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咨询师为你指点人生迷津:大学不知道》
“坏学生”成功定律 我访谈过数位没有大学毕业证的青年,他们的年龄在22~25岁之间,月平均收入在一万元左右,是同龄大学毕业生月收入的三倍以上。我发现了其中一个有趣的“定律”…… 我身边一位朋友的妹妹去年在高考中失利,她的母亲大为不悦,取消了带她游北京的暑期旅行计划,早早地为她报了一个补习班。假期结束,她又要为穿过“黑六月”再复读一年。 这个女孩子本来成绩并不差,只是因为心理压力导致考试发挥失常。像这样的女孩子,我觉得做父母的更应该带她到北京来旅行,一来舒缓心情见识一下多彩的世界,二来看看北大、清华,未尝不会激发她的斗志。不幸的是,母亲只是简单把她赶回高考的牢笼了事。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07年参加国内高考的报名总人数是1,010万,而全国普通高校的录取总人数只有567万。这就意味着有近一半的考生会成为“落榜生”。他们绝不是边缘人,而是另一大主流人群。这些人还有其他的出路吗? 各种媒体纷纷支招,是复读,是留学,是选择民办大学、技术学校或者网络大学,还是参加成考、自考?可以想到的“权宜之计”不过这么几种,相互之间的比照和权衡,充斥了几大主流网站的专题版面。只要在百度里输入“高考落榜”四个字,便可找到大量相关网页。 这种前途的选择是技术上的,因此是不重要的,重要的其实是观念和心理上的抉择。媒体的探讨普遍带有一种无奈的氛围,“在已经不行了的情况下,你还有如下勉强应付的选项……”在这种观念意识和心理预期下,所有的选择都是糟糕的! 让我们回头来看,在今天的中国,高考已被夸大成一种畸形的怪物,具有了某种终极性的色彩。它支配着中国学生的一切,决定着中国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变态”的社会现象。 高考按照分数评定学生的好坏。高考成绩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学生的考试水平高,书本学习能力强。但是,这种评定方式应该只是社会的评价系统之一,而不是全部,不足以囊括一个开放、多元社会的精彩要素。高考落榜生要想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该关注我的优势到底在哪里?我既然不擅长书本学习和应付考试,那我怎么跟那些名校的毕业生竞争?或者,我怎么样找到一个他们根本无法跟我相比的领域?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将决定你未来事业和成就的高度,你必须找到答案。成功的人有成功的规律,失败的人有失败的规律;幸福的人有幸福的规律,不幸的人有不幸的规律。在这些规律里,学历只是其中微弱的要素。 你可以去踢球,可以去弹琴,可以去写作,可以去做销售,可以去做程序开发,可以去培训中心教课,也可以去创立企业。我认识许多在上述领域成功的人士,他们并没有大学毕业证书。

我访谈过数位没有大学毕业证的青年,他们的年龄在22~25岁之间,月平均收入在一万元左右,是同龄大学毕业生月收入的三倍以上。我发现了其中一个有趣的“定律”:按照成绩来评价,他们都算不上是好学生,只能算差学生;按照听话的程度来评价,他们也都不是好学生,只能算是坏学生。我发现了我称之为“坏学生成功定律”的规律:只是差学生,而你又特别听话,是没什么出路的;而你如果既差又坏,倒很有可能在25岁之前就月收入过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