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港红筹股概念
香港的红筹股是指由中资企业直接控制或持有三成半股权以上的在港上市公司。
1992年7月至1993年底,被中资收购或参股成为主要股东持股10%以上的香港上市公司有28家,占1993年底香港全部上市公司477家的5.9%。红筹股概念初步形成。1996至1997年,深业控股、越秀交通、中国电信陆续上市,红筹股开始被市场热炒注资重组概念,红筹股板块正式确立。1997年4月,恒生指数服务公司着手编制恒生红筹股指数。2000年后,红筹股再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当年红筹上市12家,筹资3539亿港元,占当年香港主板和创业板筹资总额的77%。
二、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数量
1、2004年情况
《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了2004年金融、证券和保险方面的统计数字。全年证券市场通过发行、配售股票共筹集资金1511亿元,比2003年增加153亿元。其中,发行A股(包括增发及可转债)123只,配股23只,筹集资金836亿元,增加16亿元;发行B股、H股共28只,筹集资金675亿元,增加137亿元。2004年末境内上市公司(A、B股)数量由上年末的1287家增加到1377家,市价总值37056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2.7%。
2004年10月,按股市市值计算,香港股市为世界第8大股票市场。
自1993年首家内地企业在港上市至2004年10月底,有超过280家内地企业在港上市,共集资达8610亿港元,占在港上市公司总数的四分之一,内地企业已占香港股市总交投量约一半,占总市值约三成。
2004年12月份中共有11家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
2、2005年1至9月情况
有17家中国内地企业在港上市。目前在港交所上市的1109家企业中,有318家公司来自内地。
3、2005年下半年情况
内地企业在港融资总额可能达到600亿港元,其中民生银行和建设银行两家的融资额就占了近四分之三。
港交所成立以来,共有12家上市公司首次上市筹资额超过100亿港币,其中的11家都是内地企业。
4、地方情况举例
浙江省绍兴市的杨汛桥镇7个上市公司中,有4家是在香港上市的;在做上市准备工作的4家企业中,又有2家把上市地点定在香港;已经在港上市的一家集团公司正在筹划再在香港创业板上一家公司。
三、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的规定
(一)国家的规定
1、内地企业到境外上市三个基本条件:净资产不少于4亿元人民币、集资金额不少于5000万美元、过去一年的税后利润不少于6000万元人民币。
2、2005年1月2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会央行、外管局、银监会及证监会委联手出台《关于完善外资并购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在注册境外企业、资本注入、并购境内资产这几个主要环节都有一些新的规定。使得红筹股上市要经过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管局三道关卡。
3、上市公司所属企业境外分拆上市的规定:中国证监会《关于规范境内上市公司所属企业到境外上市有关问题的通知》主要内容有:必须最近连续3年盈利;不能将最近3年募资投向的业务和资产出资为境外上市;母公司按权益享受境外上市的所属企业的净利润不能超过母公司合并报表的50%;公司和分拆部分不存在同业竞争;母公司和分拆部分资产、财务、管理层三分离;分拆部分中的董事、高管及关联人员持有的股份不能超过10%;必须由股东大会通过申请分拆的决议。
4、2004年11月30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国有企业无论是收购海外资产,还是到海外上市,国资委都给予鼓励,“中央的目的是想使企业一开始就走上一条比较正规的股份制之路,有一个比较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而企业在海外上市回来,还会在国内上市,所以这些优质资产我们没有放弃”。
(二)香港的地方规定
1、内地企业申请香港上市企业手续:必须聘请香港联交所认可的注册会计师、在香港注册的律师,并承担公司律师和包销商律师的专业费用、会计师专业费用,以及保荐人财务顾问费、文件制作费用等。保荐人均为国际知名公司,其收费均按照国际惯例计算,上述费用均超过百万港元。另外,企业还必须支付包销商销售佣金(大约为筹资额的⒉5%)、估值师的评估费、翻译与印刷、公关顾问费用、收款银行的费用等,加在一起,估计上市成功所需的费用在400万港元左右。
2、香港财务制度的新规定:在加速折旧方面的改变,香港会计协会2004年10月份出台新的固定资产折旧标准,将原有的40年折旧年限改为20年(与内地政策保持一致),新折旧标准制定的实施细则可能将在2005年底执行。
3、本土上市需要有三年的盈利记录,香港创业板只需两年的业务记录,不看盈利情况。
四、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的时间和花费
1、本土上市先要有一年的辅导期,排队等待的时间无法预测,一般需要三年以上时间。香港的创业板只需8个月。
2、香港完成反向收购上市的花费为250万美元。
3、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申请的时间:2004年港交所上市科处理上市申请平均需时约90天,2005年平均需时只约70天。
4、香港证监会2005年4月19日公布,2005年第一季度共接获30宗上市申请,其中一半是在3月下半月接获的,证监会对30宗申请中的19宗给予意见。截至3月底止上年度内共收到122宗上市申请,证监会对64宗申请提出意见,其中26宗申请在2005年3月31日仍然有效,33宗已超逾时限、撤回或被拒绝,另外5宗则已成功上市。
5、网通于2004年1月底开始启动上市工作,用了10个半月完成了上市的进程。
6、时间过程的最新例子
2004年9月21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成立;
2004年11月2日,毕马威完成对建行的财务审核;
2005年5月23日,郭树清向媒体表示,建行年内拟在港上市;
2005年5月30日,招股说明完成,第一步初定香港;
2005年5月31日,确立分步上市策略,首站香港,其次A股;
2005年6月24日,建行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2005年9月2日,建行确定两家IPO主承销商;
2005年9月22日,建行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2005年10月5日,建行在港上市路演;
2005年10月14日,公开招股;
2005年10月19日,完成公开招股后宣布定价;
2005年10月27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市场正式挂牌交易。
五、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的备忘录
20世纪80年代末,越秀集团、粤海集团在香港间接上市。
20世纪90年代初,中信收购泰富。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86年上市;1986年2月,向中信香港定向发行2.7亿股新股,从而使中信香港持有泰富64.7%的股权,,泰富成为中信的子公司,初步完成了借壳的过程。1990年起,中信香港将属下的工业大厦、货仓、港龙航空股权、国泰航空股权及澳门电讯股权等资产不断地注入中信泰富,中信泰富跳跃性地实现资产扩张和实力壮大。1991年该股票正式更名“中信泰富”,完成上市步骤。
1992年7月至1993年底,被中资收购或参股成为主要股东持股10%以上的香港上市公司有28家,占1993年底香港全部上市公司477家的5.9%。红筹股概念初步形成。
1996至1997年,深业控股、越秀交通、中国电信陆续上市,红筹股开始被市场热炒注资重组概念,红筹股板块正式确立。
1997年4月,恒生指数服务公司着手编制恒生红筹股指数。
1997年6月20日,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在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管理的通知》(简称“九七红筹指引”)。
1997年上半年,中资股迎来第二次上市高潮。主要是一批公司在香港上市。包括华能电力国际、中国东航、南方航空、大唐发电等H股,也包括北京控股、上海实业等红筹股。
1999年开始,一些民营企业开始采取红筹方式“绕道”上市。裕兴事件中,中国证监会对这一上市方案作出明确表态:“鼓励直接上市,不提倡间接上市,更反对绕道行为”。针对“裕兴事件”和类似方式境外上市的情况,中国证监会希望把境内民营企业通过重组后在境外上市的行为纳入正常的监管范围,但因上市主体非境内企业,证监会认为用批准这样的字眼不太妥当,因此“无异议函”应运而生。
1999年7月14日,证监会发出《关于企业申请境外上市有关问题的通知》,条件的规定为:(1)符合我国有关境外上市的法律、法规和规则;(2)筹资用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利用外资政策及国家有关固定资产投资立项的规定;(3)净资产不少于4亿元人民币,过去一年税后利润不少于6000万人民币,并有增长潜力,按合理预期市盈率计算,筹资额不少于5000万美元(俗称“456”要求);(4)具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及较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有较稳定的高级管理层及较高的管理水平;(5)上市后分红派息有可靠的外汇来源,符合国家外汇管理的有关规定;(6)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2000年6月9日,中国证监会对境内各律师事务所发出了《关于涉及境内权益的境外公司在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有关问题的通知》(证监发行字2000 [72]号)简称证监会“72号文”,对于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的合法性进一步作出规定。这一通知成为境内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必须遵循的条例。
2000年后,红筹股再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当年红筹上市12家,筹资3539亿港元,占当年香港主板和创业板筹资总额的77%。
2002年6月,三家外资机构摩根、鼎辉、和英联(MS Dairy、CDH和CIC)分别出资1733.2705万美元、550万美元、314.1007万美元对蒙牛作出2597万美元首轮投资,投向开曼,买下了开曼公司90.6%的B类股票。双方规定1股A类股票有10票投票权,B类股票只有1票。以后开曼公司拿募来的这2597.37万美元认购了毛里求斯公司全部股份,毛里求斯公司再拿这笔钱从蒙牛股东那里收购了国内蒙牛66.7%的股权,初步完成了股权架构的调整,以后在香港上市的主体就是就是开曼公司。开曼公司和毛里求斯公司在初设立的时候是没有资金的。
2003年1月,外经贸部公布《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
2003年4月1日,中国证监会《关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及改变部分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式的通知》已取消中国律师出具的关于涉及境内权益的境外公司在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的法律意见书审阅(也称“无异议函”)。
2003年10月,摩根、鼎辉、和英联对蒙牛作出3523万美元的次轮投资,共出资6120万美元,折合港币约4.77亿元,蒙牛上市已先为他们套回3.525亿港元,余下的1.245亿港元投资,换来当时市值3.88亿港元的蒙牛股票。
2003年11月20日,中国证监会《关于废止部分证券期货规章的通知(第四批)》(证监法律字2003 15号)废止了证监会“72号文”。至此,“无异议函时代”宣告终结。这大大促进了境内企业采用“红筹模式”海外上市的进程。
2003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迎来一个新的高峰,IPO的数量为48家,筹资金额约70亿美元。
2004年,中国企业海外IPO的数量为84家,筹资111.51亿美元。2003、2004两年中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占到目前海外上市总量的79%,而其中绝大多数都采用间接上市的红筹模式。2004年深沪两市发行的98只新股共筹资353.46亿人民币,约42.7亿美圆,不足同期海外上市筹资额的40%。红筹股的名单包括中国海洋石油、新浪、搜狐、网易、盛大、中国网通、华润、中信、中远、光大、粤海、招商局、越秀、中国粮油国际、中航油、联想等。
2004年10月,国家发改委颁布《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和《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境内投资主体及其通过在境外控股的企业或机构,在境外进行的投资(含新建、购并、参股、增资、再投资)项目的核准,与外商购并境内企业等各类外商投资项目的核准均需要按不同资金规模上报国家及地方发改委。”根据这些新规定,首先,以个人名义在境外设立公司要到外管局审批;其次,以境外公司并购境内资产,要经过商务部、发改委与外管总局的三道审批。
2005年1月2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了《关于完善外资并购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在注册境外企业、资本注入、并购境内资产这几个主要环节都有一些新的规定。
2005年10月14日,中国建设银行公开招股。
2005年10月19日,中国建设银行完成公开招股后宣布定价。
2005年10月27日,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市场正式挂牌交易(0939.HK),建行以全流通方式在港发行,可能将成为H股市场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开端。而H股股份实现全流通以及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一个最为直接的好处就是,H股的估值将被提升,并且和香港的蓝筹股、红筹股以及其他类型的股份全面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