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探讨为人从商之道:商道如水》
信水长流 老子说到水的一个特点是“言善信”,意思说水是言而有信之物,像河水的汛期一样应时而至,恪守信用。的确,河汛来有时,去有时,潮起有时,潮落有时,仿佛信守自己的准则和承诺。因为水的诚实守信,所以水也被古人称为“信水”。 比照我们人类自身,我们能被称为“信人”么? 信,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信”更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就是不可更改的“根本大法”。 中国人讲信,首先谈的是“诚信”和“忠信”。细细体味,我们能够体会到这其中的义理。诚,是对人、对事诚敬有加。言语的信,是诚敬态度的自然延伸。这就是孔子说的“言忠信,行笃敬”的道理。而忠信,将信和忠连在一起。忠,本义作“敬”解。“不懈于心为敬;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说文》)尽职尽责是忠。忠,是内心想到、牵挂并承担着,因此,是“心”字底。忠,发音为“中”声。“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也被称为正直之德。从这两个层面来看,古人把信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我们也就容易理解了。 一个人可以失去财富、失去职业、失去机会,但万万不可失去信誉。 春秋时期,子贡向孔子请教管理国家政事的要诀。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说,要有三个条件:足够的粮食、足够的军队和民众的信任。 子贡问,如果万不得已,在“食”、“兵”、“民信”这三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余下的两项不得已要去掉一个的话,去掉谁?孔子的回答让我们刻骨铭心:去掉粮食。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孔老夫子将信放在比命还重要的地位。

“一个人可以失去财富、失去职业、失去机会,但万万不可失去信誉。” 许多欧美人士都这么说。可以看出,在差异巨大的东西方文化中,对信的理念,却是惊人的一致。 2006年初,美国一所高中的一群学生,让全美聚焦了一个似乎是永恒的话题——诚信。 美国堪萨斯城郊的一所名叫Piper 的高中,118 名二年级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其中28名学生从互联网上抄袭了一些现成材料。此事被27岁的任课女教师帕敦发觉,判定为剽窃,这28名学生的生物课得分为零,并面临留级危险。 在一些当事人家长的抱怨和反对下,校方要求女教师提高那些学生的得分,这位女教师愤而辞职。面对社会舆论压力,学校董事会不得不在体育馆举行公开会议,听取各方意见。结果绝大多数与会者支持女教师。该校近半数教师表示,如果校方降格满足少数家长修改成绩的要求,他们也将辞职。他们认为,教育学生成为一名诚实的公民,远比通过一门生物课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