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雄霸商界秘籍之世界商道》
4 扬长避短猛捅竞争对手软肋 同样是学习,有的人会学习,有的人却不会学习。会学的人懂得扬弃,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按需索取。同样是竞争,有的人会竞争,有的人却不会竞争。会竞争的人懂得知己知彼,知道对方的短处在哪里,扬长避短,猛捅竞争对手的软肋。日本人就是最善于学习、最善于竞争的人。 日本人最善于学习、吸收外人的优点并丢弃缺点。例如,汉文化对日本的文化影响很大,但日本并没有进口中国的“仁”和“太监”。日本人善于向竞争对手学习,同时也很清楚地知道对手的弱点。作为后起之秀,日本人之所以能取胜,关键在于他们对竞争对手的情况了如指掌,同时又对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有很清醒的认识。 精明的日本人善于避实击虚。日本精工集团在与瑞士名表“欧米茄”竞争中屡处下风,遂将目标转向石英表以期突破。石英表的运行机理是在石英上通入电流,使其发生伸缩性规律振动,然后将此振动以电气的方法连接马达来划出时间。从振动的精确性来说,机械表根本无法与石英表相比。只要拥有耐震的能力,石英表计时并不受温度等变化的影响,能达到十分精确的程度。 当精工表在1968年参加纽沙贴夫天文台的钟表比赛时,十五块精工牌石英表的参赛成绩令考评者哑口无言:瑞士表都排在了日本精工表的名次之后。这恰如当头挨了一闷棍,瑞士人久久无法回过神来。在沉重打击下,瑞士厂商忧心忡忡,坐立不安,直到第二年才把得分表寄往日本,同时不公开名次,并宣布从此停办纽沙贴夫天文台的钟表竞赛。这意味着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瑞士钟表黄金时代已宣告结束。
![第6节:扬长避短猛捅竞争对手软肋(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471534846901.jpeg)
纽沙贴夫天文台“比武”的失败,使瑞士人丢尽了面子。为了雪耻,为了有朝一日能夺回失去的自信和荣誉,瑞士人一味追求机械钟表的极致和高精确度,而忽视了竞赛钟表耐性差、成本高等难以商品化的缺点,他们刚从惨败中逃出,却又步入了误区。日本精工集团则恰好相反,他们没有居功自傲,而是迅速转移思路,准备将竞赛的成绩转化为生产力,作出了将石英表商品化的战略决策。这样,大赛中获得的知名度又为产品大规模生产和走向市场鸣锣开道了。 日本精工集团规定了明确的目标:“生产大众化、小型化的石英表”。1967年,在日本东京举办的新产品发布会上,展出了外表直径30毫米、厚3?5毫米的石英表——精工35SQ。这在当时是件重大的事情,整个钟表业界为之震动。其实瑞士的钟表中心CEH开发石英钟表比日本早,但到了1968年才开始出售产品,迟到了半年。而此时精工表已经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瑞士钟表厂家又失去了一次扼杀精工表的机会。 不久,“石英10年黄金时代”到来了。这10年间,石英技术发展至一个极限,精工超薄石英表9320A独领风骚,厚度仅有0?9毫米,比钱币还薄。特殊高性能的水银电池只有0?95毫米,只超过驱动器0?05毫米,使石英表薄形化取得了飞跃发展。精工集团领导阶层的决策是英明果断的,石英表终于成为钟表业的主流,高质量的精工表在市场上所向披靡,盛销不衰。此后,精工集团进入了鼎盛时期,一鼓作气,乘胜开拓,在国际市场上势不可当。 企业虽有强弱之分、大小之别,但任何企业总会有其优势和劣势。因此,要在竞争中击中对手短处,就要扬长避短,以己之长克人之短,既发挥自己的优势,又利用竞争对手的劣势痛击其虚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目的。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运用这种策略击败对手立足福州的。 胡雪岩的福州阜康钱庄分号开张不久,就和当地的“会首”元昌盛钱庄的老板卢俊辉产生了矛盾。卢俊辉凭借自己钱庄长期积累的信用,想挤垮新来的阜康钱庄。无奈之下,胡雪岩出手还击。 胡雪岩以他多年钱庄经历深知,一旦对方扼住了自己的喉头要置自己于死地,便不能轻饶对方了,反击必须沉重有力,务求击中要害,将对方打得趴下,再无翻身之日。打蛇须打七寸,对手的软肋在哪里呢? 胡雪岩巧妙利用元昌盛伙计赵德贵打听出对手的内情。卢俊辉为了获厚利,大量开出银票。元昌盛现有存银五十万两,却开出几近百万两银票,空头银票多出四十万两,这是十分危险的经营方式。倘若发生挤兑现象,存户们把全部银票拿到柜上兑现,元昌盛立刻就要倒闭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