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诠释落实真谛:关键在于落实》
第四章 做一个落实型的领导 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想让群众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 国内有一家制药厂,准备引进外资,扩大生产规模。为此,他们邀请德国拜尔公司派代表来药厂进行考察。 在会客室,药厂的厂长同拜尔公司的代表初步达成了合作的意向。但在参观考察了制药车间之后,拜尔公司的代表却提出中止正在进行的谈判。
![第9节:自己先做到(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505216024357.jpeg)
原来,这家药厂的厂长在陪同拜尔公司的代表考察制药车间时,随地吐了一口痰。这个场景被拜尔公司的代表看到了。他认为,制药车间对卫生有严格的要求,作为一厂之主的厂长尚且随意不遵守规定要求,其他的员工可想而知。与这样的制药厂合作,是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于是,他果断地停止了与这家药厂的合作谈判。 这个故事能引起我们许多思考。其中一个重要的思考就是:落实,必须从领导做起。领导者必须成为落实型的领导,带头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带头落实各种规章制度。 1.想让群众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 春秋时,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国的人都为之风靡。结果导致了紫布价格的上涨,五匹白布竟然换不到一匹紫布。 桓公见社会风气与物价已有不正常的波动,就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衣服,如今紫布变得特别的昂贵,可是,全国的老百姓却不愿意改变这种风气,你看,我应该怎么办?” 管仲说,您为什么不试着不穿紫色衣服,并对身边的人讲,您近来非常讨厌紫衣的味道。如果刚好有人穿着紫衣来晋见,您一定要说,稍微往后退一点,我讨厌紫衣服的难闻气味。 齐桓公接受了管仲的建议。当天,宫中的侍从就没有一个穿紫色衣服的;第二天,都城之内的人没有人穿紫色衣服;第三天,全国境内也没有穿紫色衣服的了。 领导心理学研究证明,群众易于接受领导者的示范或暗示。领导者如果要想建立落实型的组织,使本组织的工作和任务落实到位,就必须以身作则。 1799年,法军从叙利亚向埃及撤退时,由于鼠疫猖獗,部队中患病的人较多,其他伤病员也不少。因此,拿破仑在撤退的命令中规定,把所有的骡马和车辆全部用来载运伤病员,全体高级将领都要徒步行军,不准有任何特殊。 当时,管理马匹的军官认为总司令应当例外,便去请示拿破仑留下哪一匹马。拿破仑很生气,大声喊到:“全体步行,我第一个先走。难道你不知道命令吗?”这个举动,迅速传遍全军,极大地激励了士气。 以身作则,能使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朝着领导目标的方向转变并发展,能增强组织成员的凝聚力,从而激发他们落实的力量。 为什么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度过“三年经济困难”的难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身作则,带头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给全国人民做出了榜样,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大家同心同德的结果。 从1959年到1961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倾错误的一再发展,加上全国连续三年普遍遭灾,我国经济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这段时间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被称为“三年严重困难”时期。 三年的自然灾害是非常严重的。仅1960年秋,全国受旱面积就达到6亿多亩,水灾面积有1亿多亩,再加上虫、风、雹等灾害共约9亿多亩,占全国16亿亩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得1960年的粮食、棉花产量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油料跌落到建国时的水平,轻工业生产也急剧下降。同1957年相比,1960年全国城乡人民平均粮食消费量减少了19.4%,其中农村人均消费量减少23.7%。植物油人均消费量减少23%,猪肉人均消费量减少70%。许多地区因食物严重缺乏而相当普遍地发生了浮肿病和其他疾病。如有个叫“武店”的公社,“竟有1034人浮肿,929人子宫下垂,3047人闭经,1016人干瘦。” 许多省份农村人口因饥饿而死亡增加,出生人口大幅度降低。据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减少1000多万。 在“三年严重困难”时期,党和人民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和生存危机,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带领全国人民克服困难,度过难关。 因为粮食奇缺,所以,首要的措施,就是要求全国人民节约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