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犹太式中国人的经商与做人法则:向温商学习》
《塔木德》提到:上帝把钱作为礼物送给我们,目的在于让我们购买这世间的快乐,而不是让我们攒起来还给他。犹太人认为:财富如同粪便,放在盆子里散发臭气,可散播在地上却能生长庄稼。在温州人的心目中,有钱放在银行是为银行打工,所以,投资是最好的途径。 “温州人的资金使用效率非常高,持币比较少。”农业银行温州分行信贷部副主任郑巧容这样形容温州人的投资天性。身材矮小,长相平平的张涛妹就是投资大军的一员。1995年,张涛妹放弃了制衣作坊的生意,开始全身心投入在她看来劳心不劳身的投资生活,十年时间里,她涉足房地产、出租车、轮船等各个投资领域。1995年,温州出租车拍卖,每辆车包括车、牌照一共35万元,张涛妹借来30万元买下了一辆出租车。当时她算了一笔账,30万元,每个月的利息按1.5分计算,就意味着每个月要还4500元的利息,而她的出租车每个月租给别人是6000元,还有1500元的赚头。在2000年前后,房地产还不热,她投资100万在商业用房上,张涛妹的投资逻辑很简单,住房的租金太低了,不够利息;而商铺的租金却高过利息,所以投资商铺肯定不会亏。2005年张涛妹花了130万元在江西九江买了一条运沙船,当时每个月可以获得5.9万元的纯利。“过几天,我准备去沙特利雅得去看看,如果项目好的话,就投资。”张涛妹轻描淡写地叙述着自己的下一步投资计划。 温州人看准一个项目之后,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大量的钞票“砸”下去,就像大江截流一样,速度之快、数量之多、气魄之大,令人佩服。以下是炒房界广为传播的几则经典的买房如“买菜”的片段:上海陆家嘴102套住宅仅两天就被温州人一抢而空,成交额近亿元;杭州西子湖畔每平方米逾万元的“黄金房产”的主人大多是温州人;重庆、温州人漏夜排队抢购时代广场,最多一人买下一个楼层1000余平方米的商铺;昆明,温州人朱某独自拥有1000多个摊位;喀什,至少1000名温州人吃下喀什商贸城半壁江山;香港,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推出的钻石豪宅“海名轩”维多利亚港地标,每平方米均价港币7.5万元,每套最低价格1500万港元,境内买家共购得43套,其中上海人买走7套,而无名温州地产操盘手竟不声不响地将11套收入囊中。 温州人能够拥有大笔的投资资金是建立在节俭的基础上的,对于不必花的钱,他们能做到锱铢必较。温州某公司赚了钱,老板宴请员工,包下了一个厅,菜色有鱼翅、鲍鱼、燕窝,外加法国红酒,老板结账时,眼睛不眨一下就签单。可是第二天,员工向老板的秘书多拿一支圆珠笔,秘书却冷冷地说:“想领一支新的圆珠笔,请把用完的那支退回。”节俭和吝啬有根本的区别,最初闯荡欧洲的温州人捡来别人扔掉的布头或碎片,做成小钱包以低价出售,以节俭作风降低成本,打败了竞争对手。勇于花钱不易,坚持不花钱更不易。娃哈哈集团内部的发票必须经过宗庆后签字之后才能生效,在一次签字时,突然听到宗庆后大声说:什么?买10个扫帚还不去批发?太浪费了。
![第33节:关键时刻勇于花钱(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480735404692.jpeg)
美国的“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的父亲老洛克菲勒是对孩子的零用钱都十分“吝啬”的人,在他的教育下,洛克菲勒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他清晨便到田里干农活,有时帮母亲挤牛奶。他有一个专用于记账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时0.37美元记入账,然后与父亲结算。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照此办理,并定期接受检查,否则,谁也别想得到一分钱的零花钱。这造就了洛克菲勒家族过人的商业意识:“想花钱先攒钱”。 莎士比亚也对金钱进行过无情的怒骂:“金子,把恶的变成善的,把丑的变成美的。”马克思更是赤裸裸:“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究其根源,金钱的恶是因为金钱的掌握者不懂得使用金钱。《塔木德》说:金钱是没有臭味的,它是对人类安逸生活的祝福。金钱在恶人的手中就是恶的,所以,掌握财富的手要把握住钱的方向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