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雄霸商界秘籍之中国商道》
晋商就是通过上述管理办法,不断壮大发展起来的。在现代社会,投资做项目,更离不开调研,掌握充分的信息,认真地加以研究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1998年,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之后,刘永行适时地把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在:以饲料为主业的情况下保证主利润中心的地位不动摇,然后争取在一至两个领域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28节:机遇一来抓牢不放(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47209670918.jpeg)
刘永行曾经对制药行业前景看好,他准备在制药上大干一番。后来他并没有去做,“我出资成为北京双鹤药业的第二大发起股东,是为了探索进军制药行业的可行性。但是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论证,我最终还是调整了创业目标,打消进军制药业的念头。” 刘永行发现,制药业尽管利润丰厚,但制药业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他通过调查,得到了这样一个数字,即被四川省列为扩张型企业的37家大型企业中有20多家要介入制药行业,况且很多企业在进军制药行业上都比自己有优势。因此,他认为新希望还不具备进入制药行业的优势。因此,刘永行果断地作出决定,调整自己的目标。 当然,若以新希望集团的实力而言,若以刘永行的经营能力而言,如果他当初进军制药行业,相信新希望也能获得成功。但刘永行和新希望追求的是更大的成功和更大的收获。所以为了更大的成功,适时调整自己的创业目标实乃一种明智之举。3?晋商抓住机遇借势而起的借鉴 晋商借“开中法”走向发达之路,其实质就是借国家政策的大势,顺势而作,顺水行舟。经营者一定要跟对形势,要研究政策,明了大势,善借大势。 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老板的成功经验,我们会发现,他们能够把政治因素当作经营环境中的首要因素,并最大程度地应用了政治资源,从国家政策中嗅出了商业机遇,很多都占了发展的先机,待别人觉醒过来急起直追的时候,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完成资本积累,阔步迈向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翁的行列。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讲话时曾经说:“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年广久赚了100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就这样,政府通过保“傻子”,证明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坚定性,树立起了一个新生经济形式——个体经济的样板。样板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马上就一大批人迅速跟进。 1978年,哈尔滨呼兰县农民张宏伟领着一群农民进城包工程,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到1995年,他的东方集团在全球拥有33家公司,5000名雇员,个人财富数以亿计。同年,农民出身的张果喜创办了一个家具厂。第二年,他的上海家具厂逐渐发展起来,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江西果喜实业(集团)公司的前身。 张果喜经常说:“做企业要讲政治!我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受益者。”“我们的企业在中国,就应该了解中国的国情,应该掌握我们国家每阶段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好企业的方向,所以我常讲,企业家可以不从政,但不能不关心政治。” 有人问起刘永好最关心什么的时候,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最关心改革开放的政策。”国家每一次出台的政策都包含着深层次含义及趋势,牵涉到社会利益的调整、产业发展的方向、政府的规划与目标等等。这其中孕含着巨大的甚至是千载难逢的商机。也可以简单地说,政策就是信息,信息会带来商机,商机会产生利润。注意关心政策的变化,可以对各种政策深层次含义和趋势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就可以把握商机,转化机遇为财富,在大方向上保持先人一步的发展,政策资源便会由潜在的资源变成真正的商机、真正的利润。 很多经营者是不太注意这方面工作的,认为政策研究“假、大、虚、空”,没有意义。实则不然。对一个商人来说,大到国家领导人的更迭,小到一个乡镇芝麻小官的去留,都会对自己有影响。比如说,在政策方面,国家鼓励发展什么,限制发展什么,对经营之成败更有莫大的关系。走对了方向,顺着国家鼓励的层面努力,可能事半功倍;做反了方向,比如说,某个行业、某类型企业,国家正准备从政策层面进行限制、淘汰,你偏赶在这时懵懵懂懂一头撞了进去,一定会鸡飞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