为美国人日常词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部小说里,飞行员不得不执行高危的空中轰炸行动。如果一个飞行员企图以精神错乱为由免除参加战斗行动,他只须提出退伍即可。 然而,只有神智健全的人才会想到以自己精神错乱为由提出退伍以此保住自己的性命;另一方面,真正精神错乱的人因为不怕死倒会乐意继续执行飞行任务。 所以,如果有人走完正常步骤并要求免除执行任务,这只能证明他的神智完全正常,因此必须继续执行飞行任务。 当然,任何的确希望继续飞行的人,无论其神智处于何种状态,都会受到欢迎。 这就是所谓的圈套;自小说发行以来,第二十二条军规已成为标准美国英语中的一部分,其含义是“任何不合逻辑或自相矛盾的问题。”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读这部小说时的情形。 为了为主人公营造环境,小说作者海勒使用了令人费解的语言结构,我当时差点被这些结构搞得精神失常。不过整个思路虽然乍看起来令人困惑,事实上却构思简单,手法高超。 看完小说后,你会觉得内心极度沮丧,我在2008年三月的第二个星期就越发有这样的感受。 三月十一日周二,纽约时报头版被有关纽约州长斯皮策不忠行为的报道占据了主要位置,天哪。编辑部对斯皮策的性生活进行了多角度的剖析。为了与此平衡,报纸头版还刊登了数篇充满人情味的报道。 黑石集团CEO史蒂芬·施瓦茨曼已向坐落在第五大道的纽约公共图书馆捐赠1亿美元。在伊拉克,一枚路边炸弹导致又有五名美国士兵丧命。 好和坏,阴和阳。平衡是实现和谐的关键,尤其是在美国影响力最广的日报的头版,情况更是如此。 在华尔街板块有一篇报道,其主题是收购遭遇麻烦的公司。报道的标题是“沉重债务之下步履蹒跚的收购业务”。头版某个位置的报道称黑石集团捐赠了1亿美元,这一消息似乎太好而不够真实——与此形成惊人对照的是,另一篇报道称该集团是华尔街次贷危机的最大输家之一。 但是在星期一发生的事件之后,还没有哪篇历史上的新闻报道会让我感到震惊。同一篇文章中还提到了被称为“高度杠杆化公司”的凯雷集团及其员工和破产展开的斗争。毫不夸张地说,对凯雷集团的员工而言,这是在为他们的生命斗争。 如果不是刻意搜寻,你也许会对此匆匆浏览一番。不过如果你是贝尔斯登的员工,知道自己整天都会面对有关所在公司财务状况的连珠炮似的询问——亦或你是可能成为无尽询问消息来源的投资者之一——报道内容将会十分惹眼,就像照片中的下拉引文:“凯雷遭遇麻烦,另传贝尔斯登可能缺乏现金,两者共同拉动股票下跌。贝尔斯登对传闻予以否认。” 报道千真万确,白纸黑字刊登在该死的纽约时报的头版。诚然,报道用了诸如“也许”和“否认”之类的措辞,但事实就是这样,任何一个对此关注的人都不会去看“配菜”。他们要看的是“缺乏现金”这道“主菜”。 当我坐到交易大厅里自己的座位上时,我们又从前天中断的地方重新开始;大家依旧带着极大的热情制造关于贝尔斯登的传言。 我已尽力不受传言左右,不过仍对我们未能渡过这一关口感到失望。但是随着上午的时间渐渐推移,这些传言开始成为金融状况发生变化的前兆,而此时的金融状况变化的潜在结果非常真实而且令人惶惶不安。 首当其冲的变化是我们的信用违约利差(CDS)逐步扩大。通俗地说,这意味着贝尔斯登彻底破产的现实机会大大增加。 此类事件的做市商的确相信贝尔斯登将要破产。在金融界这一让人不悦的现实状况面前,他们事实上正在制造赌博赔率在最终结果上的对等物。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公司破产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至少在追踪整个事态发展的华尔街的庄家眼里,情况就是如此。 投资银行和运动队并非完全相异,原因在于每一位成员都会对事情的最终结果产生影响,而且出现的每种情况都会导致各成员做出不同反应。 我每天要做的一项工作是发布结构化产品,这类产品是从贝尔斯登的资产负债表上发布。换言之,每天我要花一部分时间销售贝尔斯登负责的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