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探讨为人从商之道:商道如水》
人与狼 《周易》说水“曲折萦回,养其势以合小为大,育也”。这里面,“养”的概念非常重要。想一想,我们看不到点滴之水和纤细之流的力量和气魄,但涓涓细流汇集整合为大江大河,水的宏大气势就让我们惊叹了。这个汇集整合的过程,就是“养势”的过程。气势“养”成了,水就不仅会长流不息,而且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功能优势。如孟子所言:“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就是说,这时候的水,看似平静,但如果击打水面,水花会高高溅起,越过我们的额头;如果水流激荡奔行,则可以穿山越岭。这是水天然就具备的功能吗?不是的,是因为水的气势养成了,才会有这样能力。人性和水是很相似的。 水的这种“养势”的过程,和企业文化的打造异曲同工。 宁高宁说:“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个企业有一股劲,这股劲在大家的眼神里、笑容里、脚步上,我想这一定是企业的文化。” 企业文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管理者重视起来,“共同愿景”也成为很时髦的词汇。
![第42节:人与狼(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465970874617.jpeg)
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圣吉用“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 来描述群体目标,指出“共同愿景”是群体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群体全面的活动中,从而改变组织成员与组织的关系,成为强大的驱动力。 宁高宁说得更为直接。他说,企业的真正生命力一定是来自它的团队,它的价值观和由此产生的使命和目标,这是企业的内在核心动力。 1983年,英国壳牌公司做过一项调查,即全球500强企业的生命周期有多长,并将结果保密了15年才对外公布。调查显示,这些非常成熟的公司平均寿命只有30到40岁,还不到常人寿命的一半。只有20家公司存活了200年以上,并依然充满活力。 管理学者们关注到这一现象,他们发现企业员工拥有“共同愿景”非常重要,这是企业长寿的关键之一。例如,壳牌、BP是两家能源公司,多年的主要业务是石油和天然气。但企业并没有将自己定位成一家“从油井里打油的公司”,而把“新能源转换的领导者”作为对自己企业的角色定位。他们在此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虽然目前还没有挣钱,但他们考虑的是30年后公司的状况,而不是短期行为。 企业的价值体现为其存在对社会的意义。要衡量企业的价值,就要看员工是否会为自己在这里工作而自豪并充满激情。这代表了一种意义和价值。这种精神财富比任何技术、资金和资源都重要,也是企业长青的关键因素。 实际上,这也是我们所谈的企业文化的内涵。只是,真正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寻觅追求的结果,它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企业团队的上上下下,绝不是纸上、墙上或者嘴上的条文和口号。 柳传志经常说:“不管是什么样的人进入到联想,都要熔化在这个模子里。这一点我们叫入模子。你可以改造这个模子,比如说我们有些地方做得不好,大家提了以后我们可以修改,但进来之后就要按这个做。” 这个“入模子”的过程,就是“养”的过程。 成功的企业文化就像“水”一样,无形、透明,润物无声。企业的员工通过这默默流动的“水”浸染磨砺,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商业行为方式,会使企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本书的诞生轰动了整个管理学界,它就是《基业长青》。而该书之所以轰动,乃是在于回答了一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在同样条件和同样水平下,经过几十年发展后,一些公司会得到长足发展而另一些却逐渐衰落?两位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在对比了财富500强中的成功者与失败者后发现,得到长足发展的公司都是“愿景型”公司。摩托罗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