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成就财富人生:大萧条时代投资理财策略》
(二)模糊性表述 从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来看,在银行不便说明清楚的事项中,大多采用了模糊性表述。模糊性表述,让投资者读了似懂非懂,甚至是银行的工作人员也很难说清楚。2007年7月,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陈大亚购买了某银行推出的一款收益率与4只境外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挂钩的理财产品。陈大亚购买了该产品之后,在翻阅该理财产品的说明书时,看到说明书中有“银行在一定的情况下会以合理的方式核定受到干扰事件影响的挂钩股票的价格”的表述。

什么是“合理的方式”?从事律师工作的陈大亚很想搞清楚。但他问了银行的多位工作人员,却没有一个人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甚至有一位银行员工说:“没有必要那么逐字逐句地较真,有些东西在说明书中没有办法说清楚。”但理财产品说明书中的每一个条款,都关系着投资者的利益。投资者能不弄清楚吗?另外,银行理财产品中大量使用专业术语,也会让投资者产生模糊的概念。胡正兴2006年9月12日购买了某银行的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期限为1年。今年9月13日,当他到银行支取这笔理财产品的本金和收益时,却被告知款项还没有到账。胡正兴一头雾水,这款理财产品说明书中不是明确地说明:9月13日是到期日吗,怎么到期了还不能支付本息?原来,银行在说明书中没有对“理财产品到期日”与“理财产品本金到账日”的概念进行清楚的表述。而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日不等于到账日”。一般来说,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的资金到账日会迟于到期日2—7个工作日。这是因为,理财产品到期后,银行需要对产品进行清算,这其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样的,对于投资人提前赎回或是提前终止理财协议的理财产品,其资金到期时间也会迟上几个工作日。 (三)隐蔽性表述 银行为了掩饰理财产品的一些不足,故意在产品说明书中采用隐蔽性的表述,让没有在意的投资者察觉不了。隐蔽性的表述,大多发生在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方面。 在风险方面,一些理财产品冠以“保本”的名号,其说明书在“保本”方面也采用了隐蔽性的表述,不直接说明“保本不等于绝对不损失”。这给人一个直接的感觉是投资这类理财产品,本金不会损失,本金有保障。实际上,却有损失本金的可能,而银行不承担任何责任。这可能是大多数投资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有一种基金名叫“保本基金”,但它不是投资者想象中的绝对保本。如果没有持满它所规定的期限,投资人的本金照样有可能损失。 再如,有一款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在风险方面表述为“三年之后,如果该公司不破产,将归还本金并按实际情况支付收益”。这种表述,掩盖了“一旦公司破产,投资者可能会血本无归”的风险性。 另外,在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方面,银行也会采用较为隐蔽性表述,以提高理财产品的表面收益率。例如,最近银行推出的打新股理财产品中普遍增加了报酬提取条款。当投资收益率超过一定水平后,银行将提取一定比例的收益作为报酬。例如某银行的一款打新股理财计划产品说明书中有“如果年收益率高于9%,银行方将收取20%的业绩报酬”的简单表述,对此并没有作进一步的更为显现的表述。事实上,如果投资收益率达到9%时,投资者只能获得7?2%(9%×0?8)的实际收益。 另外,一些银行也会在收益率的计算期限上做隐蔽性文章。例如,为了提高表面的收益率,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将说明书中的收益定为“18个月的到期收益率”。这样就很隐蔽地提高了该款产品的年收益率。例如,有一款理财产品说明书上注明预期收益率为10%,而容易让人忽视的是,该产品采用的是18个月的到期收益率,如果把它换算成年收益率,仅为10%×(12÷18)=6?67%,并没有“10%”。 (四)歧视性表述 一些银行在推出某款理财产品时,销售对象是有针对性的,也就是说它是针对某类客户群体推出的。而理财产品所指向的客户群体(例如,银行的VIP客户、企业、机构),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该款理财产品的优先级客户。相应的,那些不是这款理财产品所指向的客户群体,则是普通级客户。在一定情况下,普通投资者并不能平等分享该款产品的所有收益,其中包括不能分享银行专门举行的盛会、理财讲座等。特别是,优先级客户会受到收益保护。例如,某银行推出的一款申购新股的理财产品,其预计年收益率在5%以上。如果超过这个收益率,优先级客户还可以享受到10%的收益;如果收益率没达到,不够部分则由普通客户承担。举例来说,如果一个打新股的产品,年收益率达到20%,优先级客户除拿到银行承诺的5%收益,剩下的15%收益中,他还可以再拿到其中的10%,即总收益率的1?5%,这样算下来,优先级客户则能拿到6?5%的年实际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