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节:小疏忽搞垮大决策(1)



系列专题:《成就非凡事业的砖石定律:选对人做对事》

  □ 小疏忽搞垮大决策

  即使最优秀的领导者也会不可避免地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对此,钢铁业巨头肯·埃佛森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从哈佛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可以说是不错的了,可是他们所作的决策有40%都是错误的。最糟糕的领导者做出的决断则有60%是错误的。”在埃佛森看来,最好的和最糟的之间只有20%的差距。即使经常出现差错,但也不能因此就回避做出任何决策。埃佛森认为,“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做出种种决策。不作决策,也就无所谓管理。管理人员应该建立起一种强烈的自尊心,积极地敦促自己少犯错误。”如果掌握了正确的思路,领导者们完全可以把错误率降低。正确的思路即是对决策的难易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处理棘手的问题一定要格外谨慎。身为总经理,尤其要注意下列4个方面的问题:

  1.决策时务必全面掌握信息,参加竞争必须谨慎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享有极高声誉的两家制笔公司展开了一场激烈空前的竞争。出人意料的是,实力雄厚、财大气粗的派克公司竟一败涂地,走向衰落,而克罗斯公司则乘机崛起,成了美国制笔业的新霸主。

  知情者说,克罗斯公司的兴盛,关键是其反间计谋高出派克公司一筹。

  被称为“世界第一笔”的派克笔,于1889年申请专利,至今已历经100余年而长盛不衰,年销量达到5500万支,产品销至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克罗斯笔有90年以上的历史,年销量达到6000多万支,所不同的是,派克笔占领的是高档的市场,克罗斯笔则热衷于低档的市场。这两家公司的产品流向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而是经过几番竞争才形成的。数十年来这两家制笔公司虽然在表面上井水不犯河水,但在暗地里却不断加强自己的力量,双方斗智斗勇,各使绝招。派克公司派出间谍多次策反克罗斯的技术人员,而克罗斯公司以牙还牙,利用收买对方关键人员和窃听等手段不断获得派克公司的经济情报。

  20世纪90年代初,钢笔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进一步拓展市场,派克公司任命了新的总裁彼特森。与此同时,克罗斯公司也在采取对策,除调整营销策略外,还加紧搜集彼特森的兴趣、爱好以及上任后所要实施的营销策略。

  由于种种原因,钢笔的高档品市场呈疲软状,为了不使公司的经济效益受影响,也为了打响上任后头一炮,彼特森意欲在拓展市场方面下一番功夫。正密切注视彼特森决策动向的克罗斯公司获悉这一信息后,立即召开会议研讨对策,决定实施反间计,和派克公司展开一场殊死的较量。

  克罗斯公司通过一家有名气的公共关系信息咨询公司向彼特森提出了“保持高档市场,下大力量开拓低档产品市场”的建议。这正中彼特森下怀。咨询机构的权威建议,使彼特森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针对市场变化改进派克笔的款式和质量,巩固发展已有的高档市场,而是采纳了开拓低档产品市场的建议,趁高档产品市场疲软之时,全力以赴地开拓低档产品的市场。

  听到这个消息,克罗斯公司欣喜若狂,赶紧实施第二步计划。一是装模作样地召开应急会议,做出一副惶恐、胆怯状,制定出了和派克公司争夺低档产品市场的措施,克罗斯公司非常害怕派克公司前来争夺低档品市场,全公司上下一片恐慌,而且没有制订行之有效的应变措施;二是由公司总裁给派克公司总裁致函,声言两家产品市场的流向是有协议的,你们不能出尔反尔,逾行规行不义之事。克罗斯这么一番逼真的表演,愈发坚定了彼特森的决策信心,紧锣密鼓地开始向低档钢笔市场进军。为了不使派克公司看出破绽,窥出有诈,克罗斯公司还做了几次广告,制造竞争的紧张气氛,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势。这一切使派克公司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抢先一步,派克公司凭借财大气粗和名牌效应,投以巨资大做广告,制造声势。

  克罗斯公司见已达到预期目标,便倾全力向空虚的高档钢笔市场挺进。

 第59节:小疏忽搞垮大决策(1)
  尽管派克公司花了不小的力气,市场效果却收效甚微。试想,派克笔是高档产品,是人体面的标志,人们购买派克笔,不仅是为了买一种书写工具,更主要的是一种形象,一种体会,以此证明自己的身份。派克价格再昂贵,人们也乐意接受。而现在,高贵的派克笔却成了3美元1支的低档大众货,这还有什么名牌可言呢?派克公司顺利地打进了低档市场,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不仅如此,消费者像受了愚弄似的,拒绝接受廉价的派克笔。

  有时候出于种种原因,我们还没来得及掌握全面的情况,就不得不凭直觉做出各种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决策极可能是错误的。

  2.千万不能过于自信

  自信给人勇气,使人做出大胆的决策。过分自信则是自不量力,毁人毁己。在体育界,这样的事例不少。

  一次,一位富商想买一支球队。当时要价特别高,而他认为只要有钱什么都不用担心。过分自信迷惑了他的视线,使他看不到球员的巨额薪金和日渐下降的电视收视率,做这样的投资实在不如把钱放在银行里。

  然而还是有人在不断地下赌注,收购球队。过分自信使他们觉得自己承受得起这种昂贵的消费,他们相信风水会变,自己不会惨败。但结果是他们往往一败涂地。成功的投资领导者绝对不会高估自己,他们会三思而后行,绝对不会为似是而非的好消息盲目乐观。

  生意场上会时时传来各种好消息与坏消息。我们常因好消息而忽略了坏消息的存在。

  设想为了把一种新型洗发香波投放市场,我们做了一个市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8%的消费者对这种香波表示认可。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数字,它说明超过一半的消费者会去购买这种产品。

  不过,事情还有另一面。42%的消费者不喜欢这种香波,这又说明有将近一半人会拒绝使用这种产品。人们往往只见那58%,而看不见这42%。他们沉浸在58%所带来的喜悦之中。殊不知,如果他们再稍微关心一下那42%,结局也许会更完美。

  好消息就这样把你带入自满、自足的境地。它能削弱人的积极性、上进心。即使在竞争激烈的体育界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有这样一位网球选手,经过多年苦练终于享有世界第七的排名。她能轻松地对付那些排名不如她的选手,却从来没有击败过任何排名在其前的选手。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她可以认为自己排名世界第七,成千上万的网球选手都不可能与她同日而语;相反,她也可以加紧苦练,向排名第六位的选手发出挑战。

  人一旦得到提升,有了个响当当的头衔,便会认为大功告成,可以松一口气了。他们得到了自己向往的薪金和地位。没有多少人会想到,如果加倍努力,也许会换来更大的成绩。

  这种好消息带来的盲目乐观也会给公司经营带来不利。可如果得到的是坏消息,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有人组织一场体育比赛,计划获利5万美元。可实际结果却与设想大相径庭,主办者反而赔了5万美元。消息传开,上上下下为之动容。大家会纷纷要求削减开支,裁减冗员,甚至一张纸也不会轻易浪费。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在有利可图的时候大家想不到节约,而非要等到火烧眉毛的时候才作“何必当初”的感慨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02711.html

更多阅读

第59节:成功的最大秘密:每天进步一盎司(11)

系列专题:《掌握工作和命运的主动权:每天晚走10分钟》  1. 成功的另一种真谛:一直在努力!  意大利歌剧团在经理加洛·罗希的带领下,来到巴西进行巡回演出。  为了吸引观众,罗希聘请了巴西著名的音乐家莱奥波尔多·米盖尔做乐队的指

第11节:小地产商的末路(1)

系列专题:《中国企业家成长警世恒言:西丰事件后》  小地产商的末路  陈真诚  房地产企业正经历严酷洗牌,小企业被淘汰出局,使得大型房地产企业可能获得相对更好的市场机会,表现出更大的市场优势。  2008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不

第2节:小习惯成就大人生

系列专题:《成就一生的力量:习惯决定成败》  小习惯成就大人生  小习惯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它对于一个人的成功与幸福的影响是重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小习惯。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猎人,在一次打猎中捡回一个老鹰

第39节:★小挫折与大意志(8)

系列专题:《教育界第1畅销书: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这个我能理解。像你这样的孩子,自尊心很强,我也知道你很坚强,一定会努力的。但是,你难道没有发觉当别人说你是乡下人或者说你是农村人的时候,你就克制不住自己,还动手打人吗?我想,这不仅

第38节:★小挫折与大意志(7)

系列专题:《教育界第1畅销书: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张老师,我明天给您答复好吗?"邱宇好像有心事。  "好的。我等你的回话。"我对他说,"有什么事就来找我。"  可是当天下午就发生了一件事情,邱宇和宿舍的同学打架了。  我很奇怪,邱

声明:《第59节:小疏忽搞垮大决策(1)》为网友藏不住的寂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