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衰退 第21节:第一章 美国经济衰退是飞来横祸还是自食其果(21)



系列专题:《中国对美国意味着什么:谁来拯救美国》

  “中国制造”的佳绩吸引了世界各国人的眼球,美国作家萨拉·邦焦尔尼在畅销书《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历险》中,用一个美国家庭一年的体验,验证了“中国制造”给全球消费者带来的不可或缺的价值。

  也许下面的图表能更直观地说明一些问题。图2?7是2006年中国世界产量第一的规模产品制造能力。

  图2?72006年中国世界产量第一的规模产品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商务部及统计局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毫无疑问,各种经济数据都显示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中国制造业分为三部分,涵盖17个行业,第一部分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部分也是5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约占制造业的33%,是整个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部分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大致占35%。全国质量竞争力指数研究负责人、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蒋家东说,2007年通过对29个制造业行业相关数据的测算,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医药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橡胶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分别提高了6?03、7?55、3?38、1?93个百分点,质量竞争力提高幅度大,行业质量有了稳步提升。

  数字非常可观,然而任何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任何光辉的背后又有多少艰辛,在我们自豪地评价今天的成果时,还是先来看看我国制造业的成长历程吧。

  蹒跚学步的十年

  1978年的中国,已经沉寂了多时。面对充满敌意和障碍的国际市场,中国能否从百废待兴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还是就这样低迷地走下去,也许未来发展的十年能够给出一个很好的答案。

  苏联老大哥给我们树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帮助我们构筑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制造业体系,凭借着“三线建设”,中国为以后各种消费品的生产和军工制造业的发展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当时的事实是,由于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再加上当时政策的指导,制造业只能更多的倾情于工业产品,因为五花八门的票充斥着人们的口袋,吃饭要粮票、做衣服要布票、吃肉要肉票,计划经济下所有的民间行为都是需要计划的,所以在消费品的生产和制造方面还略显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变化没办法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多大的改善。

  “永久牌”自行车也许成了那个时代的代名词,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到了80年代中期,很多中国制造的品牌进入了千家万户,上海牌轿车、解放牌卡车、北京吉普都是耳熟能详的牌子,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中国人才真正接触和认识了“中国制造” 。

  如果说“永久”牌是那个时代的记忆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绕过当时家喻户晓的“三大件”——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可以说逐渐成了当时家庭生活必备品。而一些国产品牌也纷纷进入人们的视线,人们开始用武汉的莺歌电视、荷花洗衣机。那时在中国制造业中,国有企业还处于领军的地位,部分的军工企业也逐渐向民用产品进军,这就使得中国制造的市场异常活跃,也正是从那时起中国制造慢慢成长了起来,而陪伴了几代人的各种粮票、肉票、布票则永久性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经济衰退 第21节:第一章 美国经济衰退是飞来横祸还是自食其果(21)
  艰难成长的十年

  开放的窗口从小到大,政策的变化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中国市场也经历了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随着国内基本建设的需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人们看到了一个逐渐成熟的“中国制造”。

  在这十年的发展中,东南沿海和经济特区的发展可谓是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壮大和外商投资的引进,东南沿海和经济特区制造业已经遥遥领先于内地,“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则成了两种体制改革的榜样,而正是此时,涌现出了一大批能够在国内市场上站得住脚的知名品牌。然而,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处于转轨阶段的国有企业还无法适应改革的步伐和风云变化的市场,加之各种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的缺乏,使它们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伤痕累累,有的甚至消失在了这个充满斗争的市场竞争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00078.html

更多阅读

声明:《经济衰退 第21节:第一章 美国经济衰退是飞来横祸还是自食其果(21)》为网友失忆是一种幸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