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犹太式中国人的经商与做人法则:向温商学习》
温州人经商规则之二十五 即使生意不大也要洞悉天下 谁控制了信息,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罗斯柴尔德 信息,尤其是政府和政策方面的信息决定着商人的存亡,一个政策可以成就一个企业,也可以毁灭一个行业。信息是财富的引领者,只有关注信息才能借助大环境,扶摇直上。政治是商战的大环境,只有适应环境,并且利用环境,才能屡战屡胜。 香港回归、江泽民访美……大胆的温州人都视为商机,他们甚至把订制纪念章的业务信息直接寄到了中央办公厅和外交部。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除了讲究商业道德之外,还包括政治之道。经商与政治是密切相关的,经商者不讲政治就没有市场。据报载,当美俄英法等国的维和部队开往科索沃时,一支华商人马也悄然向南斯拉夫挺进,他们带去了南斯拉夫市场紧缺、人民急需的商品,如凉鞋、T恤衫、灯泡和五金建材等,把物美价廉的物品卖给饱经战火创伤的南斯拉夫人民,对南斯拉夫人民是个鼓舞,同时又抢占了当地市场,可谓既行仁义又获利益之举,这就是政治风波下商人最佳的生存状态。 三顶帽子 介绍温州的文章,经常会提到:“温州五十年代是前线,六十年代是火线,七十年代是资本主义黑线。”因为这三顶帽子,温州人比其他地区的人经历了更多的风雨,受过更多的苦难,并与政府形成了十分独特的关系。 “五十年代是前线”是指在20世纪50年代,国民党的政权将温州作为他们反攻大陆的桥头堡,一次又一次派遣武装人员在温州登陆,政府决定将温州定为反帝反蒋的前线,准备“放进来,关门打狗”。温州这个小地方,一夜之间从寂寂无声到万人瞩目,随着一次次的登陆、空降、空战,在全国性的大运动、大斗争中,温州的政治之弦,绷得比全国的任何地方都紧。 “六十年代是火线”是指在“文革”中发生在温州的大规模的武斗现象。据说全国当时武斗最厉害的有两个地方,一是武汉,二是温州,与武汉不同,温州厉害之处在于战火猛烈,死伤的人数众多。温州的经济基础本来就差,这一折腾更是雪上加霜,温州人的生活成了大问题。当时的温州粮食、水、煤、电全面紧缺、人心惶惶、民不聊生,所以,流行起这样的民谣:“日昼无米,黄昏无被”;“站着等死(水),坐着倒霉(捣煤)”;“工总、联总、有饭吃就让你总”;“日昼靠天光,黄昏靠月光”。 七十年代,温州人一把刀,一把剪,一个弹棉弓凭着手艺创天下,本是以防饿死的下下策,却挑衅了政治的神经:全国人民都在老老实实的上班,过着朝八晚五的生活,惟有你们温州人东流西窜的去赚钱,你们就是资本主义的黑线。当时,有一位养鸭专业户,见有干部登门上访,以为是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吓得簌簌发抖,赶紧声明:“以后不养了。”对温州人来说,“资本主义黑线”几个字是惊心动魄的经历,是刻骨铭心的惨痛。柳市八大王无一不是坐过监狱,或是受过批斗的,个个都是“实行资本主义复辟的典型”。 柳市八大王
![第46节:洞悉天下(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480610967542.jpeg)
想了解温州的民营经济,“柳市八大王”是不应被遗忘的一群人,“八大王”是1978年之后温州最早的民间商人,柳市则是温州民营经济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开国元勋总是身处风口浪尖,前途堪忧。同样,作为“温商”开山人物的“柳市八大王”的故事充满了兼有风光和酸楚的传奇色彩。 所谓“八大王”,是活跃在流通领域的8位经营大户,他们分别是:螺丝大王刘大源、五金大王胡金林、目录大王叶建华、线圈大王郑祥青、矿灯大王程步青、供销大王李方平、机电大王郑元忠、旧货大王王迈仟。他们凭着灵活的头脑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率先开始了个人创业,并大跨步成为富得冒油的大户,八大王掸掸身上的尘土,洗尽满脸的污垢,开始了新的纪元:他们率先盖起了楼房,买起了摩托车,安装了电话,成了柳市乃至温州最早富裕起来的个体经营者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