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机会与做互联网的朋友在一起聊天。这些人都是精英,对事业充满热情,也很有思路,也很努力,但是许多人离所谓的成功却还是很远。套用一句话,那就是“成功似乎都是相似的,没有成功却各有各的原因”。许多人似乎都有非常自信的商业模式,但是却常常搞不清为什么这些商业模式应用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成功。
说成功似乎都是相似的,是因为和我聊天的朋友说到互联网的成功,常常似乎就是那么有限的几招,几年之内上市,阶段时刻卖给大网站公司,拿到风险投资等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市的必竟是少数。尽管这样,人们还是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的商业模式如何如何优秀,从数学逻辑上严格证明,从马云、史玉柱、丁磊等少量的案例大量归纳式支持性证明或反驳式证明,甚至仅仅用激情去证明。可我发现很多故事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商业逻辑链很长。就是简单的网上客户群的界定,到自己价值服务的界定,以及两者之间的联接,都要讲很长时间,而且很可能每次讲的版本都不同。
互联网公司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似乎每一个互联网从业人员,技术的、市场的、管理的、投资的甚至迷恋互联网的人士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许多时候听起来非常正确,也会引起一部分人群的共鸣。可是当转化为商业模式的时候,却开始变得冗长而模糊。举个最常听到的例子,针对某个细化市场或者长尾受从群体进行一个服务设计,提高注意力价值,增加会员数量,扩大点击量,进而推广服务,从而获利。似乎逻辑非常之对,但是问题常常在于这里,注意力提升了,会员数量一定会增加吗?会员数量增加了,点击量一定增加吗?点击量增加了,一定会增加收费的点击数吗?事实上,很可能一定假设条件下,每一步都是正相关的,但很长的链条之后,相关性却不一定那么强了,因为你不保证每一步中的假设条件都不变化,而且每一步假设都那么正确。其实任何一点变化,后面的结果了放到实践中就会有很大不同。于是,我们看到了许多免费点击时流量非常大的网站,最后却不能盈利。许多会员非常多的网站,却实际上与公司的状况无关。人们常常忽视问题之间逻辑的适用条件。譬如,都说流量为王,那么什么条件下流量怎么就为王了?凡是多思考一点的人总会成功概率多一点。
当然,许多人并不一定认同互联网公司的价值得同于财务价值。这一点我也认同,因为互联网世界应该有其独特的逻辑,这个逻辑前提可能不会等同于西方经济学著名的心理假设。问题是,许多人讲自己的互联网公司故事时不是遵守不遵守传统商业逻辑的问题,而是反道遵守了传统商业逻辑早已摒弃的“技术主导逻辑”。譬如,许多人动不动就谈自己的WEB3,谈自己的各种让外行人听不懂的技术。一般商业思维可能替代不了互联网思维,因为互联网有自己的特点。但技术思维的故事绝对不是商业故事。商业逻辑少了些自己的客户,显然是互联网与传统商业思维都不能接受的。
现在实际上问题又在于,互联网价值到底遵守什么逻辑,还没有得到普遍的共识。譬如,人们为什么就是愿意花上真金白银为对方的QQ买件虚拟的衣服?搞不清不要紧,因为不是理论研究的,可是搞不清之前,凭直觉时进行商业模式设计时还是让逻辑链短一些,清晰地回答我提供什么有价值的服务给网上客户,我将获得什么样的回报。回答的越长,中间所含的技术语言越多,盈利模式失败的风险越大。
当然,最后注意一点,在这里,我所说的成功对应的是“没有成功”,而不是那种常常简单的对应“失败”。因为,没有成功的人也在积极的探索,并不等于不能成功。其实,再想想,商业逻辑链短一些,传统商业不也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