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诠释落实真谛:关键在于落实》
3.落实流程缺乏简约性过于烦琐 1988年3月12日,《经济日报》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上海宝山准备办一个规模不大的中外合资企业,从立项到签约,已经盖了126个图章,历时一年零三个月,跑了市内14个委办、19个局,但手续仍没办完,图章还要盖下去。 无独有偶,1988年3月16日的《扬子晚报》也报道说:这年年初,贵州某地上马一个工程,盖了170枚公章还远未了结,严重影响了开工时间。 有人研究说,处理一个文件只需要7分钟,但耽搁在中间环节的时间却能多达4天。 记得有这样一篇讽刺文章:某单位申请添购一只普通水壶的报告,竟“旅行”了半年之久,而且最后还因各种批示矛盾、含糊,使下级无法具体执行。其过程是: 总务科副科长批“同意购买”;王科长批:“不同意购买”;办公室李主任和王主任只画了个圈;行管局孙副局长批:“要注意关心群众生活,应该添置”;钱副局长批:“一只水壶也要旅行,何其荒唐!不精简机构,不整顿作风,怎么行?建议以此为例,在干部中进行教育”;张局长批:“同意”。 局长到底同意哪种意见呢,申请者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一百多个公章,科长、局长们的划圈,都充分说明了流程的烦琐。 这种烦琐的落实流程,最终让落实的主体失去了耐心,从而影响了工作的落实。 烦琐的落实流程是产生官僚主义的罪魁祸首。革命导师列宁对官僚主义向来深恶痛绝。他曾大声疾呼:“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他对官僚主义者的处理也绝不手软。 一次,几个农民为申诉地方政府非法征用他们的马匹,写了两封请愿书给人民委员会总务处。总务处把请愿书交给野总司令部动员委员会审查,动员委员会把信转给首都事务特别委员会,特别委员会又把请愿书退回人民委员会。并在信封上写道:“工作太忙,根本没有功夫来管这些琐事。”这两封请愿书在三个机关转了三个星期,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 列宁得知此事后,非常气愤,当即给国家监察部负责人写了一张便条,建议“把写这个批语的官僚逮捕起来。” 4.领导者缺乏抓落实的工作技巧 抓落实,落实的主体需要掌握一定的工作技巧,善于区别轻重缓急,把握主次矛盾。但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有许多人缺乏这种抓落实的工作技巧。 有的抓不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思路不多,方法不对头,措施不得力。结果,是力气没少下,效果却不明显,落实也到不了位。
![第8节:落实流程缺乏简约性](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505214521781.jpeg)
事实上,任何一个成功的组织,其领导者都是具有抓落实工作技巧的人。比如德国的罗兰?贝格公司,其创始人罗兰?贝格,就有一套有效的抓落实的工作技巧。 罗兰?贝格每天都把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和需要别人做的事情制成“内部备忘”,发放给相关人员。每一份“内部备忘”都标注上具体的时间,到了这个时间,秘书就会把“内部备忘”重新放在罗兰?贝格的办公桌上。 罗兰?贝格说,没有人能侥幸让他忘记一件他关心过的事情。他还认为,如果整个组织系统的领导者都掌握了抓落实的工作技巧,那么,落实就不再会是难事了。