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金融公司的开业和首单汽车金融消费的售出,刺激了媒体、汽车制造业和销售业、金融业、投资界的神经,而经济学家特别是那些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为己任的经济学家则更为兴奋和躁动。大大小小的汽车厂商都在拟定进军汽车金融的宏伟计划和路线图。
从媒体和汽车厂商有意识开始,汽车金融还没浮出水面就被认为是中国经济领域新阶段一个新兴的暴力行业,一次富豪级的投机,一场没有输家的豪赌。
银监局起草和修订的《汽车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几易其稿,引发汽车产业与金融业的激烈争辩。对于这个由汽车金融机构的监管层主持的《汽车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立法程序与过程的法理和科学难以评价,但争辩却昭示了汽车金融时代来临前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种种论点充分印证着监管层和业者之间的讨价还价,以及实力不同的业者之间的相互设防。
关于媒体所指称的汽车金融的种种报道与平说,还很难读到对于“汽车金融”这一行业概念准确定性的描述,根据国内经济行业的分类经验,汽车行业和金融行业根本无法融合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经济。而这正在酝酿和生成中的中国汽车金融又一次被看作为一场新的暴利游戏,试图操纵和把持这个游戏的是那些差异巨大的中外汽车场上,而能够制定游戏规则的监管当局从开始就处于这个游戏漩涡的中心,四处都不是最佳出路。现在还很难说谁会使这个游戏真正的设计者,但游戏最后的胜利一定与消费者无关。
自2000年以来高速增长的汽车消费易被广泛地认为实际住房消费之后能够拉动GDP增长的又一重要动因;而2004年下半年持续低迷的车市,汽车消费贷款的全面紧缩被指为重要祸因。持续多年高增长的住房消费信贷业务成功有序稳健运行之后,推动《汽车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施行成为因建当局的首要工作,各家汽车厂商业均跃跃欲试准备争取拿到第一批汽车金融牌照,当时大众和上汽的合作谈判被市场公认为当然的第一号,福特、通用、丰田等外资巨头也都加快步伐。
实际上,汽车金融要成为一个产业经济,其间的道路原比人们想象的要漫长;上述企业的产业投资冲动正是被汽车金融的“暴利理想”诱惑所致。虽然我国大型汽车集团企业的财务公司被看作是建设中国汽车金融的基础业务平台,但从该业务发展的技术层面分析,汽车企业的财务公司根本难以承受这一使命。监管当局却应当防止一哄而上的造势以及太多的进入这对我国汽车工业和汽车金融等产业经济的伤害。
卖汽车还是卖金融?
汽车金融业务的核心,无论是卖汽车还是卖金融,其最终端的市场型态仍然是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分期付款。
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开展已经有近十年的历史,目前亦成为各家银行各代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业务贷款余额和利息收入(包括个人边际收入)等考核指标占到银行私人消费贷款业务的40%以上。这种状况在2002年5-10月建增一度演变成银行之间及保险公司之间恶性竞争的态势;2002年10月之后出现的近乎井喷的贷款逾期风险,让所有的银行和保险公司纷纷中止该业务的扩张直至部分地区全面叫停。在这场无序竞争中损失最大的还是保险公司,其中平安财险、人保财险、太平洋保险三大保险公司开张的汽车消费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业务高达58-62%的车险佣金一直是公开的秘密,并成为汽车经销商竞相要价的砝码。保险公司设计的营销策略是与保证保险捆绑销售其他车险。而近60%逾期风险的结果有力地回应了这种无序的市场行为和不规范的市场竞争,保险公司的在该业务上的亏损需要很长时间来弥补。
有的地区是由汽车经销商和担保公司或一些投资公司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提供市场营销和担保服务,这种以转嫁风险而追逐短期立意的经营思路后患无穷,上述企业在实力上和经营能力上根本无力承担贷款风险。相关银行也正在吞噬这个恶果。
几年前,90%的中小汽车经销商的主要经营利润是保险公司的车险佣金而不是汽车销售利润和服务收入,2003年车险费率放开以后,严重打击了中小型汽车经销商的合作积极性,汽车消费贷款总量直线下降了近五成。同时由于银行和保险公司对该业务业绩考核和政策的频繁变动,特别是表现为保险公司和银行总是在年初审慎、年中放松放量、年末收缩反反复复的业务经营模式对汽车销售资金回笼的影响,都进一步强化了汽车制造企业坚定建立自己的汽车金融体系的信念。
在汽车厂商对汽车金融越来越高的呼声下,银行业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改进原有的汽车消费信贷服务模式,试图以市场份额和资本实力占据其车金融市场的有利地位。浦发银行最早推出在银行展卖汽车的“一站式”汽车消费信贷服务,中国银行推出的“直客式”汽车消费信贷服务,招商银行推出获取有回购车价格的“团购式”汽车消费信贷服务,建设银行与保险公司、汽车厂商三家捆绑推出“团体式”汽车消费信贷服务。从这些现象分析银行希望与汽车产业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靠拢获取汽车消费信贷的安全的经营利润。
另一方面,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型汽车集团财务公司在汽车消费金融业务领域至今仍然毫无作为。汽车集团财务公司从事汽车消费金融业务最大的差异和障碍在于,汽车销售已经形成全国性的区域划分明确的销售网络和管理层次,但汽车消费金融如果依附于这种地区分割、管理分散的销售管理网络,汽车消费信贷资金的风险与管理必然无法加以控制;其次作为控制消费信贷资金风险最有力的手段是实行借款人和贷款行为的居住地或户口所在地的地域化管辖制度,因而汽车厂商有限的一两家汽车消费金融分支体系无法做大汽车金融产业,更物理与网点遍布全国的银行相抗衡。
如何将竞争劣势转换成为优势动力,对于欲大力发展汽车金融产业的汽车厂商(包括外资汽车巨头)或其他企业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
但是,影响我国汽车金融产业和生存和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关系到汽车金融产业的投资方,在当前的金融管理体制下,诱发或导致金融灾难、危及的可能仍将存在。
做金融还是做市场
我国汽车工业和国际的差距不仅仅表现在产能上和汽车质量上,最重要的是汽车服务,包括销售服务、售后服务、维修服务等等,由于缺乏有效的金融资本支持严重地限制了汽车制造业和汽车销售市场的发展壮大,特别是难以赶超国际大型汽车企业。
无论是国际巨头如大众、福特、通用、丰田,还是国内众多规模大小不一的汽车厂商,投资经营中国汽车金融业务面临的最大障碍并不在消费市场和信用体系等方面,而在于我国的金融体制中,缺乏完整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资本工具。我国的消费金融产品不过是银行赚取资金存贷利差的途径,汽车金融只是消费金融产品之一,而各家银行对消费信贷产品经营的市场化特征也毫无差异可言,并且与其他金融产品也缺乏资金市场资本工具供应链的联系;这些金融产品都是作为单一产品形式存在,还不能融合到资本的营运增值流通中去。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在资本是常的服务上走得越来越快,市场开拓的策略和营销技术也很静名。在有限的金融管制空间内创造了应对市场需求的资本产品和资本衍生工具,如:票据业务的拓展与完善,仓单、提货权融资业务,保兑仓及应收账款融资服务,保理、保函、贷款承诺、国内信用证等等,这些大胆的突破都将为国内汽车金融市场的萌芽和成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另一方面,汽车金融业务还将深陷另一个将会是极为漫长的泥淖:汽车消费的个人信用。当下的经济现状和社会现象是没有一家信用服务机构,也包括政府机关能够准确真实提供和把握信贷消费借款人偿还能力的评估以及信用风险的定价。影响和阻扰中国金融体系完善和发展无法逾越的障碍就是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而建立一个真实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征信制度绝不可能很快奏效。我们相信在国内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外资巨头和国内汽车厂商将会很难有一个安全可靠、行之有效的汽车金融消费营销策略和营运体系来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所谓针对消费者个人的信用评级,由于没有可以真实可靠的个人信息来源做保证,无法形成准确的个人信用评价基础。
中国汽车金融市场和产业的形成绝不是有几部法规、几个政策,若干个实行者。
任何一个市场阶段都存在着市场本身的阶段性规律,在中国段时期内尚不能形成符合汽车产业型态的市场雏形。国内的汽车厂商以为做了汽车金融就能够扩大生产、扩大市场;外资巨头以为有了汽车金融就占领了市场份额和利润,这都是缺乏对汽车金融国际化、本土化市场基本共同认识的偏颇观点。
事实是,正是基础部分沙子的存在会导致整个大厦的倾覆。
作市场还是做服务?
金融资本市场的经济强势主要体现在他创造的巨大利润和对产业的推动上,汽车金融市场的广阔和暴利是显而易见的,但汽车金融绝不能成为汽车制造的出路,特别是不能成为汽车集团财务公司的出路和路径。
然而,汽车金融的暴利来源于销售汽车和汽车金融促进汽车销售的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甚至是本末倒置的;汽车金融的基本构架一是金融服务一是汽车服务,这两种服务职能的融合才涵盖了汽车金融的全部意义。国外的汽车金融产业是资本市场在汽车工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非在特定的市场中创造出来的。汽车金融业务的核心在于金融服务。相对于厂商的汽车销售而言,在销售环节提供的金融服务及其资本衍生工具能够充分保证厂商的资金需求和高效运作,而资本效率的提高绝不是汽车制造和生产的效率可以同日而语的。相对于汽车消费环节,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完整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汽车制造业的生命力所在。
汽车金融产业的发展不在市场而是在服务。包括:
一是提供简便、快捷、专业的汽车个人消费信贷金融服务。国内银行和保险公司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已经能够说明任何一家汽车厂商都不具备在中国独立开展汽车消费信贷服务业务的经营能力和市场资格。目前汽车消费贷款也只是银行众多个人金融业务的一个品种,毫无金融从业经验的汽车厂商们图谋汽车金融的真正用心是在于期望中的汽车金融公司的筹资功能。
二是汽车销售资金体系和管理平台合一的资本营运服务。在中国,各家银行的金融产品和资本工具一直是单一的和统一的,汽车金融单一的消费信贷产品经营模式不能和资本市场相互转换,必然会导致风险的加剧和资本单体循环的低效。只有形成完整的资本体系和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服务,汽车金融产业才会步入良性运行状态。
三是汽车生产、销售和服务体系。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将会是汽车厂商涉足汽车金融的唯一选择和必然归宿。只是这种低水平的汽车金融产业仍然成为汽车厂商多元化发展和涉足金融业的一个幌子,中国真正的汽车金融产业仍将无法形成。
大势何在
汽车金融发展前景的乐观分析决非纸上论道,它必然使也只能是中国汽车工业走向国际化、产业化发展的根本选择;我们有理由去相信汽车金融产业将成为推动中国汽车工业长野经济发展的血脉所归。
中国目前汽车金融市场可能的道路应当是:整合汽车金融服务业务的多个要素,构筑汽车金融服务业务的基本厂框架,开发汽车金融业务经营结构和运营模式。
在此基础上,我国的汽车工业才能作向现代意义上的汽车金融产业时代,并融合到国际汽车市场和资本市场中去。
在发展和推动我国本土汽车金融业务的初期,在汽车消费信贷和资金营运等方面,汽车金融公司均不能也无法离开银行的资本工具职能和营运体系;应当保证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和管理必须符合现行金融监管制度和金融系统稳定的需要,如果允许汽车金融公司多方式多渠道的筹措和吸收社会资本,那么监管当局对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整顿事件有回反复上演。
汽车金融业务的核心在于提供多项专业化的服务,就目前我国汽车工业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而言,比较可行的方案和步骤首先应当是汽车厂商在完善汽车销售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配合银行的汽车消费业务开展广泛的汽车金融服务工作,这种金融服务包括:针对个人购买汽车的消费贷款提供汽车消费咨询、汽车消费款及保险代理、贷款担保及担保服务、贷款管理及逾期贷款催收;不良贷款追偿、借款人自信调查及个人信用服务、车辆评估和销售服务及其他衍生增值服务;开展对汽车零售商(以4S点为主)、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汽车厂商的融资服务,包括:票据业务,仓单质押、保兑仓、提货权等融资服务,应收账款融资服务,信用证、保函等,以及其他综合金融服务业务。
汽车金融市场和业务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有很多,但市场发展和利润回报也更为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