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通才教育方面的作法也十分具有代表性。从70年代起,日本人就提出“培养理想的世界上通用的日本人”的口号,强调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到1985年,他们筹备并实施培养“四合一”人才计划。所谓“四合一”人才,就是指能够赤胆忠心报效国家,具有健康体魄,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于一身,既有科学技术内涵,又有文学艺术气质,既有经贸才干,又有外语翻译本领。为了宣传培养“四合一”人才的意义,日本内阁颁布了一份又一份文件,其中一份文件这样写道:“君不见当前世界潮流之趋势,由于制约综合国力的主导力量在于文化、科技、经济、军事的总和值,因此必须提高生产这种总和值基础——人才的全面总体素质。由此下大功夫,花大力气,不拘一格地造就全新力量的‘四合一人才’。以此作为‘立国、立民、立家、立世、立新’依据,从而深扎现在及将来的根基,以求发展当今,赢得未来。
但是,在我国,智力资源的开拓,还没有被提到应有的战略高度。美国未来学院院长扬·莫里森有一次同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教授谈到智力资源和资本问题时,陈章良教授无奈地告诉他,目前95%在欧美名牌大学留学的北大学生毕业后都留在美国和欧洲。陈章良教授不无感叹地说: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在流失,而报纸上却在为引进多少外资而沾沾自喜。事实上,中国需要资本,但更需要智力资源。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再多的资产,也会渐渐消失殆尽。 在我国的企业界,许多厂长经理在搞活企业时,只知道去“盘活”企业的资产,而不懂得如何去“盘活”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才。 百龙总裁孙寅贵对自己用人方面的反省十分耐人寻味。 “‘百龙’的主要产品是人!” 这是当年孙寅贵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有时还加上这么一个精彩的注释:“企业要想长足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还是人!”但是,在那个时代,企业家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尊重人才的口号,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口头禅的状态,甚至沦为企业或是企业家对自己进行现代包装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装饰物。“百龙”就是这样做的,而且因此毁掉了一代“百龙”人。 孙寅贵总结了“百龙”在人才使用上的三大失误: 一是人才流动过频,人才队伍缺乏基本的稳定性。招得多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走得多,人才的大进大出犹如病输血,上面拼命输,下面拼命流,虽然维持暂时的生命,却也造成企业元气的流失,无法在企业内部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战斗力。二是人才策略的急功近利式。孙寅贵在高谈“‘百龙’最主要的产品是人”的同时,却在私下告诫“百龙”的部门经理们:“‘百龙’是生产部门,不是培训部,要招来一个顶用一个,切不能培训一个跑掉一个。”这种思路使“百龙”在人才培训和人才培养方面投入甚少。员工在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下既缺乏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也缺乏忠诚,而仅仅成为来无踪去无影的散兵游勇。三是过分注重市场人才队伍的建设而忽略其他,造成人才比例失衡,人才结构单一。“百龙”作为一家以市场为第一要素的民营企业,其人才取向必然也会向市场专门化倾斜,这本无可厚非,但公关部门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70%的事实又显得过了头。在“百龙”,琢磨市场的人多,琢磨新闻界的人多,搞广告的人多,搞关系的人多,剩下的人便屈指可数了。而懂科技、会管理的人才则少而又少。结果市场越圈越大,而产品无技术进步,管理又跟不上,就象一条腿过长,一条腿过短,最终因“地不平”而跌跤。 尽管在人才战略上做得失败,但当年先于矿泉壶而声名大振的却恰恰是“百龙”的“用人之道”以及“百龙”“对人才的渴望”。其实,“百龙”在人才方面犯的最大的错误不是对人才认识不清,而是把人才当作市场来做,把本应纯洁、严肃的人才招聘会当作企业促销和产品促销的公关手段来操作。这种倾向其实从第一次“我公司名气不大,却是立志谋事者的家”的招聘广告开始已有所流露,到了1993年精心策划并推出的“‘百龙’有奖放飞金钥匙”活动达到了极致。这次活动如果单就事件的影响来说,的确可称得上公关术的经典,造势的成功之作。没有哪一个企业的人才招聘活动能够发出那么大的响动。活动之后,“百龙”的知名度迅速窜升,因“尊重人才”而形成的舆论美誉度破土而出,其价值不亚于卖出了几千只矿泉壶。“‘百龙’有奖放飞金钥匙”活动的出台到底是出于招聘人才的目的,还是出于宣传企业的商业目的?其实两者都有,但更侧重的是后者。现在回头再看一看那次轰动京城的“‘百龙’放飞金钥匙”活动的全过程,仍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更多的是遗憾和沉思——当时,百龙的老总孙寅贵准备花十多万元买断一块大型广告牌用来扩大“百龙”的知名度,想来想去就把宣传点定在了“人才”上,并就此拟定了广告词:“百龙”的主要产品是人,“百龙”人事部的大门永远向人才敞开。其创意图案为一把象征打开“百龙”人事部大门的金钥匙。这实际上是一个声东击西、虚张声势的迂回思路,表面上看高尚而脱俗,实际上却是为了造“百龙”的影响进而促销矿泉壶。后来,设广告牌的想法被孙总自己否定了,因为他觉得花二十多万元只立一块牌子毕竟影响有限,便转而策划了一桌能够吊起社会各界胃口的公关大餐,而依然以“人才”作为餐中主菜。于是,一场经过精心包装的大规模人才招聘会出笼了。其实,招聘会只是载体,活动的轰动效应才是百龙想要的,而制造轰动的工作只能由新闻界来完成。为此,百龙精心设计了四个足以引起媒介兴趣的新闻点,因为他们知道那些“老记”们也时常会为抓不着好新闻而发愁。第一个新闻点是企业独立召开大规模人才招聘会不仅在京城尚无先例,而且契合当时“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舆论环境;二是用氢气球放飞象征打开“百龙”人事部大门的金钥匙模型,寓意是从此人事部不再锁门;三是拾到者可获两千元人民币奖励及一件“百龙”产品,同时还可得到一份在“百龙”的相应工作,此举不仅可吸引大批观众到场、而且给新闻界的追踪报道留下伏笔;四是活动拟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影响大而深远。后来由于场地未获批准,改在北京展览馆举行。为使该活动尽人皆知,百龙决定在北京多家发行量大的报纸媒体上各刊出一个通栏广告,又在北京电视台以每天五遍的数量连播了四天十五秒的电视广告,直至活动开始前一天。事先如此周密的操作,与其说是对“才”的渴望,不如说是对“财”的憧憬。1993年2月21日,星期天,天公不作美,一早北京便刮起八级寒风,但宽阔的北京展览馆广场依然人头攒动,三万余人如期而至,与大型展销会的爆棚场面颇有几分相似。写有“‘百龙’的主要产品是人”的大型条幅在狂风中东摇西荡,更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心,上午10时许,随着孙寅贵总裁的一声指令,系有“百龙”“金钥匙”的巨大彩色气球腾空而起,在三万多人企盼的目光中向东南方向飘移,十多分钟后消失。
“百龙”在这次阵容强大的人才招聘会上一举收获人才登记表近万张,表明通过这次有周密策划的公关活动,“百龙”的公众形象已有突飞猛进般的完善,作为一家年轻的企业,“百龙”对社会人才已具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这算得上一次事半功倍的高级公关,其收获是不仅仅招到了人,更重要的是扬出了名。这次活动再清楚不过地表达了孙寅贵头脑中的“人才观”和“公关观”各自所占的位置。后者是永恒的主体,前者沦为陪衬;后者造诣颇深,前者流于肤浅;后者被视为“百龙”发展的必要手段,而前者充其量只能算作次要手段。 静观百龙集团的兴衰史,细细咀嚼总裁孙寅贵对用人之道的深刻反省,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最好的东西凑在一起并不一定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只拥有优秀的人才个体并不能说明问题,只有用成熟的企业理念、管理方式和培训制度使企业人才结构科学化、合理化,人尽其才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称得上是善待人才。 ·柔性竞争 市场竞争激烈无比,竞争策略层出不穷。竞争中充满了强力、张力、刚力、实力、外力、内力,甚至还可见权力、蛮力、暴力。企业在竞争中无所畏惧、奋力拼搏、一味进取、一往无前。竞争给企业带来了市场份额,带来了利润,带来了发展。但是,竞争也带来了另一面——亏损、失败、破产…… 竞争者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刚性战略,不拼个你死我活,不分出上下高低决不罢休。其实,条条大道通罗马,换个思路,采用柔性竞争战略又如何呢? 柔性竞争战略是一种立足于智力上的低姿态竞争战略,一般不进行直接进攻、正面竞争,而更讲究谋略,不追求决出胜负,不一定要分出高低,甚至还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柔性竞争战略思想的渊源很深远。老子曾说过“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他认为以柔克刚的战略天下人人都知道,但都不去实行。其实并不是世人不去实行,而是以柔克刚的战略需要更高的智慧,更大的胆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他把水的特性比喻成道了,也就是“不争”“利万物”“处众人之所恶”。水是以柔克刚的典范,它始终以一种低姿态出现,山高自高,水自流之。逢窍遇隙,水曲折渗流而过,滋润土地、抚育万物,遇巨石挡道,则水滴石穿,终成川峡,一泻而出以至千里。因而老子对水推崇备致。 其实,柔性竞争战略并不只是弱势群体所采取的战略,并不只是一种防守策略。 科龙总裁说过:产品“要达到一定的销售规模,但又不要奢望垄断”,“特别是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垄断更是不可能的。相反,要允许别人生存,在允许别人生存的情况下研究如何发展自己。”他认为,市场占有率并不是越多越好,应该允许别人参与市场竞争,相互间推动,也可以达成平衡。科龙是中国市场上的强者,但科龙并没有用强势去追求市场垄断,它不是靠打压竞争对手去挣得市场份额,而是靠经营、管理和技术的进步来提升企业的利润,使企业向良性发展。 目前我国的企业界在制定自己企业的发展战略时,往往表现出过多的刚性追求,在过度的刚性竞争战略指导下,许多企业出现盲目扩大经营规模,不加选择地兼并收购,拼命地打价格战、广告战等现象。 从企业一般的发展过程来看,不可能时时都一帆风顺,也无须处处剑拔弩张。当顺风顺水,天晴日朗之际,当然应抓住机遇,锐意进取。若风云有变,或者航道拥挤,再或者前景不甚明朗之时,则应采用柔性战略。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企业应当对刚性战略和柔性战略均有研究,刚柔并济,两种战略交替使用,才能构成较完美的企业竞争战略体系。 柯达公司让出相机市场之举,便是柔性竞争战略的一个典型事例。 柯达公司秘密研究了10年,成功地开发了袖珍全自动照相机,俗称“傻瓜照相机”。但是,相机的生产厂家较多,且竞争比较激烈,而柯达公司的真正优势是在摄影胶卷生产上。基于此,柯达公司毅然宣布:愿把袖珍全自动相机的专利无偿提供给全世界所有的照相机生产厂商。公司随即退出了相机市场,全力经营摄影胶卷市场。柯达公司的这一举动,其实包含着很深的战略思想。它退出了相机市场,却促进了全球照相机生产技术的进步,照相机的生产也必然随之大幅度增加。照相机生产的越多摄影胶卷的消耗量就越大。占胶卷市场份额最大的柯达公司当然是首当其冲的受益者。 柔性竞争思想的运用,不仅仅是在企业发展的战略方面,便是在推销产品、商业谈判等具体的工作中,也能发挥极大的作用。 一个生产系列美容产品公司的张经理接待了一位前来投诉的不速之客李先生。李先生怒气冲冲地对张经理说:“你们的美容霜,干脆叫毁容霜算了!我的18岁的女儿用了你们生产的‘美达青春霜’后,面容受到很大破坏,现在连门都不敢出,我要你们赔偿我们的全部损失!”张经理听完,稍加思索,心里便明白了几分,但他仍诚恳地道歉:“是吗?竟发生这样的事,实在对不起您,更对不起您府上的千金。现在当务之急是马上送小姐去医院,其他的事我们回头再说。”李先生本来是想骂一顿出口窝囊气,万万没想到厂长不但态度诚恳,对此事还十分认真负责。李先生心里顿生好感。于是,张经理亲自陪同他们父女去医院诊查。诊断的结果,小姐皮肤有一种遗传性的过敏症,并非由于护肤霜所致。医生开了处方,说过两三天会痊愈的,不会有任何后遗症。这时,父女俩的心放了下来。张经理又诚恳地说:“虽然我们的护肤霜没有任何有毒成份,但小姐的不幸,我们是有责任的。因为虽然我们产品的说明书上写着‘有皮肤过敏症的人不适合用本产品’,但小姐来购买时,售货员肯定忘记间是否皮肤过敏,也没向顾客叮嘱一句注意事项,致使小姐误用这种产品。”小姐听到此话,拿走美容霜仔细一看,果然看到包装盒上有详细的说明,也怪自己没问请就买没看清就用,心里不禁有些懊恼和嫌意。张经理见此情景便安慰她道:“小姐,请放心,我们曾请皮肤科专家认真研究过关于患者过敏症的顾客的护肤品问题,并且还开发了好几种新产品,效果都很好,等过两天您痊愈之后,我派人给您送两瓶试用一下,保证不会再出现过敏反应,也算我们对今天这场误会的补偿。” 雨过天晴,风和日丽。 这件事,作为生产厂商并没有多大的责任,但如果张经理据理力争,当然能胜过李先生。但是,这么一来,一场无谓的纠纷不可避免,一个潜在的用户愤然离去,由此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更是无可估量。张经理以柔性战术处理这件事,不仅将纠纷消弥于无形,而且争取到了一个稳定的用户,由此产生的口碑效应所可能带来的效益,要远远超过处理本次事件的代价。同时,此事件正可以当成公关的一份典型材料,用于宣传企业形象。由此产生的正面影响同样不可估量。 柔性竞争战略对于弱势企业尤其显得重要。当没有实力与竞争对手做正面竞争时,换一种策略也许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搞市场营销策划的经验,总结出柔性竞争的几种战术; (一)寻找盲点 市场经营者的目光总是很明亮的,但往往会产生一些盲点,有心人找到这些盲点也就开拓出了一片市场。 浙江有一家新上马的皮装生产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研,很难找到一个市场切入点。一次,营销人员偶然听到一个身材特异的人抱怨市场上买不到他能穿的皮衣,他眼睛一亮,这就是一个市场盲点,经过调查,发现这是个不小的市场,还没人开发。于是,他们以这个市场盲点为契机,研制了特肥、特长、鸡胸、驼背等多种特异皮装,一经推出,竟大受欢迎,求购、订做者络绎不绝。 (二)巧拾边角 在当前许多企业都在追求规模效应,因而对一些不热手的、营销批量不大的、特殊规格的产品不屑一顾,另外,当企业形成大生产格局时,对这些边角性产品的确也很难兼顾,这就是商机。如果一个企业能构建出相适应的机制,注意开发边角性产品,必能在市场上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三)发掘潜求 有些市场需求比较隐蔽,不容易被人发现,还有些市场需求过了时,但时过境迁,又出现了新的需求群体,这些都是潜在的市场需求。比如曾经是质优价廉的大路货产品解放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早已无人问津,因而也无企业生产。但是,由于水利建设和建筑业的大发展,大批公民对这种解放鞋需要量极大。江苏盐城的一家胶鞋厂看到这个潜求,便上马生产这种胶鞋,结果订单纷至沓来,使这个已多年不景气的企业焕发了生机。(四)不拒低档 高档商品利润高,这是一个市场常识,因而厂商都在追求高档产品,或者把一些大众产品也高档化。如文具盒,本身功能简单,要求不高,价格也便宜,但许多厂商迎合诱导了孩子的猎奇心理,竟相开发了各种多功能高档文具盒,原来的低档文具盒便没有厂商生产。但实际上我国的消费水平高低不等,个人的观点也各不相同,对普通文具盒的需求量还是很大。有一个厂积压了许多高档文具盒,一时难以脱手,生产也陷于停顿。经过市场分析,他们转而生产低档文具盒,结果产品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