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的说法,和男人相处,要义就是,若他情窦初开,你就宽衣解带;若他阅人无数,你就灶边炉台。和妹子相处,要义就是,若她涉世未深,带她阅尽人间繁华;若她心已沧桑,带她去坐旋转木马。 有人问我,若他(她)介于两者之间呢? 这个问题可以用前不久很火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里的故事来回答。如果电影里的女主人公文佳佳先遇到每天早上都为她跑几条街去买豆浆油条的Frank,平淡的日子日复一日之后,突然遇到会带她去坐游艇、吃法国大餐的老钟,不停地收到LV、爱马仕等各种名牌包包,那时,她心目中最好的男人会是谁呢?毫无疑问,肯定是老钟。反过来,如果先遇到的是老钟,法餐、名牌包包不稀罕,但男人天天外遇,到处是小三小四,这个时候再遇到Frank,就会觉得遇到了真爱。所以,有人说,先遇到老钟是《北京遇上西雅图》,先遇上Frank,就成了《蜗居》。 男女的事,其实就是世事,所以你看“非诚勿扰”里的妹子选男子,男子选妹子,大多遵循这个逻辑。 再看世界上的其他事儿,就都很明了了。 最近舆论上很多的公知母知们在争论某宏大主题,关于中国该往哪儿走的问题,争得天昏地暗,大有你死我活的架势。我等作为打酱油的,很多时候作壁上观,觉得很没意思。 想起一故事说,有个县令,遇到一案子,有两个人吵架,从早晨吵到天昏地暗,相争不下告到县衙,县令问怎么回事:一个人,他认为三乘八等于二十四。另一个说,他认为三乘八等于二十一。县令听罢,哭笑不得,责令把三八二十四的拖出去打二十一大板。坚持三八二十四的不满,对县令说:“明明是他错,你为何偏偏打我?由此可见你是狗官。” 县令说:“你个蠢货,你能跟三八二十一的人吵一天,还说你不蠢?不打你打谁!” 写到这里,想起我小时候的遭遇。我小时候,放学了,背着书包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邻居里一据说脑子特别活络的聪明人给拦住了,说你那不是谁家的大小子嘛,放学了啊,上学好不好玩啊,学加法了吧。学了啊,那我考考你吧,看看老师教得好不好,你学得好不好。我问问你啊:3+2什么时候不等于5啊? 我那时候特傻,心想,老师教了,3+2=5,天经地义,怎么可能不等于5。由此可见,你们都是坏人。于是哇哇大哭,回家找大人告状去:爹,他是坏人,他竟然说3+2不等于5。 其实,3+2还真有可能不等于5,比如算错了的时候。 当年西安事变,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押,很多人为张学良抱不平,《大公报》的主笔王芸生为张学良辩护,写社论就写了14个字:聪明的人不用辩,糊涂的人辩什么!确实,很多问题,真的没必要争,因为道理太明显。聪明的人,明白啊,所以不要辩;糊涂的人,怎么辩,也是糊涂,所以更没必要辩。中国要往哪儿走,不用争论,结论只有一个,往前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不是我说的,是革命先行者孙大炮说的。 走笔至此,想起另一个故事,说某县令新到某地任职,下车伊始,要整顿风化,就把全县的成年男子集中到县衙前的广场上,要求站队:偷儿媳的站一边,没偷儿媳妇的站另一边。一阵喧哗熙攘后,广场上的人基本站成了两边。只有一个形象猥琐的小老头贼眉鼠眼,逡巡两边,一会儿站这边,一会儿站另一边,似乎犹豫拿不定主意。 县令大怒:呔!大胆刁民,你到底是偷还是未曾偷,你到底要站哪边?

那小老头结结巴巴地回答:青—青—青天大老爷啊,偷—偷—偷兄弟媳妇儿的站哪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