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干部队伍是国税工作的主体,队伍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国税各项工作任务是否能圆满完成。自国地税机构进一步分设以来,尽管国税系统采取了一系列办法和措施来加强队伍建设,并且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缺乏动力
有的干部工作效率低,拖拉散漫,作风上不细致,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心里没底,经常是说“大概多少,可能多少”之类的话。思想上消极被动,“一杯茶,一张报”是一些干部每天上班的“主题”。工作上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是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形成原因:一是“铁饭碗”意识严重,缺少职业风险意识。有的干部认为,自己大小也是个国家干部,只要不犯错误,领导也不能把自己怎么样。有的干部认为,现在国税系统乡镇的税务所已经撤销,即使表现不够好,最多也是“发配”到大厅去工作。二是不思进取,缺乏工作韧劲。有的干部认为,反正自己不要求“进步”,又不想当中层干部,表现再好也没用,对什么都是“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干部则思想比较浮躁,急功近利,总认为自己样样在行,把提拔看作人生的唯一追求,缺乏实实在在干工作的责任心和恒心,工作比较飘浮,对个人职位的升迁看得过重,一旦达不到目的就心灰意冷,牢骚满腔,不再向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三是工作责任感不强,缺少主动性。有的干部忽视主观努力,不是努力主动地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一味强调客观,强调困难,导致工作上的不及时、不到位。工作没有主见,没有计划性,领导推一推,自己动一动,不推不动。
二、缺乏实力
有的干部被纳税人反映为缺少“真材实料”,能力差,素质低,工作方法枯燥单调,语言上没有感召力和说服力。有的干部对税收知识和政策法规掌握的程度还赶不上企业财务人员,他们对企业财务人员提出涉税问题会的就答点,不会的就支吾搪塞,敷衍了事,更谈不上宣传普及税收知识、为纳税人服务了。形成原因:一是当前教育培训手段陈旧,方法落后,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教科书或开会讨论等方式简单空洞、说教味浓,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税收工作的需要,也难取得显著效果。二是不能真正处理好“绳长”(自身工作方法和业务技能)和“井深”(新形势下税收工作新要求)之间的关系。有的干部对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认识不高,对学习应付了事,对新知识、新观念敬而远之,学习惰性比较大,造成了学习和工作脱节。三是满足现状,不愿意深入研究税收知识。有的干部只满足于上班干活、下班回家,根本不把掌握知识放在心上,对业务知识满足于一知半解,抓学习浮光掠影,搞调研蜻蜓点水。对文凭学历、专业职称不在乎,对考试成绩的好坏无所谓,对提高自身素质不严格要求。
三、缺乏适应力
有的干部适应能力差,不能勇于承担压力,不敢轻易尝试新岗位、迎接新挑战。当岗位调整后,由于不能适应新岗位、新环境的变化,对业务工作不熟练或对综合工作不能得心应手,因而对组织安排心存抱怨,玩世不恭,产生心理错位。有的干部在思想认识存在严重误区,在他们心中,大锅饭、平均主义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认为只要有个安稳饭吃就行,工作改不改进无所谓,改革深不深化无所谓,对改革不理解、不支持。还有的干部对改革存在恐惧心理,担心实施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后,由于自身年龄、技术水平、业务能力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会失去原本熟悉的工作环境、固定的工作岗位和稳定的工作群体,以致对改革持消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
四、缺乏约束力
在管理时限上,忽视了八小时之外的监督。少数干部党性观念不够强,不注意保持“社交圈”和“生活圈”的纯洁。税企人员的“铁哥们”现象需要警惕,有的干部与社会上的三教九流交往密切,与企业人员结交“知心朋友”,忙于构筑社会关系网,为“哥们”两肋插刀,讲“江湖义气”。有的干部则放松了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约束,人文观念、群众观念和集体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缺少忧国忧民意识,对弱势群体缺乏同情心,对群众疾苦、纳税人利益关心减弱。工作中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望姿态,缺乏协作精神,对全局工作漠然视之,甚至事关大局形象的工作也不闻不问,听之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