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就业第一课:我欢迎这样的毕业生》
两天都没有等到小婕的电话跟我约时间,我只好一个人先去办完公事,顺便拜托那位测评师朋友帮忙。朋友跟我是铁哥们,也很热心,答应一定尽力。临走他给了我联系办法,嘱我转告小婕来做测评之前最好先电话联系,怕临时有别的事占住了时间顾不上。 我打电话给长辈,是小婕接的电话;我正准备和她说事,只听见她喊说了句“爸爸,你的电话”,就把电话递开了。我跟她爸爸说自己已经去过那家人才中介公司了,问为什么小婕这两天没和我联系。那边电话停了片刻,大概是捂住电话询问小婕吧,然后说她准备后天去,前两天没空。我心说没空也应该早点告诉我呀,忍住气把我那位朋友的联系办法告诉了长辈,请他关照小婕务必事先联系好、按照约定时间前往。 过了两天,我以为小婕已经去过了,没想到又接到长辈的电话,说小婕还没有去。“小婕让我拜托你,能不能帮她打电话约好时间啊?小婕说跟那人不熟,怕说错话。”最后我的耐心开始崩溃了,只能说:“对不起,回头再说吧。我要开会去了,先这样吧!”后来我还是帮小婕打电话和我那朋友约好了,也不知道她后来按时去了没有,结果怎么样。 此后这位长辈没再给我电话,也许他有些恨我不肯帮忙,也许他也看出自己女儿有什么问题。我觉得自己是逃过一劫,我不可能供一个菩萨,什么事依顺着她,代替她去做,更不可能让公司供着她。也许我有些冷酷,但我的精力真有些疲惫了,从摆脱晓东以来一直如此。对于小婕,我还记得她小时候的样子,那时她只是孩子,对大人天真地依赖。这次间接的交流,我觉得她的陌生不只是多长时间没见面的那种,而是固有一种亲切感觉的稀释;面目全非,完全等同一个陌生人,混同于百万个跟我无是无非的大学生的群体洪流中了。 现在只要有人提到大学生,我就想起晓东和小婕他们俩,我这头就个儿大。 当然,我承认,一两个大学生出问题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人都有问题,但是对中小企业来讲,用人的决策对错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遭遇过一次已经足够,自然不敢再冒险用企业宝贵的时间来跟这些人玩游戏。即便将来企业会招聘一些大学生做事,也一定要加上一条:有若干年工作经验才行。还是让玩得起的企业先去磨炼他们吧,我们只要能给公司带来收益的人。
![第22节:让玩得起的企业去磨炼他们(7)](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464778993218.jpeg)
采访后记: 郭总说自觉得这段用人经历当真如噩梦一般。虽然他说“以后再也不用应届毕业生”有些偏激,却是将心比心可以想通的。 在人们眼中,大学生是一个群体,人们对他们的评价容易由一个具体事例泛化到一个全体的概念。“晓东不可用”导致“应届毕业大学生不可用”,这本是个不等式,却因为心灵上的阴影加重了一块最重的砝码。毁掉一个形象很容易,再建一个形象得付出数十倍的努力恐怕也难以挽回。用人单位有了顾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危及到晓东尚在校园里的师弟师妹们,这个代价太大了。 人们评价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往往都认为他们是温室里的花朵,虽然已经毕业,走向社会,但在心理上却极不成熟。从校园里出来,他们往往还没有明确的人生目的和规划,找不准自己在社会中应该担当的角色;没有经历磨难,不通世事,从而根本不了解工作的意义,更别提对工作、对他人、对社会所应该具备的责任感。 企业录用大学生是看重其可塑性比较强,学习新知识新事物快,并愿意做一些繁重的活儿增强企业活力,但如果大学生缺乏主动心态则很难得到企业青睐。 错的已经错了,现实问题总还要去解决,套在应届大学毕业生头上的咒语什么时候能够解除?这还是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否则恶性循环下去,又对谁有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