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热点:国家七部委联合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从新闻联播到焦点访谈,从体制内媒体到商业媒体,从官方到民间,从正面到反面……不知道是春风还是冬风,也不知道是温暖了一些人还是冻冷了一些人。
一个朋友问我何谓低俗,我说就是:很黄很暴力,很雷很囧人,他一时无语。看看这2批披露的曝光网站,包括了百度、谷歌两大搜索引擎,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四大门户,大家耳熟能详的商业网站基本都在列。再看看曝光的集中点:大多都是低俗图片或者视频。这时候我不禁想到几年前在音像出版领域打击不雅低俗图书影视的活动,也涉及到判断低俗标准的问题。
也许距离现在的小孩太遥远,不知道可以从小就接触网站的他们,是怎样利用网站的。反正我是从高中时才开始,那时候基本算开始步入成年人行列,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判断是非好坏的能力。对于网络的利用也限于新闻、信息为主,娱乐为辅。后来随着大学、工作,更加与互联网紧密接触,娱乐和休闲也渐渐转移到网上,不过也是网络小说、视频而已。客观的讲,网络小说、视频里确实有好多好多低俗不雅的内容,但也算作无伤大雅吧?在我接触的范围里。毕竟即便是传统媒体的电视、音像、书籍里,也同样存在低俗不雅内容,这不是互联网的错误。
互联网从技术,到社区、商业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围绕这三者作为核心。技术带来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总依赖特定的社区受众,受众反过来又有新的技术需求。我们飞速的发展速度,可以消除技术的壁垒,但无法逾越商业模式和社区的积累。看看李彦宏面对百度搜索引擎危机的时候谈到:百度是个技术型公司,会忽略某些方面。其实不想不忽略的,只是技术的手段解决不了那么多问题啊?竞价排名模式就是如此,作为技术手段与商业模式的结合体,是矛盾的双方面:一方面确实量化、有效地衡量了一些价值;另一方面对于人性、心理行为方面却又面临很大的挑战,这是技术可以解决的吗?就犹如低俗图片和视频的来源问题,是盗版的话,哪里又是其版权所在地;是原创的话,又怎样监管到一个个的用户。屏蔽一些关键词、人工检录一个个视频和图片内容,莫非想增加就业?这岂非人力可以完成。最为根本的还是在于互联网用户,在于他们的需求和行为。
于是当我们的流行POP网站都打上“低俗”的标签,让我想起了中国和美国互联网的用途对比:一边大多出于信息需求催动互联网创新不断涌现,基本是需求提出技术要求,技术适应需求;一边则大多是娱乐用途,这里需要的大多是内容,而对于根源的技术需求则没有那么强烈。或许正是最基层的互联网用途的不同,才让这么多年来,我们国家的互联网发展总是跟随着美国、借鉴着国外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然后中国化吧?而当我们看到新一轮经济危机从美国波及到全世界的时候,我们终于可以期待中国在这一轮低谷中可以好好地积累自己,出些创新的技术、原创的商业模式,有机会占到互联网前言阵地。国家本来应该大力鼓励和提倡的时候,谁知道又来了这波事情。
流行的,自有其道理。存在的,就是合理。这股低俗之风,很有必要,但曝光互联网网站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有炒作和做作的嫌疑,毕竟根本的在于文化和精神层面,在于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在经济超速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人文、修养、精神、文明程度是否跟上?这样看经济危机的话,又开始发掘其契机的一层含义,经济速度放缓的情况下,我们是否正好可以放缓脚步看看我们的生活状态,看看我们的社会文明程度,这都是反作用于经济的。
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文化、精神始终难以同步进行的,在我们忙碌的脚步中,是否有闲情逸致停下来看看路边的小草或者野花?于是当经济危机让我们可以放慢速度的时候,我们需要好好反思和整顿自己:流行的、低俗的、主流的、非主流的、多元化的……哪些是我们的内心所需要的,哪些又是一个社会的文明所需要的?人的需求需要在技术与商业之间找寻那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