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国际化的基础是 实施境外投资战略,加快资本营运国际化实践
境外投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资本扩张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渠道。实施境外投资战略,推进资本营运国际化进程,已成为对外经贸活动的新热点。 一、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兴起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企业境外投资被提上应有之议。特别是近几年,我国企业积极赴海外投资办厂,大力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有力地拉动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据外贸部最新统计,截止1998年底,我国企业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600多家境外企业(金融业除外),境外投资额逾60亿美元。 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动因是复杂多样的。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指出,构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是由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化优势三者相互作用而成。但我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实践表明:不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条件仍然可以发生对外直接投资。这是由于这三种优势并不一定构成充分必要关系,都可以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诱发要素,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即若一种优势足以弥补其余两种优势的不足时,就有可能诱发对外直接投资。这是因为企业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的优势是对外投资的直接诱导因素。就总体而言,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优势型投资,这主要是因为它们拥有较强的企业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的优势,直接诱导因素在起主导作用;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从事目标型投资,因为它们在企业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受间接诱导因素的影响。纵观我国境外企业投资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境外企业投资类型主要有两大类:----优势型投资:即发挥自身优势,谋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尽管我国的总体技术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且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加以利用,例如,就我国适用技术而言,我国拥有大量成熟的工业适用技术,这些技术十分适用于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或经济落后的其它发展中国家,因为小批量、多功能的生产工艺较适合发展中国家小规模市场的需要,劳密型的技术设备较适合资金稀缺,熟练工人匮乏的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就地取材,替代进口的技术较适合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国外控制的需要。另外,适用技术大都是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后期阶段的成熟的标准化技术,其优势不再是技术而是价格,而我国技术转让成本较低,在价格上有较强的竞争性。所以,这些技术进入国际领域会有一定的市场。而在高新技术方面,如航天、超导、生物工程及软件开发等高科技领域也有自己的优势,且这些高新技术优势在世界上已居于领先地位或达到世界水平,仅以863计划为例,该计划实施十年以来,共取得成果1398项,其中550项达到国际水平,如北大方正公司的激光照排技术就风靡全球华文报刊市场。除此之外,我国在服务贸易,传统技术等领域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也可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实现自己的优势发展。 正是基于我国工业局部上的竞争优势,我国企业到境外投资的领域,已从初期集中在贸易方面,发展到现在的矿业开采、石油天然气开采、林业开发、远洋捕鱼以及机械制造、产品组装、加工制造、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众多行业。9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以设备、技术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加工贸易,成为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并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境外加工项目,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如一汽,金威,洛拖,海尔,春兰,上广电,鹿王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在境外开展加工贸易,生产组装自己的产品,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培育自己的名牌产品,均已收到良好的效果。----目标型投资:即以一定的贸易目标为追求动因的投资。这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要素禀赋、市场份额、企业规模及产业结构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成为企业加快发展的限制条件,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则可以利用东道国的区位优势,从而缩小上述差距,实现加快发展企业的目标。就我国而言,目标性投资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1、以获取要素禀赋为目标的投资。就要素禀赋而言,我国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是很稀缺的,如果依靠国内的现有资源、或单纯依赖进口贸易所得到的资源产品,已不能解决当前日益突出的资源供求关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在海外开办一些渔业、林业和矿产、石油开采的企业来补充国内资源的稀缺。同样,通过在海外投资,尤其是通过在发达国家的投资,还可使我国企业更容易直接获取许多国内贸易得不到或难以得到的先进技术。除此之外,到境外投资办企业,实际上也是在海外利用外资或国外的资本市场。 2、以市场为目标的投资。在完全市场的条件下,国际贸易乃是企业对外扩张的最优方式,但在现实中,由于市场是不完全的,包括关税、进口限制、其它非关税贸易限制等。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些贸易限制因素对企业在被保护地区从事对外直接投资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尚未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与某些发达国家的贸易还没有取得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使我国的出口产品在进入某些区域时会受到歧视性差别待遇。在这种情势下,对外直接投资是替代商品出口,维护原有市场和扩大新市场的有效手段。 3、以企业发展为目标的投资。马里斯和鲍莫尔等人认为企业有扩大规模的偏好而不只是净利润的增加,或者说追求的目标不是即期利润的最大化而是未来利润的最大化,原因就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在足够分离时,经理偏好就会取代股东偏好占主导地位,企业可通过降低股东的红利来实现经理的扩张战略。但在我国,国有企业尚未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分离,即使分离,经营者也不足以控制企业,行政干预或主导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作为最大股东的国家,其偏好不在于利润最大化而更倾向于规模增长最大化。这是因为受赶超意识的支配,国家希望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尽快占有国际市场份额,以便同发达国家相抗衡或摆脱其控制。因此,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决策时起重要作用,这种以企业发展为目标的投资是我国乃至发展中国家区别于发达国家的独特模式。 4、以产业转移和劳务输出为目标的投资。虽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都是解释以产业转移为目标的对外直接投资,但由于这两种理论均建立在以垄断优势或比较优势基础之上,所分析的主要是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横向分工型投资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型投资,故无法解释我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实践。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有重大差别。在我国,传统落后的农业部门和具有较新技术的现代工业部门同时并存,这种二元经济结构是由于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实施重工业超前发展战略造成的,它使得产业间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经济组织形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1978 年前26年里,我国农业产值累计增长99.8%,平均每年仅增长2.7%,而同期工业产值累计增长是农业的15倍,年均增长是农业的4.23倍,增长率上的巨大反差,使得两大产业供求关系出现失常以至断裂,产业关联极为脆弱。80年代初期及中期,由于农村改革成功的进行,我国工农业间的相对收入差距曾一度缩小。但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城市消费需求结构所引发,我国工业再次出现了以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为主的增长趋势,二元结构再度复归和强化,重化工业均为资金密集型产业,国民经济重化工业化预示着社会单位产品中资金含量的上升。它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原有轻工业的哺育,不会自动让出市场,农村工业欲要发展,仍需与城市工业升级遗留下来的原由层面展开竞争,其结果是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激化。如何解决我国二元产业结构的矛盾?利用国际市场转换机制不失为一条很好的思路,即通过劳密型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的外向型发展来避免城市与农村在工业上的争夺。这是我国今后指导对外直接投资所应注意的方向。 二、我国企业境外投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境外直接投资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进入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企业境外投资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作用和影响不断提高和加强,已超过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但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全球生产能力普遍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国际市场出现了资本过剩,生产过剩和商品过剩等,因此,在此情况下,对我国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首先,竞争、合作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中国在经历了20年的改革与开放后,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健康的发展,并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通过市场的磨练和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加强,一大批具有相对优势的企业集团已经形成,这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消化国内过剩的生产设备和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为确保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国企业就必须扩大开放,跨出国门,在境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外的市场和国外的资源,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第三,在技术上,我国在传统工业、成熟或标准技术、小规模制造和劳密型技术等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可供其他迫切需要适用技术和产品的发展中国家投资之用。 第四,虽然近年来由于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回潮,我国的对外贸易因此受到了影响,为避免贸易壁垒,我们可以通过在境外投资建厂,就地生产和销售,以极大地促进我国的外贸出口。 然而,就我市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市作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在对外出口贸易上表现为很强烈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一方面有大量的轻纺工业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国,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成熟的、实用的与工业技术密切相关的技术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有待出口,从而造成了我市工业产品出口只能在初低级、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密型产品结构上进行徘徊,进而导致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不畅;在进口上则表现为很强烈的剪刀差特征,通过对我市进口产品的特征分析,不难看出:1、大型的进口成套设备多;2、技术含量高的生产设备多;3、进口后造成与企业“预期”不符的生产设备多,因此,抓住市场机遇,特别是那些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货币不断贬值而人民币则相对坚挺的时候,鼓励企业向外发展,调整产品结构,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促进黄石经济的发展是有很现实的意义的。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对策 中国企业走出去,实行国际化经营是一种必然趋势,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过程。所以,向海外寻求发展是中国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是增强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市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基地,工业基础牢固,技术优势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极为明显,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物资资本也极为丰富,因此,寻求企业的海外发展与跨国经营是我市实现国企改造,产业结构调整,人员分流和第二次创业的必选之路。为此,在现阶段应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即根据我国的国情参与国际分工,主动利用国际资本、国际资源和国际产业提供的有利条件和机会参与国际大循环。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境外投资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中的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尽快确立其总体发展目标对推动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应将企业的跨国经营纳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计划中,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实施重点倾斜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实施跨国经营。在投资区域选择上,坚持重点区域与市场多元化战略相结合的原则,优先考虑打入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和市场;在行业选择上,以企业自身竞争优势为基础,突出出口导向型和资源导向型的跨国经营发展;在投资形式上,要坚持独资与合资、新建与并购相结合;在合作伙伴选择上,要有与世界知名大跨国公司结盟的战略意识,以便降低风险、分享大跨国公司在国外的资源优势和特殊优惠;在海外企业管理上,要推行属地化管理,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国公司。 其次,根据我市近50年来的工业发展状况,我市在冶金、建材、机械、轻工、电子等行业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具备了一定的研制开发能力,有一定的优势,具备了初步向外扩张的动力,如,黄石锻压机床有限公司于80年代初从比利时LVD公司引进的液压剪板技术在经过了近20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现已具备研发和生产数控机床的能力;又如,黄石自行车厂虽于93年曾破产后重组,但由于当时未能及时地调整其产业结构,实施对外扩张战略,最终导致重组失败,设备闲置至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面对物质资本、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闲置与浪费,可否通过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实现上述资本的有效利用呢?答案是可想而知的。因此,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地区产业政策,引导企业跨国经营是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2、建立引导海外投资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 我国现有的有关对外投资法规中缺乏主要的、基本的法律,很不健全,制约了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以利于海外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国家应尽快出台《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法》和《海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由于这些法律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在国内利用外资的有关法律,因而应立即组建起草班子,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嫁接”和“移植”国际法规和惯例,对世界上有关国家现行的法规条例进行分析、论证和借鉴。同时,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我市的实际,通过地方人大制定相应的法规,指导企业向外发展,同时还要加强政府各部门间的服务与协调功能,在鼓励什么,禁止什么,转移什么和发展什么的前提下,加强市场环境建设,推动我市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 3、完善跨国经营管理体制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这是经过了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也是推动企业向外发展必须注重的除政治风险和市场风险之外的另一种风险。就我市出口企业的管理而言,有许多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就国家的宏观调控而言,对于那些从事企业境外投资的先行企业应尽快对其进行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重塑和再造具有全球战略意识和经营观念的新型企业模式,要着重对母公司的经营机制和决策方式加以改造使其规范化。按照国际市场营销惯例来组织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公司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提高对海外子公司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根据全球战略变化的要求,切实做到对境外直接投资活动的规范管理。 目前,我市企业的境外直接投资虽不多见,但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健康的发展,我市传统出口产业必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根据黄石商检局近10年来的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市传统出口产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产业出口需要由要素驱动型向投资驱动型转化。针对这一情况,市委、市政府应积极行动起来,制定措施,加强管理,就我市企业境外投资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价格政策和国有资产评估等政策进行研究与探讨,使我市企业的投资行为能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下健康地发展。 4、力促工贸联合,共同组建跨国公司
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内外贸分离的思想意识导致了众多的工业企业对国际商务知识的缺乏与了解,也导致了许多外贸企业有国际商务经验却无实业的“尴尬”局面。现实的发展需要外贸企业向实业化方向发展,生产企业需要与外贸企业相结合,共同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为此,应积极地探索方式与方法,改变目前这种工贸企业各自为政、孤军作战的局面。消除一切不必要的内部竞争,打破企业之间的界限,促进工贸企业的有机结合,共同参与国际竞争,发挥企业间的整体优势。为此,笔者认为,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我市未来的海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可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一实际情况,在充分考虑各企业意愿的情况下,结合国际惯例,在我市积极推行经纪人代理制,培养一批高素质,管理经验丰富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推动我市企业跨国经营的向前发展。
更多阅读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是同义语。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74年使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来称呼他们的社会主义学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进一步把社会主义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而把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称为共
什么是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的基础是什么
团队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地驱除所有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同时会给予那些诚心、大公无私的奉献者适当的回报。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
转载 第三只眼缩短折旧年限60%的基础是税法上的最低折旧年限还是 税法规定折旧年限
原文地址:第三只眼缩短折旧年限60%的基础是税法上的最低折旧年限还是会计折旧年限作者:缩短折旧年限60%的基础是税法上的最低折旧年限还是会计折旧年限2014-12-22第三只眼第三只眼案例杀气腾腾如某六大行业的企业2014年采购固定资产,
宗法制度浅谈* 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在西周,天子是全中国人民和土地的最高统治者,但他无法靠个人和直系宗族来控制全部臣民和土地,当时的办法只能靠宗法分封制。他直接控制王畿,此外的则分封给同姓和异姓的诸侯。除了王畿内公田的收入 ,他就靠诸侯的朝贡。王畿内分封为许多
魏德圣:尊重的基础是了解
访问魏德圣的节目贴出后,有几位读者希望能贴出三万多字的原始采访场记,当日在“杂志客厅”采访,时间较充分,谈及不少层面,得失都很有启发,电视节目时间有限,编导陈琛说舍弃一些内容时感觉可惜,说这是她做的最开心一期节目,“付出的都是情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