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快递业观察
证券日报2月20日讯 受金融风暴冲击,DHL也不能避免裁员命运。
从1月30日,敦豪快递公司(DHL)将开始终止在美国国内客户之间的包裹快递业务,并将裁员近万人,而当时也有媒体报道,DHL的裁员计划不会牵连中国。 但是三个月后的今天,这个不裁员的美丽泡沫似乎即将破灭。 近日记者从可靠消息源处得知,DHL有可能在中国裁员,所裁人数约八百人,DHL也计划将个别部门的办公地址搬离大城市,意向地点是成都。 是不是因为成都的消费水平等相对较低,所以以此来节省办公的财政开支,缓解经济危机给予的压力呢? 如果是裁员会否如德国邮政裁员般“屠杀”? 2月19日,记者采访DHL的一名负责人,但他坚决称:“没有裁员,只是内部调整。” 普通内部调整还是裁员? DHL成立于1969年,如今是德国邮政的全资控股公司。 作为全球快递、洲际运输和航空货运的领导者,DHL也是全球第一的海运和合同物流提供商。 据《法兰克福大众日报》最新报道,欧洲最大的物流企业德国邮政集团将宣布裁员,受威胁的岗位多达4万个,大多分布在美国。 其中两万人直属德国邮政,另外两万人属于德国邮政在美国的合作伙伴敦豪快递公司。《法兰克福大众日报》报道,德国邮政集团内有人形容这次的裁员有如一场“大屠杀”。 德国邮政集团此前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预报喜忧参半。其税前利润比去年同期4.68亿欧元降低了8%。 另据《洛杉矶时报》报道,德国邮政集团将在美国大幅度缩减有关快递业务,包括地面快递业务。据报道,DHL正式宣布将裁员9500人。 作为全球四大物流企业之一,自1986年进入中国以来,DHL与中外运组建合资的公司中外运敦豪在中国进行业务发展。 据统计,联邦快递集团(FEDEX)、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敦豪国际公司(DHL)和天地公司(TNT)四大快递公司,目前占据中国国际快递业务80%的市场份额。 就在DHL在德国宣布裁员9500人时,其公关处的工作人员也表态称,目前中国市场不会裁员。 据了解,DHL快递在美国业务重心将全面转移到国际快递服务上,经过此次美国业务重组后,中国一跃成为DHL全球业务量最大的市场,DHL对中国市场的发展有很大的预期,中国也会得到更多的发展资源。2009年的2月18日,记者得到的最新消息,DHL近期似乎也有在中国裁员及内部调整的打算,但具体人数不明。 分三批转移 部分职员将搬往成都 “他们预计先招一批新人培训上岗,然后辞掉这一批老人以更新换代式节约成本。”一个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 记者查阅资料显示,在德国邮政集团(Deutsche Post)2008年11月10日宣布旗下DHL国际快递公司在美国地区的人事将进行精简,同时精简将会波及全球的DHL。对此,DHL中国相关人士曾对外公开表示过DHL在2009年有管理培训师校园招聘活动。 据了解,DHL他指出,本次招聘活动将在北京、上海、苏州、天津四地举行,总招聘人员在400人左右,涉及到高级管理培训生、报关员、销售分析等岗位似乎也印证了上述知情人士的消息,确实在招新人,以替老人的说法。 记者了解到,DHL有一部分人员是信用控制专员,负责催促用户缴纳费用的人员,现在的形式是分布在各个城市,“听说,现在他要整合这部分人员,以往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整合以后是要集中这部分人,整合资源,这部分人马可能要搬往成都,工资目前来看应该不会大幅降低。”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他同时表示:“将有一批人办公地点搬去成都,而且分三批走,5月份之前第一批、8月份之前第二批、11月份之前第三批、今年年底肯定搬完。” 对于上述知情人的吐露,DHL相关负责人也对此予以否认:“也是只称作是内部调整。” 那么以上的变动,似乎也可以看做是DHL在中国的一个整合。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现在裁员不裁员,具体多少真的没有数字,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对旗下信用控制专员的一个整合,改变了以往分散的局面。” 是为收购国内快递公司而调整人员结构? 2月中旬,坊间就有人传言,中外运敦豪已与全一快递达成收购意向,计划在2月底之前签订协议,并在两家公司内部正式宣布。 那么是不是DHL为了收购全一快递而做的人员调整准备?现在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有消息称,中外运敦豪计划出资3亿元控股全一快递,收购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但全一快递总裁惠康德则否认了出让控股权的说法,他表示,全一快递与中外运敦豪探讨的仅是业务上的合作,不涉及股权转让。 惠康德称,双方的合作意向是,中外运无法开展的一些国内快递业务,将交给全一快递操作。他强调,双方的合作方案尚未最终敲定。 记者也查阅相关法律资料显示,按照中国目前的法律,外资快递公司仅可以经营国际快递业务,不能经营国内的快递业务。在四大快递巨头中,除联邦快递通过2006年收购合作伙伴大田集团经营的国内快递业务的资产而在部分城市拥有国内快递业务资质外,美国UPS、中外运敦豪和荷兰TNT集团均未获准在华经营国内快递业务。 那么,这一切的变动或许只是裁员的“变装”而已。 (本文来源:证券日报——资本证券网 作者:李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