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的提升能够实现? 到目前为止,除部分农产品、自然资源、能源及熟练劳动力外,大部分的"瓶颈"产业将转为产能过剩,价格通胀最近可能仅限于农产品。而且,国内厂商的竞争往往是以比较直接的价格调整为手段,在许多行业的价格战中,议价能力已逐渐由生产商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而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也就难以拉动主要商品价格上涨。 2003年的中国市场上,主要的资本品如钢铁、有色金属、机械设备、化学化工等产品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对于市场化的产品来说,价格的变化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方的力量对比。由于投资增速的过快,导致钢铁、化工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以及装备设备等工业产品短期内明显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价格的上涨在部分程度上受益于市场性的短缺,而这正暴露了粗放式经济增长下市场效率问题。 但是在2004年伴随着投资增速的减缓、信贷规模的收缩以及新增产能的释放,短期内的供求局面可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长期以来的供过于求的状况又将逐渐占到主要地位。而据统计资料,至2003年中期,在600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只有87种,其余500多种则基本都属于供过于求。这也预示了一个发展趋势:议价能力已由生产商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笔者以为,在低收入阶层工资涨幅不大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将相对滞后,2004年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应该不存在,因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以拉动主要商品价格的上涨,从而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之间的传导链条断裂。因此,目前仍不能排除形成新一轮供给过剩从而使经济重新回到通货紧缩的可能。目前这一轮中国正在经历着的经济增长过程,短期来看是受投资拉动,但这种情况是否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呢?投资先行一步,工资和就业率还没有及时追上来。但是随着工业品价格的上涨,工资和就业的增加是有可能会随后而来,工资和就业的增长,又将使得消费需求和物品价格增长势头进一步凸现,中国的经济可能会转入在消费需求拉动下的快速增长,这种状况在2003年没有出现,在经济增速即将放缓的2004年出现的可能性也将不大。 上市公司盈利增长继续强劲? 2004年,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是否真如基金经理们预期的那样继续保持强劲呢?有利的因素包括在本轮经济周期中不少上市公司借助于产能扩张以及行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不断地促进了产品升级。大多数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将逐渐提高,并逐步由低端向高端升级,固定资产和产品库存也将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效率的提升也许将成为上市公司保持盈利持续强劲增长的主导因素。不利因素包括投资增速和出口可能放缓、美元的下调空间有限,同时影响企业资金渴求的贷款增速也减缓。
在本次基金经理调查中,90%的受调查基金经理认为12个月后国内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EPS)将上升,比2003年11月份的调查多增8个百分点,其中预期EPS将上升10%以上的占68%,认为将有所下降的仅占5%。基金经理们几乎是一致看好上市公司2004年的业绩。
不难判断的是,受益于中国经济景气的上升以及投资、出口的快速增长,上市公司在2003年的整体盈利将会增长强劲。那么2004年,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是否真如基金经理们预期的那样继续保持强劲呢?而影响上市公司盈利增长背后的因素又是什么?有利因素
总体经济发展继续向好,中国本轮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经济增长尚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本轮的经济增长可以说才开始,宏观经济环境为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创造了外部条件。主要支撑因素有:消费结构升级、重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民营投资以及周期性扩张因素(存货、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调整)等。
另外,由于出口将保持稳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仍有适当增长的能力,消费需求稳中看好,国内企业重组显著改善,这些都将促使国内企业盈利增长。此外,全球经济复苏将支持商品价格,这也是中国企业盈利增长的一大推动力。 国泰君安资深研究员周克瑜认为,适度的通胀预期将是2004年上市公司值得看好的盈利提升动力之一,因为通胀预期会刺激投资和消费增长,有助于价格回升,从而增加企业盈利空间,并且央行不大可能轻易动用利率政策工具进行货币信贷调控,总体上看,2004年上市公司盈利增长动力依然值得看好。(详细分析见本刊相关文章)在前文中曾提到,在本轮经济周期中,不少上市公司借助于产能扩张以及行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不断地促进了产品升级。大多数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将逐渐提高,并逐步由低端向高端升级,而固定资产和产品库存也将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效率的提升也许将成为上市公司保持盈利持续强劲增长的主导因素。 不利因素
由于2003年国内投资和出口增速过快,导致了一系列阻碍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出现,2004年,投资增速以及贷款增速放缓似乎已是共识。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预计对原材料类(化工品、金属采矿制品等)、机械类产品的需求增长速度在2004年将明显下降。而这些行业属于典型的投资依赖型行业,如果市场确认投资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那么这些行业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长速度在2004年或则2005年将面临较大的冲击。对于发电、交通基础设施来说,虽然短期需求仍可能不断上升,但除航空业之外,负荷率在2004年进一步上升空间有限。并且在这些重要的产业领域,增长的瓶颈正在逐步出现。而在房地产、汽车和建筑材料行业的过度投资则可能因生产能力过剩而对国内经济造成威胁,当然这些行业上市公司盈利增长潜力也会打个折扣。在日用消费品领域,行业集中度在不断提升,但是效益增长前景在目前阶段还不明显。目前还属于品牌创立和品牌维系阶段,业绩的持续增长前景还不明朗。 笔者比较认可杰夫o马德里克的观念: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原动力是市场规模和信息传播。而中国之所以被世界所普遍关注和看好,也正因为这是一个正在崛起、开放的国家,其市场规模的潜力以及以信息化为手段的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强力推进给世界各类经济体都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谁都不愿意错过这个正在升起的消费盛宴。也因为这个因素,作为各类企业群体中优秀部分--中国上市公司理应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拥有充足的话语权。世界工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消费升级这三大推动力为上市公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对其来说,真正有意义的则应该是抓住工业化进程、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国际性产业再转移的机遇,尽快实现企业技术升级、成本有效控制、管理效率提升和公司治理水平的彻底改观,而这才将最终导致企业竞争能力的增强,成为真正具有定价实力的经济实体,那么企业的盈利增长前景才可能保持持续强劲。(全文完)(本文完成于04年2月,发表于<证券导刊>)(连载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