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职场战士生存必杀技:乙的生存法则》
偏见会缩小选择的范围 高尔夫运动员泰格·伍兹在两岁的时候就开始摸球杆,6岁时创下了“一杆进洞”的记录,12岁就在高尔夫比赛中战胜了自己的父亲。这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因此很多人都以为他会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不会三心二意。但是他却说自己的人生中有过多次转机,“我的人生出现过几个转折点,每次我都过渡到了好的方向。但是在那几个转折点上,我的人生都有可能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这些平凡的人们,一生之中也会遇到很多次转机。尤其是工薪族,在职场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站在选择的岔路口。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得到改变命运的选择卡。这时候做出的选择至关重要,甚至可以左右一个人的人生。 做出选择的瞬间,很多人都会因为“偏见”而影响判断力,结果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一位企业家讲了他朋友的故事: “我的朋友是一家著名报社的领导,原来在一家经济报社,后来因为同一股东的报纸进行整合,他不得不做出选择,要么去做分部长,要么继续留在原来的总公司工作。他选择了后者。他无法想象自己离开日报正式员工的岗位,而去做分部的部长。10年过去了,情况发生了转变。原来选择做分部长的同事因为报社的迅速发展而赚了很多钱,而我的朋友也升为报社领导,但他仍然是工薪族。” 无论是对甲还是对乙,金钱都至关重要。但是,当有人把钱放在面前,让你从甲和乙中做出选择的时候,人们却都犹豫了。一边是没有钱的甲,一边是有很多钱的乙,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让人们做出同样的选择,却很难痛快地做出决定,原因是偏见和自尊心。 回头去看的时候,谁都能看得出来,企业家朋友当初应该选择做分部长。但是,因为他心中怀有偏见,认为换到不如现在的公司或岗位是“降职”的表现,所以他未能做出这种决定。这样的例子不仅发生在这个朋友的身上,大多数人都把从知名的大企业换到小企业看成是屈辱,仿佛自己的人生也被降格了。调到其他企业就不说了,有些人甚至连换到隔壁部门工作都难以接受。哪怕稍微换个“闲职”,都会觉得自己是被降职了,心里充满了挫败感。 人们之所以做出这种判断,主要是因为职场内外以及世人的陈旧眼光。各行各业的性质不同,情况也不一样,但是公司里都存在着社会认可的序位(职位级别),存在着人们普遍认为更优越的业务种类(比如人事部门或策划部门的工作)。然而很多情况下,仅仅是因为与个人能力毫不相关的偏见罢了。即使从事着适合自己的工作,可以尽情发挥个人能力,发展也很顺利,人们带有偏见的同情目光也会让乙们产生挫败感。从现实角度来看,这种想法的确是太愚蠢了。把“名誉”看得如生命般重要,这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说得更露骨点儿,对于现代人来说,当务之急不是“名誉”,而是“生计”,目标是“财富和成功”。因此,不考虑其他因素,片面认为“换到不如现在的单位(或者部门)意味着失败”的偏见可以称得上是职场人士的天敌。 傲慢与偏见是摆在乙面前的陷阱,使乙们明明知道“职场生活就像转盘一样旋转不停”,却还是无法脱离职场。一旦乘上职场这辆火车,想要中途下车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过,如果能以职场人士的身份长期工作,在当前的社会应该算是莫大的幸运。如果能从交易伙伴那里得到甲的待遇,最后退休,当然再好不过了。但是,终生不变的职业早就不存在了。这个愿望简直和做梦没什么两样。如果被傲慢与偏见束缚,失去自我,最终只会毫无准备地被逐出职场。那一刻,春天结束,冬天到来。 甲乙关系是工作的前提 前不久,微软公司一名管理人士对我谈了他在美国创业之初的经历。这名管理人士说:“签下几十万美元的合同之后,也只需要花上3万韩元左右吃顿晚饭,就算表示感谢了。”他说,在美国不存在像我们国家这样的甲乙关系。 ——摘自郑昊元记者《数字时代》 2004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