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珍藏版)》 译者序

 管理学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珍藏版)》 译者序


     《彼得原理》是一本“老”书,1969年初版;也是一本小书,短短10万字而已。但读者应知,在管理学界,一本1969年的薄薄小册子,能挨过四十几个年头,时至今日仍可再版,那就绝不可等闲视之。那么,这本书到底有些什么特别之处呢?

   译者愿替作者试答:黑色幽默。

   按字典的解释,所谓原理,是指普遍或基本的规律,如最最经典的几何原理。本书虽名为《彼得原理》,但此原理非彼原理,反倒是一套似是而非的黑色幽默。作者虽然拼命绷着脸作严肃状,暗地却早已笑断了肚肠。可要芸芸众生理解冷面热肠的幽默,难度不小,一开始,人们甚至根本不知道该以何种态度来看待这部作品。且看作者曾在初版自序中“无奈”道:“最后定稿被交付给几家大出版社的编辑,第一位编辑退稿时附函声明,‘我们看不出此书有任何赢利可能,因此无法鼓励你继续写下去。’下一位编辑写道,‘阁下不该以如此轻松的笔调讨论这么严肃的主题。’另一位建议,‘假如你写的是喜剧,就不该涵盖那么多悲剧案例研究。’又一名说道,‘假如你决心把它重写成诙谐的作品或是严肃的科学论述,我会重新考虑出版此书。’一连十四封拒绝通知函接踵而来。”

   较之美国人,我们中国人有另一种幽默感。我在谷歌和百度上搜索,不少地方都把《彼得原理》当成管理学上的经典原理,一板一眼地郑重介绍。也难怪,管理学是个舶来品,更何况名为“原理”的东西,岂敢掉以轻心呢,必须严肃,严肃,再严肃。这种以严肃对幽默的劲头,按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说法,实在是“坎普”的至高境界哩。

   以译者浅见,《彼得原理》和《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本就是个圈套,若被它套进去了,那就保证跳不出来。不信,你就用书里提到的条条款款对照一下现实生活。瞧这一句,“在层级组织中,每一个员工都有可能晋升到不胜任阶层”,说得对极了;“每一个职位最终都会由对工作不胜任的员工把持”,嘿嘿,正是如此。很好,读者先生(或女士),恭喜,你已经被套进去了。

   以“套中人”的眼界看来,我们会觉得《彼得原理》根本是组织中人无法摆脱的噩梦。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药方”,似乎不具什么可行性。试想,回避晋升,那不是故意跟钱过不去吗?在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跟钱过不去,那肯定是你的错。退一万步说,即便你真的愿意跟钱过不去,吃大亏的也是你:不晋升,那下岗、被炒鱿鱼,坏事回回都找上你。

   这样一看,就很令人忧心忡忡。难道我们只有这样两个下场:要么在不胜任的职位上终老,要么沦为“弱势群体”?在1969年,的确如此。原因无他,那是一个大型组织盛行的年代。而一旦进入组织,我们的发展就只能是纵向的—往上,或者往下。但现在是21世纪,大型组织不再是我们的唯一选择,相反,多方位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多(当然,大型组织仍然有大型组织的好处,在中国,谁不羡慕电信、石油企业的高工资、高待遇、高福利呢)。这就好像《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主人公约瑟连,在军队里他玩不过这个圈套,于是跑掉了事。要摆脱《彼得原理》的支配,同样可以利用这个“跑掉”的做法。至于该怎么做,还请各位读者自行定夺。

   碍于译者水平,疏漏在所难免,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错处,或有心得愿意分享,请一定与我联系([email protected])。

   闾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0147.html

更多阅读

马斯洛论管理 《马斯洛论管理(珍藏版)》 译者序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Maslow,1908—1970)是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作为行为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理论的发展方面有重大影响。1943年,他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

管理的实践 珍藏版 《管理成就生活(珍藏版)》 总序

     郝平   教育部副部长   继《管理成就生活》和《正确的公司治理》两本书出版后,欧洲管理学大师弗雷德蒙德·马利克的《管理:技艺之精髓》和《公司策略与公司治理》等书很快再次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如此短的时

声明:《管理学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珍藏版)》 译者序》为网友氣質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