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职场战士生存必杀技:乙的生存法则》
抹杀个人梦想 罗先生曾经梦想成为一名小说家,后来他到电视台做了一名节目编辑,因为他知道做专职作家很难生存,才做出了这个现实的选择。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发表小说的梦想。最开始他抽空练习写作,没有松懈,但是节目越来越多,他想成为小说家的梦想早就失去了光泽。而且,他想做纪实类的节目,不料上司却总是安排他负责娱乐节目,像小说这样的长篇作品想都不敢想了。他想写的文章都是工作中不需要的。 榨取职员的精气 程序设计师宋经理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他凭借在辅导班学到的知识,在公司里积累经验,成为有能力的程序设计师,这是他最初的目标。他以为真像公司发布的招聘广告中说的那样,自己会成为程序设计师,但是他现在负责的工作就是管理网站、升级网站内容。他不是程序设计师,而是网络管理员。尽管偶尔抽空学习编程,但是因为和业务无关,所以越来越疏忽了。进入公司3年,宋经理的编程能力仍然止步不前,说不定还退步了。刚开始进入公司的时候,本来应该积累经验,慢慢发展,结果却在与程序设计毫不相关的工作上消耗了自己的激情和能力。 不关心职员的私生活

黄社长在一家物流公司的海外分公司工作。一般来说,这种工作最多不会超过3年,但是他却打破这个惯例,至今已经工作了8年。如果在总公司工作,现在应该已经升为副总经理了,但是因为他在海外分公司工作,所以仍然是科长。要想升职,赚更多的工资,他就要回总公司。不过有个问题,因为孩子们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生活,而且国内的房价加上私人教育经费的昂贵,使他不得不打消回国的念头。黄科长在不知不觉中成了移民人士。 不考虑职员的特性 李科长进入汽车公司工作,他的性格本来并不适合做销售。但是根据公司的传统,新职员都要被安排在营业部。这是一个培训的过程,过些时间之后,就会转到其他部门。结果呢,他卖出的汽车太多了,不料埋下了祸根,他竟然牢牢地扎根在了销售部。人们都称赞他销售做得好,公司里也多次表彰他为优秀员工,可是他为了达到销售目标耗费了太多的精力。再加上每周都要喝三四次酒,本人疲惫不堪。本来他是那么期待进入这家公司,现在却因为对公司的热情消减,而不得不认真考虑跳槽的问题。 不考虑职员的未来 池经理毕业于会计系,后来就职到了人寿保险公司。会计方面的业务适合他的性格,他也感兴趣,所以他为自己确定了长期发展计划,就是成为一名能力卓著的理财师。但是,公司却因为他外貌出众而把他安排在了与专业毫不相关的秘书室。他做了5年秘书,也曾想过转到财会部门,使自己的专业学有所用,然而毕竟年纪不小了,也不敢考虑再从头开始学习新的业务了。 前面说过的这些事例,各位也听说过吧?是的。所有的事例都是我们乙的真实生活。这些都是我从身边的人们那里听说的事情,可能也发生在你的身上。 不过,如果我们认真回味这些故事,就忍不住回想起希腊神话里的普罗克拉斯提斯的床(Procrustes?s bed)的故事。普罗克拉斯提斯抓来路人,把他放在铁床上,如果那个人个子比床小,就用力拉长;如果个子比床大,就削去一截。 职场这个组织用整齐划一的规范训练所有的成员,和普罗克拉斯提斯的铁床有什么区别呢?置之不理,甚至从根源上进行封锁,使人的个性和能力无法发挥,甲的鼠目寸光和无能真是令人惋惜。 障碍越多,乙会变得越强大 有一件事很神奇,公司似乎打定主意要削弱职员的能力、磨平职员们的棱角,然而越是这样,职员们就越会变得越强大。甲设置障碍的时候,乙跨越障碍,摸爬滚打。在这个过程中,乙对痛苦产生了抗体,因此变得坚强了。前面提到的那些事例中的职员,他们在为公司工作的过程中失去了很多,但也收获了很多。韩经理的写作能力虽然下降,但是策划能力却提高了。池经理在做秘书期间积累了人际关系的技巧,可以借此探索别的道路。企业对员工施加压力,同时也为职员提供了锻炼自己的机会,进而发现自己的新潜力。 至于职员能不能把压力当机会来使用,那就是乙自己的事情了。只有那些积极地把自己的工作和处境当成机会来利用的乙,才能生存。否则,就只能耗尽体力和精力。 和上司的关系也是同样的道理。上司的类型多种多样,无法预测,下属员工需要采取的行动也要有所不同。如果你把为上司服务当成令人讨厌的事情来做,你就不会得到发展。根据上司的不同类型寻找对应方法,其实是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的好事。如果是能够满足各种类型的上司的职员,那么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欢迎。学会应对上司的方法,也就意味着我们乙得到了纵横驰骋于职业战场的新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