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乾管理系列 时代进步了,思想发展了,每谈及管理,必言企业文化,似乎文化是治理企业的灵丹妙药,似乎一个不懂得企业文化的老大,肯定不是个好老大,亦或土包子。 真是如此嘛?不见得。 一个组织、一个团队,发展时,最需要的并不是民主,而是强权。 一位企业主向我抱怨,企业已经有了60多人,感觉管理上越来越乱了。参与管理的父母亲,经常意见不合,明着父亲做主,实际上,如果母亲对父亲的做法不满意,私下里会自己指派工作。因为父母两人相互扯后腿,企业内工作效率低的很。而自己呢,还有3年才内退,暂时不方便全盘接手管理。如果招募经理人来管理,并不见得有效果,可能还会添乱。 按照她的构想,她希望能够说服父母亲,统一思想,和自己一起,把企业做强做大,至少能够在当地做到第一。 但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说不准,过一年企业都有倒闭的可能,更别提发展了。 这种情况其实很普遍,不仅仅存在于亲戚之间,实际上,很多企业里,经理人之间,也是相互制肋,相互扯后腿的状况。 这种情况下,企业的重点问题,并不是发展问题,是如何调和内部矛盾,让大家能够力向一处使,而不是无谓的内耗。 对于这位企业主的困扰,我表示理解,但对于她的期望,希望说服父母亲统一意见,表示不现实。

我对这位企业主说,不要试图改变父母亲,让他们能够统一意见,应该多考虑自己直接掌管企业时,如何消除不利的反对意见。 这位企业主觉得,我提的意见有些不可思议,觉得应该可以找到更好的折中方法。 我知道,没有办法说服这位朋友,于是我给这位企业主说了一个三国时期发生的故事。 袁绍在官渡与曹操决战期间,曾经尝试着派刘备去曹操后方骚扰,也尝试着正面进攻,也考虑过夺取洛阳,甚至考虑过奇袭许昌。 所有的谋臣将军都提出自己的意见,彼此努力的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袁绍也确实听取了一些意见,派出刘备去曹操后方骚扰,失败了。 一些谋臣将军建议暂时稳固,等待时机再行考虑;一些谋臣将军建议,应该急攻,彻底打跨曹操;一些谋臣建议,先回兵翼州,等待中原有变。 袁绍此时在做什么?与曹操的相持阶段,袁绍因兵精粮足,却始终无法越雷池一步,显得焦躁不安。他一方面听取部下的意见,一方面并没有采纳任何意见,一方面又拿捏不定,不知道听取谁的意见好。 而谋臣在做什么呢?因为袁老大始终拿捏不定主意,所有的谋臣将军们都努力设法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希望说服袁老大,能够听取自己的意见。 袁绍的无作为的漫长的磨蹭,终于被曹操抓住一次致命失误,曹操迅速出兵,击溃了袁绍。袁绍本人在归途中,在羞愤、郁闷中死去。 袁绍犯了什么错误? 其实,几个元帅绝对不如一个将军。不管袁绍采纳什么措施,按照正常的发展,都会取得预期的效果,不过是个时间长短的问题。 一旦确定发展行动方向,那就得尽可能的消除反对意见,让大家在一个方向上着力,力气望一处使,而不是始终拿捏不定,希望寻求折中方法,让部下在意见不合中出现内部纷争。 一旦出现意见不合、内部纷争的情况,宁可采取高压手段,将反对意见扫掉,也不要左右摇摆,起伏不定。袁绍早期的行事干净利落,发展壮大后,倒是经常左右摇摆、漂移不定。这样的情况,也让部下无所适从。无法形成一股凝聚的力量,时间一长久,失败已经是无法避免了。 袁绍最应该怎么做? 其实,袁绍最应该做的事情,是统一内部的意见,拿定一个主意,不管这个主意是好是坏,坚持下去。并设法压制内部所有的不合意见,让大家不要有所妄想,希望袁老大会改变意见。想出成绩,都把脑筋用在现有的已制订方向上,这样就能够保证大家能够出力的一致性。 有时,行动方向或许是错误的,比如说派出刘备在曹操后方进行骚扰。但不需否认的是,成功是以错误为代价的,只要不是致命性错误,都是可理解的。继续派出骚扰部队,在无法取得成绩僵持的正面战场,维持现状就足够了,在曹操的后方,直到骚扰到曹操筋疲力尽,总归会获得成功的。 最为典型的对比对象,是赤壁大战前的孙权,孙权获得了成功。仔细探察一下孙权获得成功的原因,恰恰在于孙权成功压制了内部的不合意见,让所有的人都接受周喻的抗战意见,团结在周喻左右,让其他人没有第二选择,只能在周喻的抗战框架下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