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金融危机达成以下共识,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需要靠内需拉动,关键是如何拉动内需。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中国将支持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尽快形成若干家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和企业集团,以降低流通成本,让利于消费者。
扩大居民消费,一靠藏富于民,让民众敢于消费;二靠便捷的流通渠道,方便居民消费。商务部提出,消费券是拉动消费的可行选择,医改与教改将对消费尤其是农村消费起到积极作用,而便捷的流通渠道有助于降低流通成本,无论是大型集贸市场还是培育大型流通企业,目的都在于此,所谓“物流畅通则商阜兴”。
良好的意愿必须辅之以市场化的举措,畅通的物流建立在便捷的、低成本的交通,商家对集散地的选择,建立在资金随利润而走的意愿上。前几年我国曾经有过商贸企业的整合,由于多数是行政之手进行拉郎配,考虑的是行政配置的均衡,而不是市场配置的高效,因此,许多组合式企业规模大而效益低,劣质大型企业并吞了有活力的低效企业。百联重组、三联重组就是案例。
有一个例子可以印证市场的活力与非市场的低效,以往遍布乡村各地的供销社,并没有带来规模效应,反而造成物流的僵化体制,遍布农村的信用社没有成为农村信贷的根据地,反而成为向农民吸储的蓄水池。目前农村地区消费较以前畅旺,主要是通过市场资金、民间自发开办的小店,这些草根市场阶层为了博取差价,从义乌等地批发进货,运回当地销售,既活跃了当地的市场,也支撑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正如姜增伟副部长所说,只追求一时的利益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成果,但对长期发展是不利的——众所周知,规模大不等于效率高。政府支持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必须坚持市场化取向,而不是直接组建政府工作企业,将民间企业挤出市场。
在扩大流通过程中,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事非常繁杂,如向商家提供权威的数据,帮助商家进行市场判断;如解决连锁总店与分部的税收在各地方分配不公的弊端,使地方政府利益均沾,乐于大型连锁店分部进驻本地区;如解决地区条块分割的老大难问题,使地方政府从一心维护本地企业的狭隘立场,转而推进高效率企业兼并收购低效企业;如通过增收燃油税尽快取消公路收费站,降低企业的成本;更重要的是推进消费税改革,使政府出于提高税收的目的,愿意将管理的重点从引进企业、办企业转变为促进消费。如果包括商务部在内的部门,能够一项一项将上述工作落到实处,何愁未来数年在13亿人口的市场不出现中国的沃尔玛?
诚如商务部所说,目前中国零售行业经营集中度较低,连锁经营发展仍以区域市场为主,在全国范围扩张的企业不多,销售额在1000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很少,99%以上是中小企业,而沃尔玛仅2008年一年的销售额就达3787亿美元,占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3.9%。但我们不应忘了沃尔玛曾经的低微出身,他们正是因为适应了市场,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资金逐利而走,全球的投资资金、中国的投资者有眼力寻找到中国的沃尔玛,资金不是主要问题,关键的是不能让中国的沃尔玛消灭于萌芽状态,或者通过拉郎配的方式,让沃尔玛嫁错郎。
中国历史上曾有商业极为发达的时期,芜湖的米市、松江的布市,不仅供应国内,还是世界贸易的集散地,这些商流丛集之地都是市场自然选择的产物。如果佐之以公平的市场制度、平稳的经济运行,这些地区本有希望成为全球的物流中心,当地的企业有可能成为百年老店瑞蚨祥、胡庆余堂。
纵观古今中西,建立大型消费企业是应势而生的产物,消费需求、民间财富增长、稳定有序的环境,加上市场性企业的创新能力,中国的大型消费企业将通过市场选择呈现在我们面前,正如我们曾经见证家电连锁业的勃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