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探讨为人从商之道:商道如水》
目 录 序 茅于轼 引子:静水照大千 普惠万物之德 企业忠良 宁高宁在管理中,一向把人作为首要因素。他曾经拆解企业的“企”字,向华润人传递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企业“人”在上。他认为,公司员工最需强调的是“忠良”精神。每位员工作为职业人的“忠心与良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只有精神素养提升了,管理水准才能真正提升,国际化的企业管理方式才能真正导入。 水生财 1954年,在德鲁克出版的第一本管理学著作《管理实践》中,开篇就这样问到:“企业是什么?”当然,没有人去问、去深究这个问题,因为大家普遍认为,企业就是一部赚钱的机器,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50年后,当德鲁克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依然认为“企业界到现在还没有理解它”。他说,他们认为一个企业就应该是一台赚钱的机器。譬如,一家公司造鞋,所有的人都对鞋子没有兴趣,他们认为金钱是真实的。其实,鞋子才是真实的,利润只是结果。 谦卑胜刚强 这位券商不只是对人傲慢,做事也缺乏谦卑心,总是恃强求胜,在证券市场上呼风唤雨,操作手法十分凶悍。他虽然钻研老子思想,却忽略了老子说的“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他恰恰相反,不仅“得寸”,更要“进尺”。后来,他管理的这家公司因亏损巨大而破产,最终从证券业消失了。 信水长流 诱惑!商场中存在太多的诱惑,使得诚实守信这样“3岁小儿都知道”的道理,许多成年人都“做不得”。暂时的成功,一时的赚取暴利,置换的代价就是放弃诚信。理智的人都知道,这种置换,虽然获得暂时的利益,但丧失的,却是长久的发展空间,甚至成为市场的禁入者。

循理而行之义 舍得之间 十八世纪的时候,中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GDP是世界第一,类似于目前美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但是,被奉为市场经济鼻祖的亚当·斯密却断言,当时的中国已经富到头了,不会再有发展潜力。他为什么这样说? 波澜不兴 巴菲特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当一个人手里总是拿着一把锤子,那么他看什么东西都像是钉子,会经常忍不住去砸一下。当一个人每天都盯着股票行情的时候,他就很难能够克制自己想去干点儿什么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